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苑
摘 要:本文著力探究教師投入情感,激發學生興趣,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創設開放的語文課堂,讓小學語文課堂活起來。
關鍵詞:情感;興趣;參與;開放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170-01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是啟迪靈魂的事業,孩子們在課堂上是否快樂,是否有所收獲,都是由教師來調控和掌握的。語文教學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融入課堂,快樂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一、注重情感投入
每節語文課上,無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與挫折,教師都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情感傳遞給學生,向每一個學生展現自己的激情,讓孩子擁有深情滿滿的語文課堂。
1、激發興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引起和維持人的注意力的一個重要內部因素。一旦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 教學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學生只要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促使各種感官,共同引起對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最佳的心理準備。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確立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創造一個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如在教學生朗讀《可愛的草塘》課文時,我讓學生先看看課文,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就讀哪個自然段。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被激發起來了。朗讀之后,教師根據學生朗讀的情況,或表揚、或指導、或聽范讀后再讀,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向前邁進了一步。
2、注重“溶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通過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在車站依依話別的情景表現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教學時我用富有激情的導語、過渡語反復詠唱“親人們深深呼喚‘再見了親人”這樣一詠三嘆的方式,將課文中所體現的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表達出來,而且將學生的感情也激發到了高潮,對課文的學習理解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二、引導學生參與
1、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參與。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課堂教學的歸宿。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是為完成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必須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學生不能為參與而參與,應讓學生明確參與教學活動的目標,要讓學生有參與探求的愿望和迫切的心境,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求知欲,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興奮活躍、穩定持久的狀態中參與為完成教學目標而進行的教學實踐活動。
2、貫穿認知過程,引導參與。教學中的認識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探究”、“發現”,經歷類似科學家那樣發現真理的過程。目的是讓學生體驗和理解這個過程,并能掌握前人總結的一系列科學方法。教材的重點、難點,往往是學生掌握理解知識的關鍵。學生如能親自參與重點知識的獲取過程,突破難點的教學實踐活動,就能使他們逐步從學會到會學。
3、抓住反饋信息,引導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師生雙方信息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重視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加強對反饋信息的控制和調節,指導教學,使教學處在動態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要善于捕捉反饋的信息,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聽取學生的發言,查看他們的習題,了解問題,啟發指導學生正確掌握知識。
三、創設開放課堂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課堂教學雖已改變了“師授生受”的格局,但傳統教學中很多方面仍直接或間接地扼制著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為了讓學生真正快捷地學好語文,運用語文,作為語文教師,應致力于在大語文教學觀的指導下,“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把學習語文和學生的認識事物結合起來,把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與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結合起來,努力實現三個聯系:即與課外讀寫活動聯系,與火熱的生活聯系,與其他學科聯系。
1、加強課內外結合。傳統封閉式的教學是上課時向學生公布教學內容,教學起點從零開始,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地位,將對學習毫無熱情;而開放式教學則先向學生公布教學內容,學生可事先預習新課、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對新課教學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和準備。如在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人教版第三冊)這篇課文時,學生通過課前預習,不但了解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種植物媽媽各自傳播種子的特點,還在課前查閱了資料,知道了別的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這樣,通過課堂組織交流,使學生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 擴展了視野。
2、加強學生與社會實踐的聯系。語文作為一種學問,它通向最廣闊的生活領域。我們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應將五光十色的生活巧妙地引入課堂。今天的學校處于社會的包圍之中,無時無刻不在受著信息大潮的沖擊。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教學的天地就有多大。
3、加強學科間的融合。《語文課程標準》在其前言部分已闡述到:應拓寬語文學習運用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這就必須做到跨學科的糅合。只要確立“時時可以學語文,處處都要用語文”的理念,語文這潭活水將會源源不斷地流向各科“農田”。如在學習了《黃山奇石》(人教版第三冊)這篇課文后,我讓學生想象這些奇石還像什么?并要求學生用水彩筆畫一畫,再配上一段話。學生的思維閘門被打開,個個興趣盎然,學習積極性非常高。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地“解放”學生的思維和手腳:課文中涉及到的地名、方位等,課前可讓學生查一查;與美術相聯系的,可讓學生動筆畫一畫;能陶冶學生情操的,可讓學生聽一聽、唱一唱,在音樂聲中加深理解、領悟;能激發學生真情實感的,可讓學生寫一寫。
總之,教師要投入情感,激發學生興趣,創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表達交流,自主探究,積極創造一種留有余地、富有人情味、充滿創造氣氛的語文教學方式,努力實現有效課堂、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