內容摘要:在儒家思想中,“和”對輔導員工作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昂汀币环矫姹憩F為良好的個人修養,另一方面表現為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輔導員應引導學生遵德守禮,注重師生之間的協調關系,不斷強化學生的文藝素養,提升學生的審美品味,激發學生擁有兼善天下的胸懷,不斷實現自我人生價值。
關鍵詞:“和” 輔導員 和諧 人生價值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異彩紛呈,在其中占絕對正統地位的儒家思想中,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思想精華對高校輔導員工作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而“和”這個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之一,對輔導員工作的借鑒作用顯而易見。《尚書·堯典》中有“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1]2《詩經》中有“叔兮伯兮,倡予和女”。[2]36《論語·八佾》中說:“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盵3]29意思是說,德行高尚的人不會與人相爭,就算是要比賽射箭,也要相互謙讓一番才進行,結束后又會舉杯暢飲以示友好。這段話可以看作是孔子對“君子不爭”的品格的具體描述,這種“不爭”,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
一.遵德守禮,促進自我完善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盵3]12這里的“和”,即和諧,是建立在維護周禮制度之上的。“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盵3]32孔子認為應當遵從的“禮”,是周朝的分封制、宗法制以及與之相關聯的一套完整的禮儀規范。這個“禮”,是長幼有序,是貴賤有別,是天子通過“禮別異”來進行階級統治的制度依據??鬃诱J為,要達到“和”的境地,首先要遵德守禮,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這種“和”,對君子和小人是完全不同的。《論語·子路》中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160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就在于能否進行獨立思考,是否盲目追隨。這個“和而不同”,是孔子對“和”更深層次的要求,也是人們處世行事的正確法則。
孔子認為,要達到社會和諧的目的,遵德守禮是前提條件。這種以“德”和“禮”為標準的和諧觀,反映到高校輔導員工作中,就要求輔導員首先要引導學生遵守社會公德,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八枷胝谓逃侵干鐣蛏鐣后w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盵4]4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是基礎。“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會或集團為使人們自覺遵守其道德行為準則,履行對社會和他人的相應義務,而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系統的道德影響?!盵5]36道德是調節社會關系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任何社會關系都要受到道德的調解和制約。要提升大學生素質,道德教育是基礎,也是最基本的出發點。高校輔導員除了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外,還要注重環境道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使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最終成為“自由的人”。
二.協調關系,營造和諧氛圍
除了個人修養,儒家的“和”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和諧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吧w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3]198在孔子看來,一個國家的強盛,不是看其人口有多少,而是看其君臣、百姓之間的關系是否協調。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盵6]76“人和”就是上下同心,和衷共濟。和天時地利比起來,“人和”才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決定條件。荀子也說:“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7]127這種由“和”得來的強大力量,自然是無堅不摧。而《中庸》則直截了當地把“和”確立為“天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盵3]289就是說,萬物要產生,要發展,就必須遵守“和”這一普遍法則。
對正在學習成長中的大學生來說,人際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內容之一。無論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室友之間,還是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錯綜復雜的社會交往,這些都構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網絡系統。和諧的人際氛圍是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基礎。其次,良好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必然是一個樂于交往的人,既愿意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又能坦然接受別人的言談舉止,善于同周圍的同學保持一種和諧的交往關系。大學生正處于自我與社會外性發展的重要時期,這種和諧的人際交往方式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營造和諧的關系,大學生與其社會關系才能相互了解、理解和認同。最后,良好的人際關系與溝通能力是大學生未來事業成功的必備素質。一個人要在事業上獲得成功的要素很多,其中良好的社會關系是不可忽視的前提條件。人際交往是大學生增長才學、開啟心智、適應社會、認識自我、成就事業的有效途徑,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這樣,才能達到“和而不同”的人際氛圍。
三.以文修身,提升審美品味
