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斌
摘 要:通過對傳統的高校體育課程體系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調查,結合國家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變的相關政策,重新構建與職業取向相匹配的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課程體系。為做好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體育教學改革工作,培養更多的實用型人才做出積極的貢獻。
關鍵詞:基于 應用型 本科院校 體育 課程體系 構建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12(b)-0068-03
1 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課程體系重構勢在必行
1.1 國家的政策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課程體系的重構指明了方向
教育部在2015年10月發布了《教育部 國家發改委 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其中闡述了該舉措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明確了轉型發展的主要任務、配套政策和推進機制。文件中提出了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多項重點任務,包括:優化專業結構,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的應用型專業體系;創新式人才培養模式,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建立促進學生實踐能力提高的機制;建設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的教師隊伍;健全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的專業質量保障體系;提升服務區域發展的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能力;建立企業深度參與的高校治理結構。
在這樣的政策下,作為轉型中的地方高校,要隨著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設和社會的需求、學生專業特點、培養目標和職業取向而變革,建立一個從目標體系、內容體系、管理體系、評價體系、保障體系和教師服務體系等多個層面更加完善的體育課程體系。從體育角度突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點,以適應社會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1.2 傳統的體育教學迫使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課程體系進行變革
目前,我國高校大都以教育部頒發的《高等院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為依托進行體育教學文件的制定,雖然之后進行了大量的文件補充,而且許多高校在體育教學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總體框架上沒有根本性的突破,基本定位在選項課教學和俱樂部教學上。這種傳統的體育教學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體育教學的目標比較單一,它只為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適當地學習一些運動技能這個單一的教學目的,往往忽略了專業特點、未來的職業取向以及社會對大學生體育能力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地方高校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剛剛起步,體育課程建設都在摸索和實踐中,沒有一個可以依賴的準則性文件。因此,積極探索應用型本科體育課程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新的課程體系在繼承現有的教學目標基礎上,加強與學生本專業相匹配的專業體育素質和體育能力的培養,提高他們在體育視角下應對未來工作和社會的適應能力,真正完成好高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接軌將是這一體系的重點所在。力爭把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階段性教育向終身體育轉化。因此,在遵循《綱要》基礎上,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體系勢在必行。
1.3 社會的需求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課程體系進行重構
對遼寧省部分處在轉型中的院校2010、2011級266名學生進行跟蹤調查,其中要求266名學生對自身體育能力進行自我評價,每位畢業生單位領導和同事各一名對畢業生體育能力進行滿意度調查。結果發現,無論是用人單位的負責人還是單位同事對大學生的體育能力評價都不是很高,僅達到24.4%和22.9%,自我評價也比較差,只有26.7%。學生們的意見大多集中在:體育教學時間較短;大學體育學習的內容社會適用性不強;選項課和俱樂部教學過于專業化等因素占一定的比例,認為與所學專業結合不夠緊密的更是占有較大的比例,達到了84.6%。這就要求體育工作者進一步研究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在應用型本科轉型視域下,積極推進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的高校體育課程體系的建立和實施。
2 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課程體系的指導思想
在遵循《高等院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和繼承傳統體育教學課程體系的同時,提出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體育教學的課程體系。建立了從目標體系、內容體系、管理體系、評價體系和保障體系等多個層面一個更加完善的課程體系,注重其全面性、可操作性和未來的發展路徑。在提高學生們身體素質和學習運動技能的同時解決了體育教學與學生們的培養目標銜接不夠緊密的現象,提高準職業人的職業體育素質和專業體育素養,為培養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3 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課程體系
3.1 目標體系的構建
