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姝樂 (玉林師范學院 537000)
廣西毛南族儺舞的藝術特征及其文化傳承研究
樊姝樂 (玉林師范學院 537000)
儺儀中最為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儺舞,具有十分獨特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而廣西毛南族遺留保存下來的儺舞依舊保存著我們先祖的原生態肢體語言以及非常豐富的自然崇拜精神。下文就簡單的敘述廣西毛南族儺舞的由來,然后著重研究廣西地區毛南族儺舞的藝術特征,并就如何將儺舞舞蹈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希望可以對儺舞的文化傳承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廣西毛南族;儺舞;藝術特征;文化傳承
廣西自治區教育廳高校科研項目《廣西毛南族舞蹈文化藝術及其發展研究》項目編號:Lx2014294
儺舞是廣西毛南族原始舞蹈遺存下來的舞蹈文化,有“活化石”的美譽,傳承下來的儺舞具有獨特的舞蹈文化品格,對今后的儺舞研究以及文化的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廣西環江毛南族的儺舞是儺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儺儀最核心的表現之一,毛南人崇巫好祀,祭祀儺舞非常的活躍,2006年5月毛南族的儺儀“肥套”也就是儺舞,已經被列作我國首批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西的毛南族在歷史文字的相關記載上知之甚少,沒有屬于自己民族的文字,卻擁有本民族的語言。由于廣西毛南族人生活的地理位置是多石的石山縫隙,所以交通就非常的不方便,由于過去交通不便以及通訊不發達的原因,也就使得廣西毛南族的儺舞保持了原生態并很好的傳承下來,而且具有廣西毛南族自己的鮮明地域文化特色。
儺戲又被稱之為“跳儺”或者是“儺舞”,也是地方民間俗稱的“鬼戲”“跳鬼臉”源于上古時期氏族社會中的圖騰信仰,源遠流長,傳承下來慢慢的演變成為具有我國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之一,并被廣泛的流傳于我國民間。儺舞是儺儀中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方上具有驅鬼、逐疫、祭祀等功能,在中國的傳統農歷新年期間進行表演,有祈福,驅除疫鬼,祈求一年風調雨順的美好寓意。儺舞的表演者都佩戴有形象猙獰的手工雕琢的木質面具,然后扮成傳說中“方相氏”的形象,一只手拿著戈一只手持著盾,一邊起舞一邊呼喊“儺、儺……”,然后在各個角落之間來回奔走、跳躍、起舞,仿搜尋不祥之物的形態,寓意在于以驅除疫鬼祈福一年的平安。儺舞,歷經了好幾千年的滄桑歷史,保留著最原始的面貌頑強在民間傳承和繼承下來,其社會歷史價值是十分久遠的,同時具有高深的文化藝術價值,對民間教育有著生源的意義,是永不枯竭的文化傳承資源。
廣西毛南族儺舞的舞蹈形式可以分為:大儺儀式舞、大儺娛樂舞。其中的大儺儀式舞并不多,而其中的大儺娛樂舞的藝術形式一般是借由娛神進而娛人,但無論是那種舞其舞蹈的特點都具有非常鮮明的共性。
1.戴面具表演
儺舞最鮮明的藝術特征就是儺面,廣西毛南族的先民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將崇拜的人物、圖騰和自然崇拜相結合,在木頭上以刀代筆刻畫雕繪出象征著神祗、具有驅疫符號的千容百面人物形象的儺神。在儺舞的表演時佩戴不同的儺面具,生動的將人物的形象變現的淋漓盡致。
2.帶有巫舞特征
廣西毛南族的儺舞包含禹步手訣,現在傳承下來的儺舞中包含五種巫步以及四種手訣。步伐是運用走八卦的方位來表現,最常見的就是跳四方。方位必須是遵循面向須背北朝南,也就是先上后下的意思,“乾”在上,表示為天、為大,寓意剛健,而“坤”則在下,表示為地、為卑,寓意柔順的意思。并且在儺舞的表演過程中舞者手部的動作經常出現奇異的道教手訣和形態,出現的這種手部的舞蹈形態源于廣西毛南族人民對宗教的情感,并將這種情感通過儺舞的舞蹈形式呈現。
3.有極強的節奏感
