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廣西作為一個旅游大省,其旅游資源豐富,同時其地域內又蘊含著形態迥異的少數民族特色風情與地形地貌,對于發展鄉村旅游,其具備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近些年,隨著農業生態旅游成為城市居民的新寵,廣西的鄉村旅游業迅速發展,但廣西地區農業生態旅游也隨之遇到了對于農村環境與自然資源利用方面的法律問題困境。本文將生態經濟作理論基礎,突顯自然資源的資本化,并以經濟法學的視角對目前廣西鄉村生態旅游的現狀及未來發展將遇到的法律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有關法律制度的完善方面提出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 鄉村 生態旅游 環境資源 法律制度
作者簡介:朱宏杰,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經濟法學專業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觀調控法與循環經濟法。
中圖分類號:D92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379
一、引言
鄉村生態旅游自身就是一種基于優越的農村生態環境發展起來的新興旅游項目,其發展前提是經濟、環境與社會協調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應當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加強對生態環境的開發與保護,但廣西地區由于自身的經濟發展需要與限制,在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從而產生了旅游資源的過度消費和破換等不良現象。旅游產業一方面給予了廣西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新的動力,但客觀上也給農村自然生態環境形成了較大的壓力,尤其是旅游三廢排放數量迅速增加極大地危害了當地人民的環境權益。由于與鄉村生態旅游發展配套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鄉村生態旅游認證體制與監督問責體系不完善或執行不到位等,鄉村生態旅游中這種資源過度開發利用與環境污染現象越來越普遍,這些問題的解決最終都需要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健全與嚴格的執法機制來協同解決,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在已有的生態旅游法治體系框架下,就鄉村生態旅游有關的法律機制的完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二、 廣西地區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概況與主要障礙
近些年來,廣西地區的鄉村旅游產業得到了迅速的開發,截至2009年底,目前,廣西旅游、建設、農業等多部門協同開發了20條以上的農業生態旅游精品路線,并且成功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旅游地域品牌。當前廣西地區鄉村旅游的開發利用類型主要為以下幾種:一是現代農業新村;二是農家樂(漁家樂等);三是包含體驗、觀光、購物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農家園林;四是民俗(族)文化古村寨等;五是依據地域優勢形成的鄉村紅色旅游等;六是擁有名勝古跡的鄉村旅游。廣西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雖然起步晚,但較其發展初期,其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的,但由于其薄弱的基礎,及管理體制、執法機制、法律法規體系的不足,這情況必將制約廣西旅游業的可持續科學發展,總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對于鄉村生態旅游的本質、深層次內涵、基礎的資源條件與旅游市場的認知不深入,不能準確認知并把握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并且沒有針對客源市場進行科學開發。
第二,整體規劃缺失,宏觀的管控力度不強,小規模、分散化無序經營普遍。
第三,基礎設施建設不能與現實的需要相一致,交通、衛生等事業的滯后發展成為鄉村生態旅游持續高速發展的重大阻礙。
第四,旅游業的整體服務質量偏低,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第五,相關鄉村生態旅游的法律法規缺失,監管不到位,缺乏總體規劃及與之相配套的詳細發展規劃。
目前出現的這些問題,較大地阻礙方興未艾的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使鄉村生態旅游難以成為廣西旅游業中的特色細分產業,從而一直處于廣西地區較低的位階。想要解決這些難題,我們需要認真審視并完善符合當前旅游業與環境協同發展規律的法律制度,從而在根本上解決有關矛盾,促進廣西鄉村生態旅游產業協調、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廣西鄉村生態旅游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的法律路徑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鄉村生態旅游法律保障體系
建立與廣西鄉村生態旅游的需求相吻合的鄉村生態旅游相關的法律、法規是建設鄉村生態旅游法律保障體系的前提條件。對于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中所發現的問題,相關的部門應當加強全面的規劃建設、加大環境的衛生監督,并根據各地實際的情況有效的制定有關的行政法規,如鄉村生態旅游大綱的制定、環境的保護條例等,保護好鄉村生態旅游的生態資源環境與鄉村生態旅游人文環境。
(二)旅游環境資源資本化
