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理華
[摘 要] 隨著武漢市城市化進程推進,洪山街的城中村改造也緊鑼密鼓地進行,在撤村建居的過程中,只有通過強化城中村黨建工作,才能讓“紅色引擎工程”在城改社區生根發芽,才能完成好加強城中村的改造和治理,其具體做法,一是應健全組織,加強領導,二是要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三是要大力提升城改社區治理水平。
[關鍵詞] 城中村;社區治理 ;黨建工作;黨員干部;紅色引擎工程
[中圖分類號] D2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7-0030-06
2015年,武漢市被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并提出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200萬—1300萬,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4%以上,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5%以上。2016年,武漢市正式邁入特大城市行列。城中村的改造和治理是解決城鎮化問題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隨著武漢市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洪山街的城中村改造也緊鑼密鼓地進行,在撤村建居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只有通過強化城中村黨建工作,才能有力加強城中村的改造和治理,從而進一步推進城鎮化進程。
一、洪山街城中村改造社區現狀
城中村改造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是改善城中村群眾生活居住條件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提升城市品位、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障。洪山街位于武漢市南湖片區,屬城鄉結合部,下轄22個社區,其中城中村改造社區13個,占社區總數的6成,人口占轄區總人口的近2/3。其中井崗、幸福、北港、洪山、馬湖、紅旗、南湖新城等7個社區已經完成城中村改造;另外李家橋、韻湖、雙建、湯遜湖、先建及板橋等6個村也已完成社區“兩委”組建工作。李家橋、湯遜湖、先建村因受生態紅線控制,城中村改造推進受阻。圍繞這一中心工作,城改居的新建社區黨組織的工作重心不得不從經濟工作轉為居民群眾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務上來。為此負責城改工作的集團領導不再擔任社區黨組織書記,集團黨組織隸屬于社區黨組織,集團財務交由財政所進行“雙代管”。改制后,洪山街涌現出以北港社區為代表的成功典范,實現了村到社區的華麗轉身。可以說,城鎮化推進了城鄉社會進步,催生了村改居社區的轉型發展。
二、城中村改造社區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
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和流動人口匯聚到城中村,出現利益格局、社區群體、社區價值多元化等問題,使得城中村社區改造和治理面臨很多挑戰,黨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愈來愈突顯,但不爭的事實是黨建工作卻不能很好適應城中村改造和治理的步伐,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因而影響了社會治理創新的進程。
(一)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沒有發揮好
當前武漢市城中村改造大多是通過征地拆遷、建設還建房來實現居住環境改善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在此項工作中,黨建工作未能及時跟上,部分黨組織書記甚至對管黨治黨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未能從根本上樹立“黨建首功”意識。許多矛盾不能及時化解,群眾反映訴求渠道不暢通,導致一些社會矛盾升級。比如紅旗、南湖新城等社區因拆遷補償引發群體性矛盾依然存在。因為這些征地拆遷中所產生的群體利益訴求不能及時化解,所以降低了社區工作效率,迫使社區黨組織不得不將工作精力放在維穩上而不是發展上,減緩了城改社區的改造速度。
(二)黨建工作方法過于保守
