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珊珊
摘要: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貧困問題也較為突出。本文以廣西南丹縣八圩瑤族鄉為例,分析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狀況在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問題,研究出如何通過發揮統一戰線優勢,助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關鍵詞:統戰優勢;民族貧困地區;精準扶貧
2016年是推進精準扶貧、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之年。我們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因此,幫助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致富至關重要。
統戰部門如何發揮其“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優勢,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準確掌握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現狀,找準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定位,開創結合當地特色的因地制宜的新路線,以確保脫貧工作的有效實施,是本文的主要內容。筆者將以廣西南丹縣八圩鄉為例,結合統戰優勢,提出一些建議。
1 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現狀分析,以南丹縣八圩鄉為例
廣西南丹縣八圩鄉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鄉鎮。八圩瑤族鄉位于南丹縣東南部,全鄉總面積496.2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9856畝,其中水田6144畝,旱地13712畝。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全鄉人口26489人,少數民族人口18971人,占總人口76.8%。八圩瑤族鄉農業以玉米、水稻為主。八圩鄉自然環境惡劣,可開發資源奇缺,群眾經濟收入較低,目前全鄉貧困人口6997人,農村低保2198人。全鄉林地面積64.763萬,有林面積63.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83.52%,是一個半石山區的林業鄉,以石山灌木林地為主。
近幾年通過政府開展的一系列扶貧開發的政策及措施,八圩鄉的各項發展指標都有所明顯上升,鄉民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斷提高,貧困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大為緩解,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
1.1 貧困現象并未從根本上改變
第一,貧困人數所占比例較大。如,南丹縣八圩鄉的貧困人口占到全鄉總人口的30.97%,貧困面較廣。第二,貧困程度較深。目前脫貧解困的情況不穩定,若是一旦發生市場波動,自然災害或是生病、子女就讀非義務學校等情況,很容易出現返貧現象。第三,生存環境惡劣,大多為多方面的貧困。在調查過程發現,少數民族群眾聚居地生存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產業發展緩慢,基礎設施薄弱,承載能力差,脫貧基礎不牢固,交通、飲水、上學、就醫等問題仍然困擾著當地群眾,多數貧困家庭除經濟收入低下外還存在著精神貧困。他們對于生存現狀有著諸多不滿,但大部分人都認為聽天由命,不求大的改變,守著自家一畝三分地僅求溫飽。
1.2 扶貧開發的難度日益增大
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不斷推進,民族貧困地區脫貧難度也是與日俱增。目前尚未脫貧人口中多是年老體弱、智力低下、長期患有疾病或身體有所殘疾,他們都屬于能力性貧困突出的類型。出于自身條件的限制,一些政府采取的到戶扶貧措施會因為他們或缺乏資金、或是家中沒有勞動力等原因而無法享受政策,因此導致脫貧難度增大。不僅如此,在調查中得知,一些曾外出務工的鄉民因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識與用工常識,在參與勞作時往往未和用人方簽訂勞工合同,簽訂工傷保險的更是少之又少,這也使得因工傷事故造成勞動力缺失而返貧的情況較為突出。
同時受市場經濟的沖擊,生產成本的日益增高使得政策優惠被抵消,進而影響農民增收,大大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生產上沒有熱情,秉持得過且過的態度又影響當年增收。如此惡性循環使得其貧困程度加深,脫貧更是堪比蜀道之難,難于青天。
2 現行扶貧政策實施下存在的問題
2.1 現行政策實施無法落實到位
比如,早在2014年,自治區黨委統戰部會同自治區扶貧辦、非公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工委、工商聯就曾聯合出臺《關于組織開展全區“千家民營企業扶助千個貧困村”活動的實施意見》,決定從2014年起至2020年,組織全區5000家以上的民營企業,采取“一幫一”或“多幫一”、“一幫多”的方式,扶助全區各地5000個以上的貧困村脫貧致富。該政策的提出較為新穎,力求真正做到踏踏實實為人民。前期實行確有一定成效,但后繼動力不足,在實施過程中逐漸出現了虎頭蛇尾,企業草草應付了事的現象。在政策推行的過程中,一些企業一開始抱有極大的熱情,積極行動響應政府的號召,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由于投入人力物力的快速消耗,成果顯現慢,許多企業也就無心投入資本,只剩空喊口號,草草應付了事。還有一些企業實屬有心無力,自身資源的不足令其在維持自身基本運作上都稍顯勉強,更遑論助力民族貧困地區脫貧。因此政策的實施漸漸變成了口頭行事,紙上談兵式的形式主義。
2.2 理論與實際相脫軌
不少政策是以先前其他地區的成功案例作為典范進行制定的,因此在制定過程中生搬硬套中央部署的戰略,不考慮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以致前期雖能勉強按政策要求實施,隨著政策的不斷推進,到后期難度愈發增大最終無法調和。還有一些政策制定時看似完美無缺,卻在推行過程中逐步暴露出弊端,領導班子不能及時喊停,只能拆東墻補西墻,以求暫時性的減少損失,而不考慮長遠的發展。這一系列做法都使得政策實施難度增大,不僅收效甚微,更有甚者造成事倍功半的消極效果。
