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潔流
[提要] 農村土地流轉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農村土地流轉價格的合理穩定對農地的健康持續流轉至關重要。本文分析研究農地流轉價格影響因素的意義,指出農地流轉價格構成,進而討論農地流轉定價中應考慮的因素。
關鍵詞:農地流轉;流轉價格;影響因素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高校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農民視角的土地流轉制度創新研究”(項目編號:SK2014A196);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特色優勢專業”(項目編號:2014tszy093)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22日
一、研究農地流轉價格影響因素的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農地流轉價格的合理,保障農地流轉市場的健康發展。目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中存在流轉價格參差不齊的情況,流轉雙方往往基于主觀意愿來確定農地流轉價格,因沒有統一的農地流轉價格標準可供參考,不同的交易主體給出的流轉價格不同,導致農地流轉市場價格的混亂。這不利于農地的有效流轉,最終會降低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效率,不利于我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加強對農地流轉價格影響因素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價格體系,有利于調控農地流轉市場,提升土地對傳統農業經營者的保障功能,保障農地流轉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有利于促進農地資源的合理利用,保障農業經濟穩定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在資源配置中至關重要。農地流轉價格影響著各利益群體間的利益分配,影響著農地資源的供求,農地流轉價格體系的缺失不利于農地資源的合理流轉與利用。建立土地使用權價格體系,可以提高農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實現農地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農村、農民、農地的“三農問題”,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合理的農地流轉價格,可以保障農民的利益,促進農地的有效流轉,有利于農村的和諧穩定,從而保障農業經濟的發展。
(三)有利于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保障社會的和諧發展。農地流轉價格關乎農民的切身利益。當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中,仍然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某些利益團體利用各種手段變相壓低農地流轉價格。加強對農地流轉價格的影響因素研究,制定一套統一、完整的農地流轉價格體系標準,既可以規范我國農村土地流轉行為,規避某些人為干擾農地流轉價格的現象,又可以加強農民在農村土地流轉中的談判議價能力。農地流轉交易透明度的提升,有利于確立農民的主體地位,促進農村土地的公平、公正流轉,進而保護農民的合法利益,從而保障社會的穩定發展。
二、農地流轉價格構成內容
(一)農地的經濟價格。土地,能給所有者帶來經濟收益,這也是其具有特殊使用價值的表現。土地的經濟價格是指土地純收益的資本化。農地流轉的經濟價格,是指在農地流轉前利用經濟指標對其進行評估得到的價格。在具體的農地流轉模式中產生的各種價格形式如轉包價格、轉讓價格、互換價格、租賃價格、股份合作價格等都屬于農地流轉的經濟價格范疇。農地流轉的經濟價格是農地流轉價格構成中最容易量化的。
(二)農地的社會價格。社會保障制度體現了一個國家的進步與發展,它是國家對全社會成員物質文化生活的保障中,促進社會安定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當前,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地具有不動性和保值增值性,農地在為農民提供社會保障作用中地位突出。農地可以為農民提供養老、醫療、就業等社會保障功能。在我國當前還沒有建立起完備良好的農村社會保障機制的條件下,農地仍然是廣大農民安身立命的基礎。農地能為人類社會提供糧食安全是農地的社會價值的主要表現。雖然現在如何量化農地給農民及國家帶來的社會價值還沒有統一的方法,但農地流轉中的社會價格是不容忽視的。
(三)農地的生態價格。農地的生態價格,是指農地在維護生態系統的整體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中發揮的功能性價格,也可以稱為農地的環境價格。農地除了可以為人類提供糧食保障,還可以凈化環境污染、調節天氣氣候、防止水土流失、降低自然災害等作用。如果過多地人為改變農地的農業用途,將會對人類社會的生存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如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物種的日漸減少,自然界生物鏈的平衡被打破,最后人類將要承擔生態破壞的惡果。因此,在農地流轉中要合理估算農地的生態價格。
農地流轉價格中的經濟價格應該為農地的所有者農民所擁有,社會價格中的一部分即社會保障價格歸屬于農民,另一部分社會穩定價格歸屬于國家,生態價格的受益人是全體社會成員,其也歸屬于國家。