城改社區既不同于農村,也不同于純小區型社區,在城鎮化過程中,城改社區從業方式也趨于多樣化,從集體就業轉變為分散就業,黨員關注的重點也各不相同。并且從“樓下搬到樓上”的過程,會讓原村民之間的溝通交流變少,思想認識難以統一。同時,城改社區過程中,無形中造成“流動黨員”,這樣給黨組織管理和運作帶來困難,給黨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不便。事實證明,簡單、被動、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的黨建工作方法只會導致“有組織無活動,有活動無效果”,迫使基層黨組織難適應城改社區的形勢變化與發展。
(三)黨員干部隊伍建設薄弱
部分城改社區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無法滿足改造和治理的需要。洪山街南片6個村的黨員隊伍老化嚴重,黨員干部結構不合理,黨員文化素質偏低,后備力量嚴重不足。具體表現為年輕黨員干部人才短缺,黨建工作缺乏激情與活力。另外,城改社區一般都是城鄉結合部,情況復雜,黨建工作人員工作任務繁重加上待遇不高,導致有些黨員干部產生消極懈怠心理,應付了事。然而,正是由于城改社區的特殊性,面對的新問題新情況不時發生變化,所以對黨員干部處理問題、化解矛盾和協調治理的能力要求更高。
(四)黨建工作覆蓋面不夠廣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改社區的人口結構也不斷發生了諸多變化,譬如隨著外來務工人員、下崗失業人員和社會組織群體的不斷涌入,對黨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城改社區的黨建工作在群體覆蓋方面不得不存在“真空地帶”。例如,井崗、馬湖等社區城中村改造后因大量外來人口的遷入,而黨組織仍處于重股民、輕居民的選擇性服務狀態。所以一些城改社區黨的基層組織不愿意接收外來黨員,面對這種情況,經常是在街道多次協調后方能解決。到頭來,迫使不少下崗失業和兩新組織中的流動黨員對城改社區黨組織缺乏歸屬感,事實反映出城改社區黨建工作覆蓋面還需認真擴展。
三、讓“紅色引擎工程”在城改社區全面落實
針對城中村改造社區黨建工作存在的種種問題,實施“紅色引擎工程”,是武漢市就新形勢下如何開展基層黨建工作提出的重要措施,也是城改社區從此后做好基層黨建工作的現實需要和有力抓手。
(一)強化“紅色引領”,發展經濟,化解信訪積案和群眾矛盾
城中村改造和治理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很多,但歸根結底還是發展問題。只有解決好發展問題,城改社區所面臨的問題才可能得到解決。一是發展經濟,壯大產業。重點加大黨建促脫貧攻堅和帶富致富力度,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增速提質。破除“等靠要”的思想,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綜合考慮有關政策、地理位置、人文因素等實際情況,主動謀劃集體經濟發展。比如湯遜湖村可以從地理人文因素出發,探索漁文化傳承與發展之路,舉辦全國性的釣魚文化節,打造“漁文化”品牌;二是配套設施,加快改造。要實現城改社區與城市社區的無縫對接,徹底改變環境差、基礎設施差的面貌,必須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比如,目前正在進行還建改造的板橋社區,要主動聯系督促路、橋、地鐵交通設施配套和水、電、氣等民生配套。以城中村改造為契機打造“紅色陣地”,建設黨務、居務、醫務、事務、商務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整合資源,建立“15分鐘服務圈”,確保城改社區居民宜居方便;三是加強監管,化解積案。認真汲取梨園街城改社區塌方式腐敗的沉重教訓,加快推動城改社區與集團公司組織分設、功能分離、賬目分開,建立過渡期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三資”監管制度,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改制公司形成具體的考核辦法。加強對紅旗、南湖新城等改制社區財務和集體資金的監管,規范“三公開”。發揮社區監督委員會作用,動員有威望的黨員代表對重點上訪戶進行勸說,宣傳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化解信訪矛盾。
(二)刮起“紅色旋風”,搭建平臺,強化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
第一,健全組織,加強領導。壓緊壓實黨建責任,強化改制社區黨組織主體責任和黨組織書記第一責任人責任。進一步加強城改社區黨組織建設,配齊“兩委”班子,比如板橋社區要盡快補齊支委空缺職數。通過優化黨組織設置方式并理順各種組織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在社區與集團分離后,要重點協調城中村原有村委會、村級經濟組織與城改社區之間的關系,通過交叉任職等方式,妥善解決彼此之間事務交接、人員任命和利益分配,防止互相推諉責任。比如指導洪山社區與集團轉變思想觀念,調整人員,使社區委員在集團公司中兼職,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第二,加大兩新組織的黨建工作力度,擴大覆蓋面。