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萍
摘 要:美國高校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歷史悠久,其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培養方式和實踐環節等方面已經很成熟。我國國際商務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我國高校可以科學地借鑒美國的成功經驗,在準確定位培養目標、完善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注重教師引進與培訓四個方面完善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國際商務碩士;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6-0191-02
美國的國際商務教育歷史悠久,早在20世紀60年代,教育部就設立了國際商務教育研究中心,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際商務碩士已形成了較完善的教育體系,其培養的一流國際商務人才極大地促進了美國跨國企業的發展與壯大。我國國務院學位辦于2010年批準設置了國際商務碩士專業學位。它是為“職業型”學生而設置,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為目的的專業學位。但是,這個在歐美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極受歡迎和重視的學位在我國的認可度卻不高,其招生的數量和質量遠遠不如會計專業碩士和金融專業碩士。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加快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十分活躍,國際經濟合作程度不斷加深,迫切需要大批國際商務人才。因此,如何培養適合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需要的國際商務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文總結歸納了美國高校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及培養方法,針對我國高校國際商務碩士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借鑒美國高校的成功經驗,提出改進建議,有助于我國國際商務專業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一、美國高校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
美國高校國際商務碩士的培養目標是擴展學生對國際商務理論與實踐的認知,培養國際商務領域的領導者[1]。美國高校國際商務碩士的課程設置都是兩年,重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及處理復雜國際商務問題的能力。美國各高校根據自身特點,在課程設置上的側重點也不同,絕大部分高校的實踐課程在所修學分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突出了實踐課程的重要性[2]。例如,芝加哥大學在課程體系中突出財會與管理方面的課程,選修課程較多;南卡羅來納大學在課程體系中突出政府和政治在國際商業運行中的作用,課程設置面較廣,涵蓋了經濟、管理、財務、營銷、政治、文化等內容;西北大學國際商務碩士的課程設置獨特,開設了具有交叉課程性質的國際醫療保健系統課程。
美國高校國際商務碩士的培養方案由四個部分組成:國際商務課程、外語學習、交叉學科及第二專業、地區研究和商務實踐[3]。國際商務課程主要涵蓋一些商科功能領域的國際化課程,如國際財務、國際投資、國際商務談判、國際營銷、企業進出口、企業國際化管理等[4]。外語課程的學習是國際商務碩士培養的重心之一,大多數高校會經過嚴格的考核以保證學生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由于國際商務專業具有很強的跨學科性特征,美國高校很重視交叉學科及第二專業的學習。許多美國高校還要求學生研究他們感興趣的國家或地區的語言、風俗習慣、文化等內容,這一訓練內容通常是結合當地的商務實踐來完成。
二、美國高校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法
(一)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中85%的時間是學生在討論和發表意見,教師只負責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與討論,并控制案例教學的進度。這種教學方式要求老師精心選擇合適的案例,并在上課之前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課前閱讀并思考案例,然后與團隊成員進行討論,與其他成員分享自己的觀點。上課時,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分析與討論案例,學生在比較各個方案的優缺點之后,提出可行方案。這種教學方法強調學習中的反思過程,讓學生將已有認知與案例學習結合起來,在高效思考、分析與討論的基礎上,做到學以致用。案例教學法既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升決策能力,又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具備團隊協作意識的能力。
(二)行動學習法
行動學習法又稱作“干中學”,即通過讓學生參與一些實際工作項目的運作或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來提升能力。行動學習法也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授課方式,不同于案例教學法,在這種授課方式中,學生面對的是真實的國際商務問題。行動學習法的主要方式是參與各種商務模擬、案例大賽、企業實習,或者參與國際機構、跨國公司等組織機構的運作。這種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現實情境下分析問題的原因和性質、提出行動方案、采取有效行動,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國際商務問題。行動學習法的優點是以結果為導向,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又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
(三)團隊學習法
團隊學習法中的“團隊”是指一群學生為了獲取知識、技能并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而組成的課外小組。團隊成員分工合作,以團隊經驗共享的方式進行課程學習、討論、演講等活動。首先,團隊成員需要制定領導力實踐方案,例如參與社區服務或為學校舉辦一個新活動,創建一個新項目或開展商業計劃等等,在老師的指導下實施擬定的方案,最后由老師對團隊活動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團隊學習法考察的是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和達成共同目標的水平,這意味著學生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并對最終結果(不論好壞與否)負責。這種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團隊學習法培養出的學生團隊協作精神更強,更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
