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提出在互聯網建立共享平臺,通過提供、傳遞、吸收三個過程,推動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的改革。
【關鍵詞】課程改革 互聯網 共享平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C-0073-02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顯著特征,也是高職教育的核心理念。隨著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的迅速推行,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并有不少優秀的成果。關于工學結合課程改革的定義、內涵、結構、層次、建設途徑與措施、案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但在提升其有效性這一核心問題上,研究文獻并不多見。
長久以來,許多高職院校一味強調課程建設,忽視了對其實施有效性的關注,限制了高職教育事業的發展,影響了高職院校課程的內涵建設。本文把高職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體系視為一個有機生命體,以提升有效性作為基點,通過建立共享系統模型,在已有研究建立好的高職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的框架基礎上,解決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遇到的問題。通過建立共享系統模型,達到提升課程改革工作有效性的目的。
一、“互聯網+”對高職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的影響
“互聯網+”讓高職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工作進入了一個“開放的有機生態圈”。高職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體系在互聯網構建的開放的有機生態圈中一定要具備自我變革、新陳代謝的功能。
第一,依托互聯網切合課程改革工作的成果,及時調整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新方向。互聯網促使人與人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零成本趨近,以及無障礙溝通與交流,及時反饋科目設計、內容選擇、教學實施的效果評價,讓教師運用相關課程改革工作的成果調整教學實施。通過互聯網引發的一些課程改革工作的熱點話題,讓教師和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改革實施工作中來,養成全體成員對學校課程建設的責任感。針對互聯網建立的評價體系中反饋的問題,在今后工作中進一步關注、反思和完善,從而提高改革和實踐工作的有效性。
第二,編織一個價值創造的交互網。課程改革對學生有價值才會對學校有價值。學校課程建設涉及課程計劃、課程標準、課程資源、實施模式等各方面,需要逐步明確基本質量要求。例如,判斷學校課程計劃的好壞,可以從價值立場和技術水準兩個層面來研究。按照高職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著手,來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從重視知識的獲得,到注重技能的培養,更加關注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體現學以致用。具體實施中,即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交互網和價值創造網。學生之間的溝通從串聯到并聯,在內部呈網狀結構,在外部也是如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而編織成一個價值創造交互網。
第三,互聯網產生大數據,并且具有很強的動態性。相對之前的抽樣數據,互聯網產生大數據是大樣本甚至是全樣本,因此能夠更加精準地預測大趨勢。相對于學校來說,統計分析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分析最終教育教學的影響力和社會效益。這些數據能對課程改革的有效性的研究起到非常好的指導作用。
二、建立互聯網共享模型,提升課程改革工作的有效性
如何依托互聯網,使得課程體系這個有機的生命體不斷地完善與發展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關鍵是如何提升課程改革工作的有效性。“互聯網+”讓高職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工作進入了一個“開放的有機生態圈”。課程改革中,個體和群體之間持續不斷地參與和協助溝通,在工作群體中,成員通過互聯網相互作用,共享信息,幫助每個成員更好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從而提高改革和實踐工作的有效性,這就是本文建立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過程互聯網共享模型的目的。互聯網共享模型如圖1所示,包括提供、傳遞、吸收三個過程。
(一)提供
成果提供者通過互聯網發送和表達影像、語言或轉換成課程改革成果數據庫、課程改革網站、課程改革論壇等方式提供課程改革成果。成果提供者通過互聯網發布最新的課程標準,在課程改革網站上無障礙溝通與交流,了解和反饋課程標準實施效果。組織者通過提供良好的組織環境,傳遞改革成果,盡可能保證被發送的共享信息發揮最大效益。學校發揮組織的集體力量,即通過互聯網精心設計整合課程資源,為教師搭建學習交流平臺。組織教師在互聯網平臺上通過互相說課、議課、反思、改進等方式集思廣益,并且在其中起引導、監督及協調的作用,及時反饋調整課程改革實施。
(二)吸收
使用互聯網建立共享平臺,提供相應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等工學結合一體化的課程改革成果。以教師實施教學為例,針對同一門專業課,為實現工學結合一體化的課程教學目標,不同的教師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實施的有效性是不均衡的。教師對課程教學目標經過理解或解釋形成自己的主觀表達,在實施過程中通過互聯網共享平臺與學生和同事進行交流溝通,并向學校組織者反饋收到的信息及自己的反應,從而保證課程教學目標實施的質量,提升課程改革工作的有效性。
(三)傳遞
實施者(教師)存在著認知差距。組織者(學校管理者)選取一些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成功案例作為專業精品課程,建立共享平臺,使教師能夠在共享平臺上盡快熟悉教學實施工作,使課程改革有效性增加。同時,使主體(學生、教職工、學校各部門等)之間有效互動,相互學習交流,達到提高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實施范圍和有效性的目的。
三、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共享模型的實現途徑
(一)交流溝通
教師的教學方式、價值觀、思維方式,影響實現工學結合一體化的課程改革實施的有效性。讓出于共同興趣而聚集在一起的學生或教職工使用互聯網建立共享平臺,以交談、電子郵件、網上論壇、社團等多種方式交流,相互評價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并共享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實施的經驗以解決一些問題。使教職工具有積極向上健康的價值觀,提升了教師對高職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工作的認知度,達到教師教學工作與學校課程改革的契合。
(二)政策制定
學校制定與課程改革相關的規章或制度、激勵機制和教學評價體制,保障教職工教學工作發展和人際交往的機會、發展的機遇等。學校管理者應通過多種渠道,引導教職工之間充分溝通,支持教學團隊的技能培訓、實踐社群、各種正式及非正式交流活動,使團隊為了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增強團隊成員之間的凝聚力,進而使成員之間愿意使用互聯網共享知識,從而使成員的共享行為得到有效提升。
(三)滲透
學校收集專業資料,總結課程改革經驗,讓教職工掌握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法,進而提高其有效性。選取一些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的成功案例,運用到傳統專業課程中,豐富精品課程資源。凝練提升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有效性的核心元素,既要對學校發展進程中課程改革目標和有效性追求進行科學概括,又要呈現出鮮明的專業課程要求。如在互聯網平臺共享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的成果案例、展示高職工學結合一體化精品課程;共享拍攝專題片,體現課程改革、課程實施的過程等。
隨著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的迅速推行,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并有不少優秀的成果。但是許多高職院校一味強調課程建設,忽視了對其實施有效性的關注。“互聯網+”讓高職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工作進入了一個“開放的有機生態圈”。本文把高職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體系視為一個有機生命體,建立互聯網共享模型,通過提供、傳遞、吸收三個過程,提高改革實施的有效性,使這個有機的生命體不斷地完善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何紹福,李曉霞.論生態學視野下我國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J].教育科學,2007(5)
[3]賀祖斌.中國高等教育系統的生態學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4
【作者簡介】李衛寧(1974— ),女,廣西南寧人,碩士,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