雖然去年全街開展了兩新黨組織集中組建“百日攻堅行動”,但是對城改社區范圍的兩新組織還需深入調查。對于達到建立黨支部要求的,應鼓勵幫助建立黨組織。對沒有黨員的兩新組織,應通過選派黨建指導員,積極發展黨員。可以結合當前武漢市“大學生留下來”的相關政策,引導優秀大學生黨員進入兩新組織工作。對于不滿足建立黨組織要求的,可以通過組建聯合支部的方式,將兩新組織中的黨員納入黨組織管理當中。第三,強化區域黨建,整合多方資源。推廣較為成功的社區管理經驗,比如井崗社區網格化管理、大華社區“三方聯動”管理、北港社區高校共建管理等,充分發揮城改社區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按照條塊結合、優勢互補的原則,與周邊大學、企事業單位黨組織簽訂共建共管協議,實現從抓領域向抓區域轉變。
(三)激活“紅色細胞”,夯實隊伍,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
城改社區黨組織干部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黨組織建設的效果,甚至影響到城中村改造和治理的實施。一是要抓好城中村黨組織的領導班子建設。進一步完善“兩推一選”制度,做到公開、公正、公平,選好“紅色頭雁”,建設一支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科學發展視野、能帶領群眾致富的城改社區干部隊伍。健全基層黨組織書記“一定雙評”考核機制,加強留痕管理,推動履職盡責。抓住社區換屆契機,采取組織推薦、內部挖掘及外部引進等方式,提前做好“兩委”干部特別是黨組織書記的人才儲備工作。二是拓寬城改社區黨員干部來源。從本村知識青年、退伍軍人、集體企業骨干和兩新組織的優秀分子中發展和培養黨員干部,選聘高校畢業生到城改社區任職,引進一批優秀黨員大學生從事城改社區物業管理服務工作,加強城改社區后備人才庫建設。通過社區干部崗位交流等手段,積極改善黨員隊伍年齡及其性別結構。三是抓好黨員教育培訓工作。積極探索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員教育培訓的模式,用活“信息遠程教育、微信平臺日訓、主題黨日月訓、區街階段培訓”四類培訓載體,完善輪訓網絡,組織基層黨組織書記到百步亭觀摩學習、實地體驗、交流經驗,不斷提高城改社區黨員干部的整體素質。
(四)釋放“紅色動能”,完善機制,提升城改社區治理現代化水平
制度建設滯后,是城中村改造和治理過程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加強制度建設,完善體制機制是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城改社區得到貫徹落實的重要保障,是推進城改社區黨組織規范化的重要途徑。一是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以“支部主題黨日”為基本載體,落實“三會一課”制度,探索“網上黨支部”“微信工作法”“網上課堂”等新模式,使“兩學一做”學得深入、做得到位。完善黨員領導干部講黨課制度,嚴格和規范雙重組織生活制度。依托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這個“紅色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用“紅色文化”凝聚黨員群眾。二是創建網格化管理機制。堅持街道干部駐社區,社區干部包網格,網格員沉入網格,樓棟長負責樓棟,黨員中心戶聯系居民,層層負責落實民情收集、處置和反饋責任。引導改制社區解放思想觀念,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為社區老人、青少年、困難群體、流動人口提供管家式的服務。三是健全協商議事機制。積極推行重大決策聽證會、民主懇談會和“一事一議”制度,凡涉及村內重大事務和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通過“四民工作法”來解決,廣泛征求黨員、居民的意見,讓他們有充分的意見表達權。推進“三務”公開,加強民主監督,讓城改居社區居民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參考文獻]
[1]周素紅, 周銳波, 吳志東. 快速城市化下的城中村改造與村社轉型[M].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1.
[2]謝忠平. 城鎮化進程中城郊社區黨的建設思考[J].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 2013,(5).
[3]苗立新. 關于城中村改造新建社區黨建工作的思考[J]. 江南論壇, 2010,(12).
[4]晉城城區黨建研究會課題組. 適應城鎮化新形勢 加強村改居社區黨建工作[J]. 先鋒隊, 2015,(19).
[5]王國煒. 城中村黨建工作的挑戰與對策思考[J]. 文史博覽(理論), 2014,(5).
[責任編輯:譚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