儺舞在表演的時候表演者是佩戴著面具的,表演者的面部表情就沒有辦法實現多樣化,所以儺舞的節奏感比較突出,力度大、幅度大、速度快是廣西毛南族儺舞的特點。這些特點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面部表情缺失的不足,進而更好的表現出英雄神將的明快以及豪放的風格,具有極強的節奏感。
4.儺舞服飾風格
在廣西毛南族地區跳儺舞必穿儺服,人們縫制出活靈活現的儺服飾,制造神秘莫測的儺世界,以實現人與神進行溝通的目的,儺服表現出廣西毛南族人民的獨特認知和審美觀念。廣西毛南族儺舞服飾由于地理環境以及生活習俗等因素造就了很強的地域性,廣西毛南族的儺舞服的紋樣非常的紛繁龐雜,而且排列的組合十分的靈活,給人以視覺上滿足,有非常強的藝術表現力。現在的儺舞服飾是將遠古傳統紋樣與廣西毛南族地域民俗文化相結合制作而成的,讓傳統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同時也反映出了廣西毛南族人民的非凡智慧以及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1.儺事活動被簡化
在廣西毛南族地區的傳統儺舞固定是在我國農歷新年的正月初七到十五這幾天,白天是儺儀,晚上進行的是儺戲的表演,儺戲可以演上一整天晚上。但隨著經濟發展的需求,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所以從事儺舞藝術的人越來越少,導致了儺舞的內容和環節就被簡化。
2.儺舞面具的制作面臨傳承的困境
廣西毛南族的傳統儺舞面具在制作中,是使用木頭進行雕刻制作,其工藝相當的精湛,而且所使用的顏色的色調也是非常鮮明的。而現在制作儺舞面具的手工藝人很少,很多年輕的人都不愿意學,所以導致了現在只做的儺舞面具雖然色彩豐富,但是缺乏個性,導致了大大的降低了表現力。
1.政府加大儺舞的宣傳力度
儺舞是廣西毛南族地區以及我國的寶貴文化財富,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要求當地的相關政府要充分的發揮其主導作用以及優勢,要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相關的保護政策。同時加大對廣西毛南族儺舞的宣傳力度,可以通過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網絡多媒體等等多種形式進行全面的宣傳,讓廣大的人民群眾了解儺舞的形式,理解儺舞的文化內涵。還可以通過演出等形式展現儺舞的魅力,提高儺舞的影響,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歡上儺舞,進而參與到儺舞的傳承和繼承中來。
2.在校園內開展儺舞文化教育
可以在廣西地區當地的學校內開展儺舞舞蹈的教學內容,與當地的教育部門進行溝通,讓教育部門懂得儺舞傳承的重要性。同時還應該給予相應的支持與獎勵的政策,對儺舞教學以及傳承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該給予獎勵,讓源遠流長的儺舞在校園中得到充分的傳播,讓學生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儺舞的魅力以及儺舞的文化內涵和重要性,并且積極的參與到儺舞的學習中來,共同肩負儺舞的傳承責任和義務,讓學校成為儺舞傳承的主陣地,讓更多的年輕人學習和喜愛儺舞。
廣西毛南族儺舞是儺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我國上下幾千年傳承下來具有祭祀性功能的活動,是我國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要積極的保護好廣西毛南族的儺舞文化,將儺舞文化傳承、繼承發展下去,讓儺舞的明天更加美好。
[1]張弛.試論南豐儺舞的藝術特征[J].藝術評論,2015(11):120-122.
[2]宋軍.儺舞: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J].文藝爭鳴,2011(12):133-134.
[3]李玉,徐藝,韓梅.從儺舞的形成到其傳承和發揚[J].藝術科技,2012(4):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