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黃雨盛
內容摘要:近年高校的許多課程都在進行教學改革,改革的方式也是各種各樣的。翻轉課堂是以國外的慕課為背景,結合國內的教學模式而推出的教學模式。文中主要討論了翻轉課堂在高校中的推廣困難以及翻轉課堂在醫學信息檢索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意義。
關鍵詞:翻轉課堂 醫學信息檢索 教學改革
一.翻轉課堂在醫學信息檢索課程改革中的意義。
1.改變現有課堂教學模式。目前,高校中的大多數課程教學模式是,上課學生帶著課本直接去教室,對于老師這節課程講什么一無所知。等教師上課后才知道這節課所講授的內容,所有的內容都需要同學們在課堂上來接受。讓同學們對課程內容的接受起來非常困難。教師做好課件和備好課后會直接來進行授課,對于學生對于上課內容的接受能力沒有一個客觀的了解,只能突出教師認為的難點,而不能知道學生在接受該課程的內容的時候到底哪里是他們認為的難點。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是課前教師將課件和相關視頻發送給學生,同學們根據老師的課件和視頻對照課本進行預習,發現自己認為的難點,可以先同學之間進行討論,對于不能理解的內容可以帶到課堂上,在翻轉課堂的互動環節與老師進行討論。對于一些學生課下就已經討論好的內容只需要一帶而過。在該節課程結束前還可以進行隨堂測驗來了解同學們對于該節課內容的學習現狀。
2.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學們在通過教師發送的課件和視頻進行預習的時候,就能大概的了解了該節課程的教學內容。簡單的自己來學習,有難度的可以和同學間相互討論,討論沒有結果的在課上互相討論環節,可以向其他的同學進行討論,也可以向教師進行請教。在相互討論的環節,我們可以加入一些引導或者獎勵來提高學生的討論積極性。在最后的隨堂測驗環節,我們也可以加入懲罰和獎勵。這樣的教學將改變以往的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下課后對于教學內容掌握不好,教師對學生的接受情況不了解。而且同學們可以參加的教學中來,還有討論環節這樣比較活躍的時間,比較符合現在學生的學習心態。相信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會非常喜歡醫學信息檢索這門課程的。
3.提高同學們的學習效率。同學們根據課前教師發送醫學信息檢索課程的課件、視頻與課本進行預習,已經大致了解該節課所講授的內容。預習的過程中,將復雜的、討論沒有結果的內容,課上可以向教師提出來。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了解同學們在課前預習的狀況。課上僅需花盡量多的時間來講解學生提出的問題,解決學生的提出的難點。在互動環節,可以盡量鼓勵學生們踴躍的發言,對于講解好的同學可以適當的給予適當的加分或獎勵,讓同學們之間都想來爭取這份獎勵。這樣同學們在討論的過程中就會不知不覺的學會了該門課程的內容。提高同學的學習效率。改變只為考試、只會考試的突擊學習狀態。
二.翻轉課堂在醫學信息檢索課程中推廣的困難。
1.如何讓學校認可翻轉課堂。由于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是同學們積極參與和教師的教學的“倒序”結合,這樣就和我們以往的大班授課模式產生沖突。如果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授課,就需要學校配備更多的專業教師和更多教室,需要學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實,學校認可利用翻轉課堂進行教學的過程就是學校增加教學經費和加大教師投入的過程。
2.如何讓教師認可翻轉課堂。翻轉課堂需要將教師的課件和視頻在課前發送給學生,讓同學們根據教師的課件和視頻來進行預習,但是多數的教師認為課件是自己辛辛苦苦來完成的,不愿意將課件無償的拿出來共享,而視頻的錄制不但需要講課教師精挑細選章節和知識點作為錄制內容,另外還需要大量的視頻制作的人力物力來支撐授課視頻的制作。其次,在學生的互動討論環節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對于該門課程內容有非常深刻的認識,不然課堂上就有可能會出現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卻無法及時解答的狀況,這對教師的自信心打擊非常大。還有在隨機測驗的環節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不斷準備與現實學習、生活緊密聯系的新測試內容,以免出現低年級同學去高年級問經驗,而使隨機測驗變得沒有意義。這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來準備相應的內容,才能完成教學。如何改變教師以上的問題值得我們一線教師深思。
3.如何讓學生認可翻轉課堂。翻轉課堂需要學生在課前花費自己的課余時間進行預習,這是翻轉課堂最重要的環節,如果沒有學生的課前預習,翻轉課堂也就失去了意義。在互動環節也需要學生能積極的參與,到了互動環節如果沒有學生發言或者提出的問題沒有什么難度,只是應付教師布置的任務的話,那么翻轉課堂也不會有太好的效果。翻轉課堂的主體由教師變成學生,教師來負責解答學生討論沒有結果的問題。如何實現學生的轉變,讓同學們積極的加入到利用翻轉課堂改革后的醫學信息檢索課程中來,還需要一線專業教師做出更多的努力、想出更多的方法來讓學生認可這種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在醫學信息檢索課程的改革中有重要的意義,但是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學校和一線教師、學生如何克服困難,將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應用到醫學信息檢索課程中去,需要我們經過長時間堅持和努力才能實現。
(作者單位:華北理工大學冀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