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琴
[摘 要] 中職教育體系是國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中職教育的專業性非常突出,對很多課程都進行了積極的改革,為人才培養提供了較多的支持。中職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是目前比較火爆的專業,應根據時代發展需求來改革。就此展開討論,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 鍵 詞] 中職;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104-01
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中職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的難度是比較高的,各項專業知識的學習、掌握過程中,都必須不斷地去實踐分析,讓學生對課程的意義、作用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否則難以確保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良好的成績。該項課程的改革要遵從合理化原則,提高專業技術水平。
一、中職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的現狀
中職院校在社會上引起的關注度是比較多的,很大層面上打破了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促使就業時間提前,對國家很多行業的發展都產生了較大的積極作用。中職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當中,其現狀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幾個層面:(1)教師長期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并沒有帶領學生進行新一步的拓展[1]。在過往的教育工作中,中職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的確展現出了很大的特點與優勢,但是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過往的模式延續至今,還是沒有進行全面的革新,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人才的培養陷入滯緩狀態,很多學生的就業壓力較大。(2)中職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師生矛盾不斷嚴重。我國在現階段的發展中,針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非常強烈,可是一些中職院校的教育工作,完全是將教師作為主導,對學生的考慮不周全,日常的問題探討過程中,學生的話語權較少,完全呈現為被動學習的狀態[2]。(3)中職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的體系,還是集中在老舊的模式上,在知識的更新過程中,未能夠達到與時俱進的目標。
二、中職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的對策
(一)革新教學理念
中職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在開展的過程中,為了在日后的
教育上得到更好的成績,教學理念的革新是必要的內容。首先,中職學校必須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液壓與氣動課程本身就是高水平的技術知識,如果僅僅在理論上學習,沒有讓學生大量地動手操作、實踐,那么以中職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就業入職以后,無法在短期內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自身的工作水平較低,很容易遭到企業的淘汰。其次,在校企合作的應用過程中,中職學校要端正自身的態度,與一些有實力、有能力的企業合作[3]。從調查過程中發現,有些中職院校完全不考慮學生的需求和企業的情況,校企合作演變為流程化的教育內容,這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特別突出,日后要積極地杜絕,避免在人才培養體系上造成威脅。再次,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教師一味地讓學生順從自己,儼然違背了教學的初衷,必須得到積極的改善。
(二)調整課程結構
從主觀的角度來分析,中職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在實施以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向人才的方向轉變,課程結構的調整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在現階段的發展中,機械行業、高科技行業都對液壓人才、氣動人才具有強烈的需求。所以,中職院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要按照社會上的需求、國家的發展方向,針對課程開展優化調整。例如,將液壓與氣動的課時分配比例調整到4∶5;將液壓與氣動的理論知識精簡,增加一些實踐項目;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調整到1∶1,這樣就將有利于培養出不僅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而且還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的學生,完全符合企業的要求,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由此可見,課程結構的調整,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應作為重點內容來對待。建議在調整之前,對學生的意見和看法進行調查研究,我們調整課程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培養高科技人才,如果完全脫離學生的看法,促使他們被動地接受,則無法在短期教育效果上有所保證。
(三)改善教學模式
經過上述幾項措施的執行,中職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得到
了很好的改革,學生與教師的合作、進步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建議在未來的教育工作中,在教學模式上深入地改善。例如,學生在初期的學習中,應該本著邊理論、邊實踐的方法完成教學,促使學生在基礎知識的掌握上更加牢固,對相關的設備、原理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這樣在后續知識的學習上會更加便利。對拓展階段的學習,要積極地發現學生的優勢、劣勢,努力按照揚長避短的方法來教育,促使學生在技術體系上,擁有自己擅長的方面,這樣才能在就業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本文對中職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展開討論,現階段的教育工作比較值得信賴,整體上未出現嚴重的不足。日后應繼續在教學改革上深入地分析,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加強教師素質的培訓,在學生的引導過程中,應通過專業的知識體系來完成,減少生硬干預手段。
參考文獻:
[1]黃景會.中職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赤子(中旬),2014(12):125.
[2]張帆.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液壓與氣動,2012(7):44-46.
[3]胡以君.液壓與氣動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才智,2016(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