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靜
[摘 要] 結合江蘇省職業教育立項課題實踐研究,提出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面對學測等問題如何進行修改和優化,提出相關要求及解決方法。
[關 鍵 詞] 學測;課程體系;電子信息與技術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035-01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江蘇省先后發文《關于建立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業
水平測試制度的意見(試行)》(蘇教職〔2014〕36號)《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業水平測試實施方案》(蘇教職〔2015〕7號)等文件,明確提出成立學業水平考試工作委員會,推進職業學校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實施學業水平考試。2017年上半年,課題組申請的“基于中職學業水平測試的研究與實踐——以電子信息與技術專業為例”課題獲批江蘇省職業教育學會2017~2018年度職業教育立項課題,批準號為:XHJX2017113。
本文主要研究學測在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途徑中發現的問題,并提出具體改進措施。
二、課程體系的要求
1.公共基礎課程模塊課程堅持“夠用為度”。
2.專業基礎平臺課程模塊教學內容求寬、求新。
3.專門化方向課程模塊的教學主要是為職業能力服務,要依據成熟的管理規范和技術規范,堅持“實際、實踐、實用”的原則來設置專門課。
4.在專業基礎平臺課程模塊和專門化方向課程模塊中,實踐環節的比例達到40%以上。在實施過程中,由低到高、結構有序,注重職業技能訓練,注重形成良好的綜合職業能力,為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奠定基礎。
5.施行“課崗相依,課證相融”策略,與時俱進、與需同步,彰顯社會適應型人才培養辦學特色。
三、研究實踐的途徑
1.階段性開會。確定每個階段的研究任務,及時落實完成和反饋前段時間的實踐效果,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2.文獻集中學習。收集包括文件、論文、會議匯編、專著等大量資料,研究學業素養的核心概念和相關課程體系開發。通過中國知網等平臺的關鍵字檢索獲取最新相關研究成果。
3.全方位調研。采訪畢業生、利用現代化交互式平臺QQ、微信朋友群、發放調查表、利用工學結合、企業走訪的形式,全方位了解畢業學生素養現狀和未來學生需求。
4.效果檢測。對教師通過公開課、教學設計、技能比賽、說課比賽、學測出卷等方法鑒定教師對人才培養方案的熟知情況和
職業素養情況。對學生采用學業測試、階段考查、技能鑒定、技能比賽、綜合設計、創業創新等方法了解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學生培養成果上的效果。
5.數據分析。對培養方案的各種數據要吻合有關要求,如專業課和基礎課的比例、總課時的要求等。為應對學業水平測試、技能抽測等具體事務,必須調整課程體系。必須經常階段性關注有關數據的吻合度,為保證方案的合理性必須注意其可行性。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數據要“說話”,如技能鑒定通過率、社會公益參與度、行業素養達成度等。
四、適應學測的措施
(一)學時設置方面。學測一般是在中職的三年級,科目也是電工電子學科和指定技術工種。因此,相關課程可以在第四、第五學期加設。針對考試大綱和題庫,進行習題講解。相應技能鑒定放在前鄰的一個學期。
(二)課程內容設置方面。對策:合理規范學時,開展模塊化教學模式。創新課程設置的理念,結合實訓、證書、實習教學三種教學思路,在校內進行社會實踐演習,積累社會實踐經驗,并幫助學生獲取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對應技能比賽工種、技能鑒定工種、企業技術工位進行技能教學和實踐。
(三)課程結構設置方面。拓展學生選修課程的知識體系。企業的用人標準從專業技術人才轉變為復合型人才。傳統的電子焊接、電子CAD等專業技能不能適應社會需求,必須整合物聯網、傳感技術、通信技術、PLC技術等穿插在課程設置中,也可以作為選修課開設。可以參考的技能比賽工種有:光機電一體化、光伏技術、電子通信與控制、智能家居(物聯網技術)等。
(四)專業條件建設方面。一方面專業教師要“強勁”,可以通過技能比賽、各級培訓、實驗室建設等途徑,讓教師掌握相關新技術和復合技術。需要說明的是,需要讓頂崗實習真正落到實處。一般暑期定崗實習可以加強考核和適當獎勵。另一方面,通過“學校工廠”“工作室”等形式切實加強專業實踐條件建設和師生的能力提升。
參考文獻:
[1]朱平.2.5+0.5模式下中職建筑工程施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發[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3(10):88-89.
[2]張勁松.中職“2.5+0.5”新學制開啟“產教融合”新途徑[J].職教通訊,2015(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