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苒
摘要:指出了中國傳統園林注重意境的營造,與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密不可分。新中式園林承載了華夏兒女的文化情懷,融合傳統中式園林優點,滿足現代居住審美需求,以現代的材料、技術來營造具有中國東方文化底蘊的景觀空間。以聚龍公館環境園林設計為例,提出了設計構思,分析探討了其對文化的營造與運用,以期為同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中式園林;傳承發展;文化情懷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1006603
1 引言
中國傳統園林具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獨特之處在于注重意境的營造,這與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密不可分。無論是雄偉的皇家園林還是秀美的江南小筑,都傳達著造園人的文化思想與情感寄托。只有心中有山水,才能寄情山水,造就園林。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園林不再專屬于皇家別苑或私人庭園,逐步走向公共空間。新中式園林在此背景下順應而生,近年來國內也涌現了不少經典案例,但是也存在著很多令人痛心的現象,有的表達蒼白,淡然無味;有的照搬照抄,有形無神;更有甚者東施效顰,貽笑大方。究其原因,文化與意境的缺失是最大的因素。園林是有生命力的,缺失了文化與意境就如同人沒有了靈魂。
筆者有幸負責連云港市東海縣聚龍公館環境園林設計工作,在設計過程中頗有心得體會,希望以此為例,拋磚引玉,更好地推進和深化關于新中式園林文化情懷的研究。
2 項目概況
聚龍公館東臨振興南路,南臨利民西路,周邊配套設施完善,交通十分便捷。場地基本平整,為景觀設計提供良好的條件。
3 設計構思
總體規劃將“龍聚東海,心懷天下”的設計理念與自然環境相結合,以“龍”文化為設計藍本,通過現代、抽象的園林元素詮釋“龍”的象征意義;引入中國傳統的“琴棋書畫”文化元素,運用“雖為人作,宛若天成”的自然布局手法,營造極具國際氣質的“新東方主義”風格,并形成 “一核一軸一帶四區”(主入口景觀軸、龍澤天下景觀核、商業街景觀帶、童趣園景觀區、吉祥園景觀區、和諧園景觀區、次入口景觀區)的景觀結構(圖1、2)。
4 文化營造
4.1 “龍”文化——龍澤天下
龍澤天下景觀核位于聚龍公館的中部,規劃南北向的玉龍溪貫穿整個區域,溪流取龍之蜿蜒遒勁形態,展現龍文化之精髓。沿岸古樸的小橋流水、別致的水榭亭廊無不散發深厚的新中式文化氣息,令人流連忘返。
景觀核南側設計曲水流觴廣場,地面鑿出曲折變化的流杯水槽,并別具匠心地將廣場分成兩個高差層面,呈現水流的優雅。廣場東側錯落設置兩面景墻,一面景墻再現王羲之的《蘭亭序》;另一面則以漏窗和石雕的形式表達鵝的“曲項向天歌”,既展示中國傳統詩句的博大內涵,又是對王羲之鐘愛鵝池的另一番解讀。
曲水流觴的西側,水流收斂處,利用高差形成溪澗跌水景觀。溪畔自然疊石參差錯落,泉水隨澗道迂回而下。溪之北側設有方形的景觀廊架,營造蘇軾詩中“誰與同坐,清風明月我”的意境。
廊架北側的龍翔廣場為住戶營造大型戶外活動空間,設有九龍畫壁,畫壁中央的巨龍可噴水至園林石缽,水滿溢流而出,形成金玉滿缽的優美畫面。廣場對岸設有飛虹廊架和挑高的蘭亭作為其對景,蘭亭采用古樸大方的官帽亭造型,營造“手可摘星辰”的美好遐想(圖3)。其東北側設有木棧道,作為次入口方向入溪的通道。駐足棧道,景納百川,令人無限神往。
4.2 “琴”文化——童趣園
該區位于聚龍公館的西南部,場地現有較多建筑風景,給住戶生活帶來不便。設計通過梳理交通系統,打造便捷出行路線;并加入中國古典音樂元素,營造和諧而雅致的園林景觀。
該區入口廣場采用傳統的四福臨門圖案,寓意吉祥如意、福臨萬家。其西南側規劃一處童趣廣場,設有風鈴長廊,清風拂過,風鈴搖曳,余音陶醉。廣場周邊設計花田景觀,分隔各組花田的“田埂”采用鵝卵石鋪面,增加自然野趣;各組團中央設置特色景石,營造一份樸實通透的精致,并兼坐凳功能。花田內散置一組兒童鼓吹樂場景雕塑,生動可愛,巧妙地展現出中式傳統樂器的藝術性與生活性。
風鈴長廊的南側規劃一面文化景墻,正面刻有清朝啟蒙教育典籍《弟子規》全文,背面為兒童松林對弈的浮雕,借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傳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悠遠。