三、對我國高校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啟示
(一)準確定位培養目標
我國高校國際商務人才的培養目標一般均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級人才”為目標,缺乏明晰定位,導致學校培養的國際商務人才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我國各高校要做到準確定位培養目標,就必須樹立開放辦學的理念,人才定位要充分考慮區域需求、行業標準和職業定位,構建以培養高校為核心,政府、行業、企業、社會協同、立體交叉的培養體系,要突出國際化,突出商務特色。各高校要抓住機遇,與跨國企業合作,緊密聯系相關行業,共同制定國際商務行業的人才標準。同時,結合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學校特點設定培養目標。教育部直屬的985、211高校主要服務于國家戰略,在我國高校中占有較大比例的地方211高校和其他普通高校主要服務于地方發展戰略。對于地方院校而言,要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培養適合當地企業需要的高層次商務人才。為了準確設定培養目標,地方院校需要認真研究以下幾個問題:本區域的經濟發展戰略及未來經濟的增長點是什么?本區域有哪些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這些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在國內外居于什么地位?本區域重點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本校的影響力有多大?本校培養的人才是否受歡迎等等。
(二)完善課程體系
我國高校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的課程體系與學術碩士的培養類似,職業特點不顯著。借鑒美國高校的經驗,我國高校應密切關注國際商務發展的最新趨勢,構建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和應用性的課程體系,為不同學習背景和層次的學生設置符合其實際情況和職業發展的課程,將政治、經濟、法律等學科的知識融合到課程體系中,鼓勵學生修讀雙學位或第二專業,打造多元化的知識體系。
美國高校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的課程體系十分注重實踐環節,我國高校也應該強化實踐培養,加重實踐環節的學分比例。高校可以開設商務實踐類課程、引進具有職業特色的商務教學軟件、開辦工作室和研討會、舉辦創業大賽等活動,還可以鼓勵企業參與到教學環節中,通過建立實踐實習基地、校企合作辦學、訂單式培養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在課程設置上,我國高校還應該推進外語應用,注重地區研究。我國比較重視英語的學習,但卻忽視聽說方面的訓練,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普遍較差。因此,英語學習要制定嚴格的考核機制,強化聽說訓練,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學習新興國家的語言,以增強就業競爭力。各高校還可以考慮開設地區專題課程,或者為學生提供海外學習與實習等機會,讓學生深入了解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文化、歷史及商業慣例,開闊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成為符合特定地區需要的高級國際商務人才。
(三)創新教學方法
在國際商務人才的培養上,我國高校應摒棄以教師為主導的培養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美國高校培養國際商務人才采用的案例教學、行動學習及團隊學習等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鑒。我國高校在培養國際商務碩士時,要強化案例教學法、行動學習法、團隊學習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教師還可以嘗試采取商務模擬、全英文教學、雙語教學、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以商務模擬教學法為例,在國際商務談判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進口商和出口商兩個小組,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談判角色進行模擬談判,經過詢價、報價、還價、磋商及達成交易等各個談判環節,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國際商務談判的專業知識及技能。
(四)注重教師引進與培訓
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對國際商務人才的培養質量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第一,應吸收來自各行業的專業人員參與課程體系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和實習實踐,組建一支從業經驗豐富、具有國際視野的“雙師型”教師團隊,還可以考慮引進一定比例的外籍教師。第二,設立國際商務研究中心,鼓勵并資助教師開展相關領域的研究。第三,以舉辦各種教學研討會、派教師到國外進修學習或參加相關會議等方式,為教師提供交流教學方法和技能的機會以及與國內外同行探討國際商務發展的平臺。第四,地方兄弟高校之間共享優秀的教師資源,不斷完善師資結構。
參考文獻:
[1]Daniels,J.D.&Radebaugh,L.H.The Evolve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duc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5,6(1):79-89.
[2]Reynolds,J.I.&Rice,G.H.American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88,28(3):48-57.
[3]Chuck,C.Y.K.&Arpan,J.S.A Comparis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ducation at U.S.and European Business Schools in the 1990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94,34(4):357-379.
[4]Robert,W.&Jack,G.The US commercial military political complex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studies[J].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2008,4(4):36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