孔子認為,要達到和諧的社會氛圍,還需要民眾禮樂并舉?!皹氛邽橥?,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8]139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使人理氣和順,心情舒暢,從而達到助流政教、感人移風的作用。而“聲音之道,與政通矣”,[8]132“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8]140這些理論同時說明一個道理:音樂在國家統治中起著重要的教化作用。另外,孔子認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3]211認為詩歌具有認識、教育、審美的教化作用。通過學習詩歌,可以抒發情感,引起聯想和想象活動,在感情的涌動中獲得審美享受。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倡美育的思想家。一直以來,美育對大學生提升個人素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接受審美教育,不僅有助于培養他們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基本的審美能力,而且對其個性完善和全面發展也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審美活動不僅能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也能幫助人們從審美的角度獲得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因此,美育能夠啟發大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能夠提升自我審美品位,正視生存心態和生活風格,從而確證“我”的存在。此外,美育的道德感化作用往往會使大學生受到一種潛移默化的真善美的熏陶。美的事物往往都是善的,這種美與善的影響,會使大學生不知不覺地受到道德的感化。再者,美育能夠陶冶情操,開發智能,調節心理,升華境界,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有積極的意義,不僅激勵大學生對成功的渴望,而且使大學生擁有一雙審美的眼睛,用審美的眼光看待世界,發現生活中無限的美。在審美的境界中,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在不斷進行完善,人生境界在不斷升華,從而超越自我,挑戰自我。
四.兼善天下,肩負責任使命
作為儒家審美理想之“和”,明確了修身之道是一個理想的境界。儒家之“和”追求君子人格,追求圣賢之道。但圣賢終究是一個終極的理想狀態,要想游心于這個終極的理想狀態,就需要一個“盡善盡美”[3]38的修養過程。而這個修養的過程對于我們現代高校人才的培養有重要意義。
杜維明先生講:“儒學是為己之學,不是為了師長,不是為了家庭,不是為了簡單的社會要求,而是為了發展我們自己的人格,為了發展我們自己內在的人格資源,是為己之學?!盵9]10這個“為己之學”不是絕對的個體,而是個人與社會的統一體。個人與社會統一的前提就是修身,只有強調修身,才能向著圣賢的終極狀態發展,才能實現經世濟民的最高目標。孟子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6]291-292“兼善天下”的修身之道體現了責任與使命,同時也體現了人的自我價值和終極關懷。
現代高校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群體,同時作為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更應該培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廣闊胸懷。在當下大審美經濟時代和體驗經濟時代的背景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處于失衡的狀態,人總是在尋求詩意和回歸,而大學生作為消費時代的主流,日常生活中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沖突明顯,缺乏肩負責任使命的擔當精神。為了培養當代大學生崇高的使命感,應該重視道德教育,堅持“禮”、“仁”統一,塑造大學生美善的人格追求。雖然儒家之“和”的傳統思想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差異性,但“和”的本質精神對于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具有借鑒意義。輔導員應該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經世濟民的胸懷,堅持修身與自我人格的統一,努力培養大學生憂患意識,加強誠信、立志、好學教育,塑造大學生明善誠身的君子人格。
作為彪炳千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在其教育實踐中總結出諸多閃光的教育理念。這些理念,直至今日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昂汀弊鳛槠渲凶顬楹诵牡睦砟钪?,對當下高校輔導員工作具有多方面借鑒。而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工作實踐相結合,也是今后高校學生工作不斷積極探索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尚書[M].慕平,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3
[2]詩經[M].朱熹,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
[3]論語·大學·中庸[M].陳曉芬,徐儒宗,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3
[4]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5]耿乃國.高校輔導員工作理論與實務[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8
[6]孟子[M].萬麗華,藍旭,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9
[7]荀子[M].方勇,李波,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3
[8]禮記·孝經[M].胡平生,陳美蘭,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12
[9][美]杜維明.儒家傳統與文明對話[M].彭國翔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
基金項目:本課題為阿壩師范學院青年基金項目“儒家思想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關性研究”(ASC15-15)。
(作者介紹:趙睿祥,阿壩師范學院紀委工作人員,主要從事文藝美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