4.3 “棋”文化——吉祥園
該區位于聚龍公館的西側,規劃將戶外空間分隔成多個零散的小地塊,設計通過現代造園手法將“棋”文化巧妙滲入,柔化硬質空間,提升文化氣質,給住戶帶來更多的人生感悟。
該區中部通過豎向設計規劃一處高起木平臺,木平臺西側結合景墻設計吉祥廊架,景墻上的傳統漏窗別具一格地鑲嵌一枚可翻轉的棋子,一面為“吉”,一面為“祥”,趣味橫生(圖4)。
景廊南側的綠地上設置多組象棋石雕小品,并兼坐凳功能;棋子錯落有致,包羅萬象,形成富有特色的景觀。
4.4 “書”、“畫”文化——和諧園
該區位于聚龍公館的西北側,在布局上采用符合中國傳統人居的圍合形式,強調環境的整體和諧。設計運用對景、框景、借景等中式造園手法使之成為如詩如畫的宜人空間。
該區的入口處設計一面“龍鳳呈祥”景墻作為對景,造型采用傳統的中正方圓形式,內嵌的圓形龍鳳呈祥圖案優雅精美,賞心悅目。
龍鳳呈祥西北側的廣場中央擺設雕刻龍頭圖案的石鼓,古樸而不失華美,令人流連忘返。石鼓的西南側規劃一座星穹景廊,成為整個廣場的視覺焦點。夜幕降臨,人們可透過景廊頂部的鏤空網格遙望星空,別有一番詩情畫意。景廊東北側的木平臺內有序錯落三面以“荷塘月色”為主題的景墻,表達“禮之用,和(荷)為貴”的和諧之美。景墻取自九鯉荷花圖,巧妙地鏤空局部畫中對象,詮釋通透、靈動的神韻;圓形的漏窗除去景墻的厚重,增添了荷塘月色的輕盈與靈動(圖5)。
4.5 主入口景觀軸的文化營造
該軸位于聚龍公館的南側,精心打造的主入口形象的展現了其獨特的國際氣質,提升環境品味。通過設計月滿花林、朝鳳溢彩等景點,呈現“婉約優柔而不失瑰麗斑斕”的審美意象。
主入口廣場采用漸變式的半圓構圖,營造舒適溫馨場景氛圍。廣場向北延展形成軸線景觀,通過富有節奏感的鋪地、序列整齊的花壇景觀實現空間視覺的延伸。軸線北側規劃圓月廣場滿足消防交通的功能要求,并做為軸線景觀的完美收口;周邊配以綠樹盎然、鳥語花香,形成月滿花林、心曠神怡的無盡遐想。
圓月廣場北側設計動感水池作為主入口的視線對景,使整體立面空間生動起來,給人視覺上的震撼。水池以一組生動形象的“朝鳳溢彩”噴水雕塑為亮點,延伸兩面弧形藝術景墻,透出清新雅致的氣質。
4.6 次入口景觀區的文化營造
該區位于聚龍公館的東北側,為次入口景觀空間。設計重點在于平衡溫馨的入戶環境與熱烈的商業氛圍的協調統一,形成豐富多變、怡情悅人的景觀空間。
次入口廣場的西側充分考慮消防功能要求及景觀視覺美感等綜合因素,巧妙地規劃為一處橢圓形廣場,中央設置景觀花壇,精心的植物配置形成層次分明、色彩豐富的綠化景觀,極富藝術震撼力。廣場西側設有八個球形小品坐落于花叢中,形成半圍合的布局。石球上雕有各式各樣的游魚造型,仿佛悠然自得地游行花間,景致清雅明秀。
次入口廣場的東側設有動感水池,水池中央為一處別具特色的疊水涌泉,營造“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美妙景象。疊水涌泉的南北兩側設有銘牌景墻,創造自然與藝術的相映生輝。水池邊緣半圓形交接處分別擺放四個形態生動的鯉魚噴水小品,表達“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
5 結語
《園冶》有云:“山樓憑遠,縱目皆然;竹塢尋幽,醉心既是。軒楹高爽,窗戶虛鄰;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傳統中式園林是文化的凝聚、情感的寄托。新中式園林傳承發展傳統文化,承載華夏兒女的文化情懷,融合傳統中式園林優點,滿足現代居住審美需求,以現代的材料、技術來營造具有中國東方文化底蘊的景觀空間,達到“形似現代,神似傳統”的效果,它的內在依舊是那顆最真誠的“華夏心”,它追尋的依然是那份最美好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陳 植.園冶注釋[M].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2]陳躍中.“當代中式”園林的探索:上海世博中國園“畝中山水”設計[J].中國園林,2010.
[3]徐曉鳴.當代新中式景觀設計中的文脈影響[J].Garden園林,2012.
[4]張 研,張 軒.新中式景觀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景觀設計,2011.
[5]張 振.傳統園林與現代景觀設計[J].中國園林,2003.
[6]張 洪.園林意境的審美機制[J].中國園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