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儲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外來文化的侵入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面臨著諸多問題。中學生作為當今社會發展比較活躍的一部分群體,其思想道德教育已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開展了調查研究,分析了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發現中學生思想道德發展中仍存在的一系列矛盾與問題,提出了完善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思想道德;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1027102
1 引言
林崇德認為:“德育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個教育工作的基礎”[1]。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務必要將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
2 中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現狀
2.1 社會主義主流思想占主導地位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學校要按照“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要求”[2]。當前,我國社會正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新媒體的發展強烈的沖擊著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固有的模式,也使當代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呈現出新的特點。根據調查研究顯示,中學生的思想總體上是積極、健康和進步的。他們熱愛祖國,關心國家時事政治,有明確的信念和追求,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在一定程度上,中學生理性思維相對發達,已開始獨立思考一些較理性的問題,在對待一些基本的問題時,有是非之分,大多數學生還是更加注重自我修養和自我完善,沒有過分注重物質和虛無的東西。學校和家庭在對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價值導向,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樹立優良典范,讓學生能夠理性判斷自己,不夸大、不貶低,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完善的認識。
2.2 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
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反映在中學生實際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法律觀念、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上。它們是衡量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和整個運行過程的最終標準?!八缺憩F為顯性效果,又表現為隱性效果;既表現為直接效果,又表現為間接效果;既表現為近期效果,又表現為遠期效果”[3]。但傳統的學校教育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中學生面臨著升學的壓力,面臨著來自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壓力,絕大多數學校往往關注于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及其帶給學校的榮譽和知名度,并以班級考試成績的好壞作為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判標準,并不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納入考核的范圍之內,這種做法不能真正的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融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感到理論學習的枯燥,不能完全地使自己投入到學習之中,同時這種做法也扼殺了學生的天性,在他們獨自面對社會時,沒有較高的道德素質往往容易迷失自己,誤入歧途。而教師在工作過程中教育形式單一,工作針對性、創新性、實效性較差,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降低了教師團體的質量。
2.3 思想道德認識存在偏差,理想信念意識不強
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前部分中學生在不涉及個人利益的基礎上,往往表現出以集體為重的觀念,而當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時便會退縮,不能夠嚴格的要求自己,出現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偏差的現象。因此,道德教育的方法必須是多樣的,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從根本上糾正中學生的認識誤區,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鄧小平指出,要有遠大的理想,才能保持前進的勇氣和方向,“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4]。在當代有很多學生可能只顧著自己的學習,而忽略了自己的思想道德教育,某種程度上也不能處理好自己的生活,可以說是所謂的高分低能,他們只知道學習,沒有自己的理想信念,認為成績代表了一切。另一方面,中學生的心理機制還不成熟,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會出現偏差。理論與實際的偏差使得他們的辨別能力不強,對社會中的一些不良風氣不能給予正確的判定,價值觀出現偏差,整日玩樂、隨波逐流、沾染惡習。消極面對生活,滋生出多種心理問題,甚至造成性格扭曲,這些將嚴重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和思想道德。
3 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問題形成的原因
3.1 應試教育根深蒂固
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多年來,學校的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重知識的傳授、輕人文素質的培養,缺乏從整體的角度考慮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未對教育思想、教育觀念進行深入的討論。中學教育階段學生普遍以追求高分和優異的學習成績為主要目的,嚴重忽視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老師以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為目標,社會大眾以升學率為評判一個學校與老師好壞的標準。學校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忽視的現實狀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相剝離。沒有可操作的指標體系來衡量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況,幾乎沒有學生的綜合評價和考核制度建構,長期以來在中國社會,家長和學生都渴望通過高考改變命運,在他們的心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重要,成績的好壞代表了一切。只有學習成績好,才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3.2 功利主義盛行一時