三、農地流轉定價中應考慮的因素
(一)農地相關的自然環境因素。農地流轉定價中應重點考慮的自然環境因素主要包括與農地有關的土壤、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環境質量等。
土壤是農業發展的基本生產資料,土壤的肥力水平即土壤能為農作物生長提供的水分、養分、熱量等保證是農村生產力的必要條件。土壤類型、土壤厚度、土壤質地、土壤構造等土壤特征在農地的經濟收益中舉足輕重,是影響農地流轉價格的主要因素。農地所處的地形特征主要包括坡度、坡向、地貌、海拔等,地形特征不同對農地的質量性狀產生的差異較大,影響農地的開發經營成本和農地經營方式,從而影響農地的價格。氣候特征包括農地所處區域的光、熱、降水、風等資源。氣候特征對農地的經營方式產生影響,進而影響著農地的經營效果。不同地帶的氣候條件差異較大,影響著不同地域的農作物布局,導致不同地域的農作物經濟收益差異大,從而使得各地域農地價格存在很大差異。水文條件主要指地表水的情況,水文因素通過影響土壤進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尤其是在某些特殊的土壤類型下,如干旱、鹽堿化、沼澤地等區域,灌溉、排水等水文因素在農地流轉價格評估中的作用尤為突出。植被對農地的影響體現在,其具有氣候調節、保水保土、土壤改良、固沙防風、空氣凈化、減緩風力等功能上,這些能為農地的開發利用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伴隨著經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環境質量對農地的影響也很重大,如土壤污染、水污染等不僅會造成農作物產量的降低,甚至會通過污染農產品危害人類的健康,這樣也會導致農地價格的降低。自然災害對農地的影響直接而巨大,地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海嘯等海洋災害,農作物、森林生物等災害,具有地域性、周期性和突發性,對農地的開發、經營帶來破壞性影響。一旦自然災害發生,直接影響是導致農業生產減產,農地經濟效益下降,進而導致農地價格的降低,甚至會毀壞大量農田和農業基礎設施,不利于農地的持續利用。
(二)農地相關的社會經濟因素。對農地價格產生影響的社會經濟因素主要包括:農地的利用方式、農地所處區域的基礎實施、農地周邊的區位交通、國家的相關政策、農業技術、人口因素等。農地利用方式對農地價格的影響很大。農地利用方式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造成農地經濟收益的差異,進而對農地的價格產生影響。下面主要從農地宗地面積和種植制度兩個方面來評估農地利用方式。農地宗地面積要考慮農地的適度經營規模,也就是在自然、經濟等其他因素相對固定的情況下,農地的利用能達到一個最大限度的潛在生產力的經營規模。農地種植制度直接影響農作物與環境及農作物與農作物間的協調。農地種植制度的優化可以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提高農地的經濟收益,進而促使農地價格的上漲。農地所處的區位因素包括農地距離農民居住地的距離和農地距離消費地的距離。第一個距離直接影響肥料、農作物種子等的運費成本;第二個距離直接影響農作物收獲后的果實運輸成本。農地周邊的交通條件可以分為交通便利度和交通通達度。交通不便利的農地,難以實現機械化,肥料、果實的運輸成本高,因此交通通達度差的農地往往純收益會很低。水利、林網、能源、打谷場、倉庫等農業開發所需的基礎設施,影響著農地的利用效率,進而影響其利用效果,從而對農地價格產生影響。國家的相關政策對農地價格的影響主要指與“三農”有關的政策,如國家的經濟政策、農業發展政策、土地改革政策等。國家經濟政策包括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產業結構調整、金融貿易等相關政策對農地價格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農業發展政策對農地價格的影響直接而重大,如農產品價格政策、農業投入政策都會對農地的開發利用產生影響,進而影響農地的價格。最能對農地價格產生直接而巨大影響的是土地政策,包括農地產權、使用政策,農地復墾、開發政策等,直接影響著農地價格甚至決定著農地價格。農業技術因素包括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農業機械化程度等,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能提升農地生產力,加大農地的投入產出率,進而提高農地的價格。人口因素包括人口質量和人口數量,通常討論的是人口數量對農地價格的影響。在我國農地資源匱乏,人口基數大,農地的供求矛盾突出。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地區,農地價格往往較高,而人口稀疏的地區,農地價格往往較低。
(三)其他因素。農地流轉的價格不僅受流轉前土地自身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還要受到流轉后土地利用和效益的影響,如農地流轉后農民的社會保障因素、農地流轉后經營利潤的利益分配問題、農民能否通過其他勞動方式獲得穩定收入等的影響。農地流轉定價中應考慮農地流轉后相關因素對農地價格的影響。
綜上所述,農地流轉價格受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只有對各種影響因素深入分析和研究,才能制定出科學、合理、公正的農地流轉價格。
主要參考文獻:
[1]馬先建.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價格影響因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9.
[2]駱東奇,任海鈺.我國農村土地流轉預期價格影響因素分析[J].西部論壇,2011.5.
[3]吳萍,蒲勇健,郭心毅.基于社會保障的土地流轉定價模型研究[J].財政研究,2010.9.
[4]韋燕飛.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