2.3 上意不下達,下情不上傳
伴隨著各項政策措施的相繼出臺,各級政府利用各種媒體渠道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宣傳,但其中存在不少地方政府宣傳方式較為單一,消息傳達不夠及時,無法全面覆蓋人群,內容也不能做到全面、系統,在群眾中知曉度不高的問題。加之不同政策之間執行條件、要求各不相同,因而群眾對一些具體的執行要求、政策規定和有關要求一知半解,上下級之間不能做到正確及時的溝通最終也導致造成了一定誤解。個別部門態度不端正,以致不能反映群眾聲音。項目中涉及部門眾多,各部門間沒能形成組織,遇事相互推卸,老百姓要反映民情只能輾轉各部門間卻無人認真聽取。個別部門意識不端正,不能“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3 發揮統戰優勢資源,助推精準扶貧
統一戰線是我國重要的政治聯盟,它由不同社會政治力量組成,因而也就具有了空前的廣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鮮明的多樣性和顯著的社會性等特點。統一戰線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其具有聯系廣泛、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獨特優勢,聚人心、匯力量的重要作用,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的社會功能。
3.1 聚人心、匯力量,鼓勵引導,促進村企結對幫扶
助推民族地區脫貧致富是個系統工程。當前各地實施精準扶貧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不外乎是社會力量參與度不高、資源要素協調性不夠兩個方面的問題,因此,要充分發揮統戰聚人心、匯力量的重要作用。
統戰部門要組織建言獻策,深化村企共建,組織轄區民營企業、非公企業圍繞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并本著自覺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則,到民族貧困地區開展捐資助學、公益慈善等活動。
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關于組織開展千家民營企業扶助千個扶貧村活動,積極引導、支持民營企業與貧困村結對幫扶,為精準扶貧注入新的活力。政府要給企業和村民做出正確示范和領導,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共同努力,讓企業不因短期內不見成效而灰心喪氣無心助農,構建良好的企農合作關系,二者間榮辱與共,相互促進,避免企業助農脫貧虎頭蛇尾,后勁不足。
3.2 發揮統戰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獨特優勢
結合地方實際,充分發揮統一戰線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牽線搭橋,多方參與扶貧。發揮統一戰線聯系廣泛的優勢,積極牽線搭橋,引導統一戰線成員對地方開展深入地調查研究,組織精英團隊為民族地區發展出謀劃策,通過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指導培訓、公益捐贈、捐資助學等措施參與精準扶貧。為村民同企業牽線搭橋,引導企業捐資引資,投資合作,對參與扶貧脫困工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讓統戰的特色彰顯在扶貧脫困的工作中。
3.3 發揮統戰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的社會功能
由于工作的失誤,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會出現一些影響群眾與政府關系的問題。這時就要充分發揮統戰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的社會功能,首要的是要加強各部門的自身建設,認清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端正自己的態度,從而踏踏實實真心實意為人民辦事。其次是要加強與群眾間的溝通交流,要善于并樂于傾聽群眾聲音,關心群眾生活,尊重民族地區傳統習俗,與群眾保持良好關系,做人民的依靠。對于群眾的聲音要及時的傳達到上層,完成人民傳聲筒的職責。
此外,繼續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攻堅戰,力爭通過新聞媒體、網絡平臺和統戰宣傳,正確及時全面解讀精準脫貧精準扶貧政策,挖掘統一戰線參與扶貧工作的先進典型,及時交流經驗、推廣成功做法,不斷提高統一戰線參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成效和水平。
總之,助力民族貧困地區脫貧是我國目前重要的任務,充分發揮統戰資源是完成脫貧致富任務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我國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眾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我們發揮統戰優勢、充分整合資源要素、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注重統籌方式,精準扶貧工作一定能結出碩果。
參考文獻:
[1]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現狀及脫貧政策思考[D].論文網 , 2014-08-22
[2]充分發揮統一戰線優勢,積極助推扶貧開發[J].中國民族報,2015-11-06
[3]蔡富強. 以“統戰+精準扶貧”服務大局[J].團結報.2016-06-30
[4]林祥國. 統一戰線要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貢獻[J]. 中國統一戰線. 2013(04)
[5] 秦性奇. 走統戰部門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路子[J]. 中國統一戰線. 2013(02)
(作者單位:中共南丹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