《綱要》中就有明確的目標闡述,其基本和發展目標都是: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具體的理解為:使大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運動技能和科學的鍛煉方法;提高學生們參與體育健身的興趣,養成健身的習慣;培養學生們團結協作、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學會通過體育健身來調節自身心理的方式、方法;培養參與社會體育的能力和增強自身參與社會體育適應的能力。因此,目前來看,高校的體育課程體系還是比較完善和實際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體育教學在與所學專業和未來職業取向的結合上還有待完善,所以結合目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現狀,建立更加完善的與職業取向相適應的應用型院校體育課程目標體系是完善高校體育改革的重點之一。該目標體系就是:在繼承原有高校體育課程體系基礎上,實現增強健身意識和提高運動技能的教學目的同時,融入應用型人才所需的體育能力和身體素質測試相關的教學內容,將高校體育和社會體育更好地銜接起來,為實現終身體育的目標奠定基礎,也為培養更多的社會應用型人才做出積極的貢獻。
3.2 內容體系的構建
就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體育課程設置來看,主要是以基礎課、選項課、體育教學俱樂部為主體,加之部分高校開設的理論課、保健課、體育訓練課進行體育教學。這樣的體育課程設置的確符合目前這一類院校的現狀,在體育教學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培養學生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職業取向等特點,教學缺少針對性、實效性和應用性,致使高校體育和社會體育銜接較差,與未來工作有一定的脫節現象。在先期對遼寧省2010、2011級266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相關人員訪談中我們發現:社區專業的學生組織社區競賽和輔導社區人員的健身能力較差;外事類工作者參與到簡單的體育舞蹈的接待能力亟待加強;電力類專業的學生野外生存和攀爬能力不足等。這些體育專業知識的缺乏難以適應當前用人單位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而現行的體育教學內容又無法彌補這一不足。因此,構建與職業取向相適應的體育課程內容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新構建的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課程內容體系將以基礎教育為根基,選項課或體育俱樂部教學為身體素質的提高和終身體育鍛煉能力的培養,以體育理論課為運動健身理念和科學健身知識的增長點,將課外體育活動和身體素質測試作為有效的補充。同時,在大學二至四年級分專業開設與大學生職業取向相匹配的體育選修課教學,培養學生們的專業體育能力,提高學生們的專業體育素養,也通過體育選修課教學來改善或緩解大學生體質逐年下降的現象,進而在體育視角下,提高大學生在同類院校或同類專業畢業生的競爭力。
3.3 評價體系的構建
體育課程評價為體育課程目標和目的服務,評價結果是檢驗體育課程目標是否達到體育目的的重要信息,是體育課程體系中最主要的信息反饋系統,對維護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以促進課程體系的高效運行。在調查中發現,目前的體育評價一直是重視對大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忽視了對大學生體育學習過程、體質測試和課外體育活動的整體評價,表現在:學生的考試主要考查學生的單項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輕視了理論測試;標準過于單一化,缺乏對學生個體的評價標準,也就體現不出學生的主體性;考核過程中沒有將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納入其中;沒有將課外體育活動作為一部分加入到考核內容,更沒有將職業取向應具備的專業體育素養的考核列入評價體系之中。因此,高校亟待對大學生體育課程評價體系進行改革,依據高校自身的特點和條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進而達到促進學生們健康,緩解或提高學生們身體素質逐年下降的現狀,為培養健康的、合格的大學生做出積極的貢獻。同時,將高校學生的專業特點和用人單位對所需人才身體素質和專業體育素養的要求,融入到學校體育課程評價標準中,這樣既可以使高校體育和社會體育更好地銜接起來,也可以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實用型人才。新的評價體系:將在校學習階段大學生的體育參與全部納入到體育成績中,其中包括:體育課程、體質測試成績、體育俱樂部參與、結合專業開設的體育選修課和體育理論考試等,最終評定一個體育綜合成績,這一成績將直接和大學生完成大學的學習任務結合起來,促進大學體育“全過程”的學習。
3.4 教學保障體系的構建
依據職業取向進行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時,首先就要做好體育教學的實訓基地建設,比如:攀巖場地、游泳館、定向運動基地和各類具有專業性較強的場館。由于經費和場地等制約,各應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建設基地具有一定的困難,這就要求其注重高校之間的橫向聯合。目前,許多城市都建有大學城,比如:沈陽的南北大學城。在大學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就可以投資建設資源共享的體育實訓基地,也可以和社會企事業單位聯建實訓基地。特別是要充分利用承辦各類運動會這一契機,積極向主管部門建議,創建高校體育實訓城,為進行體育教學改革給予物質上的保障。各高校領導和教務部門更要在空間和時間上對體育教學改革給予更大的支持,尤其是在課程設置、設施投入和教材建設上予以政策傾斜,建立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制度,鼓勵教師參與職后培訓,為做好體育課程改革奠定基礎。
3.5 教師服務體系的構建
通過調查發現,按照學生和體育教師的配比,高校的體育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教師的年齡斷層比較嚴重,教師的教學項目分配也不夠合理。這一現象影響了體育教學改革的推進和有效實施。目前來看,許多地區紛紛建立了大學城,給解決這一問題帶來了契機。新的教師服務體系是:建立“高校體育教師的教學聯盟”,將高校教師整合進行體育教師資源優化利用,不僅可以解決高校體育教師數量不足的現象,也可以有效地分配教學項目不均勻帶來的弊端。同時,也可以建立高校學生跨學校的“走學”制度,使學生們參與體育教學項目的選擇有了更大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柴娜娜.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課程配套優化設置與改革舉措[J].科教導刊,2016(1):45-46.
[2] 陳曙.基于全納教育理念的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重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10):84-88.
[3] 東芬.關于“應用型本科教育”中體育課程的若干思考[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5(6):47-50.
[4] 陳裕先.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現狀分析及革新[J].新余學院學報,2015(4):5-10.
[5] 王士趙.職業體能導向下應用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