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軍 馬志誠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昆明 650033)
[摘 要] 對于我國現階段高職、高專中外合作辦學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找到可行的解決策略:明確中外合作辦學的定位,辦學模式多樣化,專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提高我國高職高專中外合作辦學水平。
[關 鍵 詞] 高職高專;中外合作辦學;辦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051-01
在全球教育國際化大發展的趨勢下,高職高專中外合作辦學是目前高校辦學的一個新趨勢,在給我們帶來生源,帶來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現階段高職高專中外合作辦學存在的問題
(一)辦學模式較為單一
高職高專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形式繁多,中外合作院校教學模式各自保留,互相評估,互認學分,頒發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在教學模式上只是簡單的(中+外)教學模式的加法,合作雙方達不到互相期待的教學目標。
(一)語言問題嚴重阻礙學習質量
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錄取分數線普遍較低,學生整體素質較差,基本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英語基礎較差,英語口語水平低。而合作辦學的課程設置中,一部分是外方合作院校的課程,從課程的設置到教材、授課教師指派都由外方院校安排并進行成績考核。而有的學生對專業知識和英語基礎知識本就不夠扎實,從而在外教講授的專業課程中增加了授課難度。有些學生即使聽懂了問題,但啞巴英語張不開口,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上課也由一開始的好奇變成了逃避,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
(三)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資問題
優秀的教師資源是高職高專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個別院校引進國外教育資源。質和量都達不到國家規定的相關條件和要求,90%以上的專業課程由中方教師承擔,外方院校僅僅派出1~2名教師在1~2周時間內集中授課,外教的授課時間短,師生交流和互動不足,加上教學內容多且難度高,學生難以及時消化和吸收,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部分中方教師承擔的專業課程要求雙語教學,目前中方教語言的教師不一定懂專業,懂專業的教師又不一定能用外語進行順暢地表達。多種因素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四)招生競爭激烈,生源質量難以保證
招生是高職高專院校要面對的比較嚴峻的問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仍然存在這個問題。一方面,在新興中外合作辦學熱潮和很多出國熱的家庭眼中,可以為他們出國牽線搭橋。另一方面,一些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了提高招生指標,多數院校會采取降分處理,對英語、高考成績也沒有做特別要求。學生入學后無論是專業知識,還是語言基礎,都較難達到中外合作辦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導致最后取得的國際認證和外方院校畢業證的學生人數減少,這樣會導致惡性循環,直接影響次年招生。
二、現階段高職高專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對策及建議
(一)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多樣化,廣渠道、多層次地培養人才
高職高專中外合作辦學重視學歷教育的同時亦要注意非學歷教育活動的開展,如中外院校的師生互動、交流、學習,如冬令營活動、夏令營活動等。可針對培養某一方面的技能和取證開展和組織培訓相關活動。
一方面是加大力度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國內生源,另一方面是利用國內院校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國外生源,從國內生源“送出去”到國外生源“請進來”,也可考慮到國外辦學等。
(二)結合所學專業有效提升外語能力
因材施教、合理選取教材。可以讓外教教授基礎的詞匯習得課程及口語課程。依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分層次進行教學,且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任務。無論對于出國的學生還是不出國的學生,水平不同的學生,英語聽力、口語、閱讀和寫作都交融其間,只是側重點和程度不同,達到幫助學生具備完成本專業學習以及從事工作所需的英語水平和英語交際能力,而又不失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和樂趣。
(三)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選派一批骨干教師到國外或者到優秀高校進行培訓,學習合作辦學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習經驗與做法,迅速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及業務能力,引進高學歷、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新教師補充教師隊伍。高職高專院校自身要加強外教的質量,把教學能力強、專業素質高及職業技能強的外籍教師引進來,同時加強外籍教師教學過程的管理。
(四)樹立特色品牌,吸引優質生源
院校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品牌專業和示范專業開展合作。查缺補漏,取長補短。有的外方學校不是很有名,但是擁有一些較強的專業,這樣的外方學校在合作時門檻相對較低,比較容易找到合作的切入點,是高職高專院校合作的理想選擇,所以應加大與職業技能辦學水平較高的國家和院校開展合作“優優合作,創設品牌”。同時嚴把質量關才是最終留住生源的良性循環,殺雞取卵,一味地降低招生條件,最終會失去口碑、失去生源而且加大教學難度。
參考文獻:
[1]劉毅庭.江蘇省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問題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6(1).
[2]江穎.高職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英語教學的應用現狀及對策[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
作者簡介:朱慧軍(1973—),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