目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并不令人滿意,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與影響,中學生的人生價值觀表現出功利性的特點,即凡事都要追求對自身有利的事情。這些不僅表現在入黨的動機、學習的目的上,它甚至已經蔓延到中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學校長期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體制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而適應新時代的科學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目前尚未建立起來。現有的教育形式單調、內容僵化、針對性不強,在功利主義盛行的情況下,社會、學校大都培養的是精致的功利主義者,他們往往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小心翼翼的為人處世,做事帶有目的性。
3.3 學生道德心理不成熟
隨著網絡的發展,中學生接觸信息的手段更為方便,網絡一方面擴展了中學生的視野,滿足了中學生的社會所需,另一方面又給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由此不僅需要學校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學生本人更要加強對自我的約束管理,運用自己的理性與學識對信息進行甄別。不少學生具有較強的從眾心理或是跟風心理,想要不斷嘗試新鮮事,去做明令禁止的事情,有意試探法律的邊界,以此尋找新鮮感,尋找刺激。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另外,西方國家思想的不斷普及與滲入,許多學生心智尚未成熟,不能對日趨多元的道德標準做出正確的選擇,對社會上存在的不道德、不文明現象盲目跟從,對好的道德行為卻不能自覺效仿,與道德文明知行脫節,因此,重視中學生的文明水準,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培養中學生的道德品質,幫助他們培養正確的道德心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4 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應對措施
4.1 遵循道德教育的規律,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滲透
馬克思說,“道德進步與社會進步是相互滲透的,道德進步不但應符合社會進步的普遍規律,而且應符合精神領域的內部發展特殊規律”[5]。我國社會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現今的中學生,接收的信息太多,但他們心智尚未成熟,沒有辦法對各種信息作出準確的判斷。對待這一問題,首先,要遵循學生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的規律,注重知、情、意、行的統籌發展。其次,注重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規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再次,遵循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律,在現今的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管理不能很好地結合起來?!爱斚轮袑W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大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教學過程重灌輸、輕疏導;重說教、輕對話;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6]。而過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體系, 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對中學生有效行為的引導和約束。較少把學生健全人格和道德選擇能力同具體規范協調起來,重視應試教育,輕視素質教育,這一現象也從另一方面加劇了道德文明的偏離。
4.2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
“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7]。校園文化是每個學校固有的,是學校內部形成的特定的具有學校傳統特色的文化環境和精神氛圍,它是學校內師生共同遵循并認可的,其包括學校景觀、報刊欄、宣傳欄、廣播、校園公眾號、校園網絡、校園活動的組織以及通過這些校園文化所營造出的師生的言行舉止及文化素養。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得學生呈健康積極向上的態勢成長。校園文化是在學校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下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就物質層面上看,許多中學的校園景觀千篇一律,毫無新意,課外學習環境差,學生并不能在學習之余因為欣賞學校的景觀而感到放松,在離開學校時,也不會感受到學校的標志性建筑在何處,在這方面學校還需要加大對校內文化建設的后續投入。由于社會各界對教育體制的改革呼聲日益高漲,現存的一些制度在指導思想上雖說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實際操作卻并未如此,學校應當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在精神層面上則出現了較多的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對學生群體產生了較為深刻的負面影響。應當從這些層面上加強對校園的文化建設,讓學生能夠在這種環境下得到熏陶,耳濡目染的接受一些好的行為習慣。
4.3 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
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學生的個人道德自律是不容忽視的,務必要增強學生遵紀守法的道德意識,培養他們個人的道德自律能力。每個人的出生、成長環境是不同的,對道德思維的理解都是不同的。當我們在集體中生活時,校園環境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影響有可能會伴隨學生的一生。個人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形成,學校都應對其負有責任,向學生灌輸正確的思想道德信念。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僅僅是為學生講解一些道德知識,使學生了解一定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也不是對學生進行強硬的灌輸,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質是從根本上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追求道德,形成道德意志。學校教育應該首先注重學生的道德覺醒,并將其作為工作的重點,學校的道德教育應當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從各個方面來增強文化認同,培養出文化自信。當今的中學生不能陷進應試教育中,應當多一些傳統美德,做真正的德才兼備有識之士,展現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論特質和人文價值,而不是一味地因為功利而拋棄了自己應當堅持的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9:19.
[2]馮 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大學生思政工作質量[N].中國教育報,2014(1):17
[3]張耀燦.現代思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21.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0.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谷建國,莫 憂 .加強高等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 2013(7):187~188..
[7]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