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珍
(珠海市第一中等職業學校,廣東 珠海 519000)
[摘 要] 信息時代,數字化閱讀已成為一種趨勢。為使中職語文教學順應信息時代網絡數字化發展的趨勢,有必要重視信息時代數字化對語文課外閱讀帶來的影響。
[關 鍵 詞] 信息化時代;數字化閱讀;語文課外閱讀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014-01
隨著互聯網和3G、4G時代的到來,在信息時代,以在線閱讀、智能手機閱讀和電子閱覽器閱讀為主要形式的數字閱讀異軍突起,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并影響我們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其中,報紙閱讀率為63.9%,比上一年度下降了9.0%。而各類數字化媒介的閱讀率為24.5%,網上閱讀率呈上升趨勢。”在網絡時代出生并求學成長的“90后”中職生,更是對數字閱讀懷有天然的認同和親近感。為使中職語文教學順應信息時代網絡數字化發展的趨勢,有必要重視信息時代數字化對語文課外閱讀帶來的影響。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信息時代學生課外閱讀的新模式。
一、數字化語文課外閱讀的優勢
(一)文字、聲音、圖像三者齊備的多媒體特點
這是數字化閱讀區別于傳統紙質閱讀最大的亮點。傳統紙質閱讀材料大多只有文字,少量配有圖片。而音頻、視頻和文本三者兼顧的數字化讀物,能極大地調動和刺激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升。
(二)數字化閱讀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數字語文課外閱讀形式多樣,學生可以在線上選擇瀏覽書本梗概,也可以看到其他讀者對書本的評論,也可以通過電子閱讀器下載系列讀物。學生的選擇性更大,針對性也更強。
(三)學習時段和地點更為靈活
數字化課外閱讀實現了學生閱讀幾乎不受地點限制的愿望,“在不占用實體教學設施與現有教學資源的情況下,通過‘課堂有限,網絡無限新概念的引入,把學習延伸到圖書館、自習室、學生宿舍以及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實現數字化學習的全覆蓋。”這也是數字化閱讀的一個突出亮點。
二、開展數字化語文課外閱讀的方法和策略
(一)創建數字化閱讀平臺,為學生數字化閱讀提供保障
學校圖書館是學校語文教學資源的寶庫,是學生課外閱讀的主陣地。在開展數字化閱讀活動中,要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創建數字化閱讀平臺,為學生數字化閱讀提供保障。
(二)利用數字化閱讀平臺,對學生課外閱讀予以指導
課外閱讀不僅是學生的一種語文課外活動,而且還是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閱讀的一種教學行為。數字化閱讀應該是一種教師引導下的自主閱讀,是課內閱讀的有益補充,是課堂閱讀教學的拓展延伸。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閱讀能力,教授學生精讀、快讀、略讀的閱讀方法,進而將閱讀能力遷移到數字化閱讀上來。
(三)借助各種通訊媒介進行互動交流,提高學生課外閱讀效率
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媒介,適時開展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可以交流閱讀心得,可以暢談閱讀感受,可以交換閱讀方法,可以評點作品得失等。通過交流和討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給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空間。思維碰撞產生的火花將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既提高了他們課外閱讀的效率,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四)依靠數字化媒介,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評價
課外閱讀評價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使學生會讀書,讀好書。隨著數字化閱讀的發展,評價應根據不同情況綜合采用不同的方式。可以采用視頻通訊媒介遠程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可以在微博、論壇發帖點評;可以在QQ閱讀討論群組里,進行互動交流。在數字化閱讀過程中要鼓勵同學、家長、教師等多個主體共同參與交互活動,利用網絡論壇、博客、QQ群等媒介進行閱讀評價,使評價主體多元化。
三、開展數字化語文課外閱讀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互聯網、移動終端的迅速發展,數字化閱讀越來越普及。由于受學生閱讀習慣、閱讀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在語文課外閱讀課程體系、評價體系尚不健全的情況下,面對多種多樣的電子信息媒介、紛繁蕪雜的信息資源時,學生無法做出科學的、恰當的甄別和選擇。所以在這其中,老師的指導、對閱讀過程的跟蹤及完善課外閱讀評價體系就尤為重要。
其次,數字化課外閱讀只能作為學生課外閱讀的輔助形式,不能完全替代紙質閱讀。傳統的紙質文本閱讀,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所以在現階段,學生的課外閱讀還是應該堅持以紙質圖書、報刊為主。
數字化技術興起已不可避免地將紙質閱讀和數字化閱讀二者的選擇放到了每一個學習者的面前。這兩者不是矛盾的,也不是唯一的。在這其中,我們應勇于面對,積極探索,引導、幫助學生提高閱讀鑒別能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課外閱讀成為語文學習的新常態。
參考文獻:
[1]麥敏華.發現數字閱讀之美[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1(8):98-101.
[2]王娜,楊永林.數字化寫作,我們在行動[J].外語電化教學,2013(2):59-65.
①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規劃課題“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職生語文課外閱讀實踐及指導研究”(課題編號:2015YQJK029)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