我國可參照土地使用權的制度制定有關自然環境資源使用費的征收制度,旅游企業若需要開發利用廣西地區的生態環境資源,那就應當依法支付因使用有關自然資源產生相應的費用;屬于農村集體部分的自然資源,有關個人或企業則需要和此地的集體組織簽訂承包協議。如果當地的農村居民經營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項目,考慮到其經濟條件,除特殊情形外可不需要像旅游企業一樣支付相關的資源使用費,但應上繳適當的保證環境資源可被良好使用的保證金。
(三)設置高門檻的準入機制
當前,廣西的鄉村生態旅游主要形式是當地農民自發性的小規模個體經營。其有限的經濟實力決定了其小規模、分散性經營的特點,由于缺乏長遠規劃,意圖快速致富的急躁心態,往往會將環境保護問題拋之腦后。因此,針對這樣的情況有必要進行地方立法,形成高門檻的準入機制,同時吸引規模化、科學運營的旅游經營企業進行科學地可持續性開發。地方政府在對旅游項目進行招商引資的時候,應當重點考察其旅游開發與環保能力,促使環境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并將環保成本納入經營企業的運營中去,進而形成經濟、環保、旅游產業協同發展的多贏局面。設置高門檻的準入機制并不是指投資多的旅游企業方可經營鄉村生態旅游業,繼而把農村居民排除在旅游業之外,而是通過高門檻限制規范不合乎鄉村生態旅游業健康發展需求的行為。
(四)發展鄉村旅游業的地方政府成立高效運轉的監管機構
自然資源轉化為資本以后,環境資源經市場調節得到高效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政府的環保壓力可大為減輕。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對此就應當毫不作為,政府要做的是轉變職能,將自己從執行者轉型為監管者,從而使得市場的有序、健康地運行。基于當前廣西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政府的監管組織應涵蓋以下幾個方面的職能:
1.制定、推廣鄉村旅游服務的行業量化標準。
2.依據有關法律法規,通過公開招投標的方式引入具有開發和保護能力的旅游開發經營企業。
3. 監督、管控自然資源開發、使用權利交易行為。
4.高效監管經營企業與當地農村居民的開發利用行為,對破壞環境或資源的行為,依法進行行政處罰。
5.對農戶的旅游經營組織必要的培訓。
當前,政府青睞于擁有“運動員”、“裁判員”的雙重身份,毫無疑問的,這是由于政府直接參與經濟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可攫取更大的經濟利益。立法應當明確地方政府的裁判員身份,督促其當好市場的監督、管控者,依法制止惡性競爭或其他破壞競爭的不良行徑。對一些難以形成資本、具有濃厚公益色彩的公共資源,如果不能用市場手段進行調節,那么政府就應當發揮好自身環保作用,充當環境保護的馬前卒。
(五)就鄉村生態旅游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制定并嚴格實施有關司法對策
基于我國目前鄉村生態旅游存在的司法難題,我們可以考慮借鑒國外的相關成功經驗,例如,完善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環境公益訴訟是指由于行政機關或其他公權力機構或其他法人、組織及個人的不作為或其他違法行為,導致環境的公共利益被侵害或者有被侵害的危險之時,法律允許具備相應資質的公民或團體為維護環境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訴訟的制度。顯然,這可以解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出現的沒有適格原告的問題,利用法律的明確規定,可以有效提高公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從而有力帶動廣西鄉村生態旅游的進一步發展,不僅如此,民眾也應相應強化自己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人民法院系統應當依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權限范圍內盡快制定、修改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司法解釋,并將其落到實處,從而在司法領域形成對鄉村生態旅游的良好保護,高效發揮司法在促進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四、結語
自然資源與民族風情優勢是廣西地區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其優勢若存在于沒有合理完善的配套開發利用和保護制度的環境下,則其功能的發揮很可能受限或被破壞,繼而成為制約廣西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絆腳石,最終成為旅游產業地經濟發展難以逾越的阻礙。本文在傳統的環境保護理論的基礎之上,以全新的“生態經濟”為出發點,對廣西農村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提出或有裨益的法律建議,將原本被視作無市場價值的自然資源轉化為資本,從而解決在旅游產業管理與環境保護領域“政府失靈”與“市場失效”這一難題。當然,與之有關的法律法規制度的具體構建還需要后來人不懈努力,本文僅僅是對廣西生態旅游產業與農村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的構建現狀與未來的發展趨勢作一個初步的探究。
參考文獻:
[1]佘小軍、馬融.廣西鄉村旅游發展綜述.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4) .
[2]張璐.生態經濟視野下的自然資源權利研究.法學評論(雙月刊).2008(4).
[3]梁虞、吳小平.淺談我國生態旅游法律制度.法制與經濟.2012(2).
[4]馬存利.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及法律保障.法制之聲.2012(5).
[5]丁碩.淺議生態旅游的法律規制.法制與社會.2012,7(下).
[6]郭二艷.我國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法律制度的完善.人民論壇.2015,3(中).
[7]紀玲.淺談我國生態旅游法律保障的完善.經營管理者.2011(3).
[8]楊戈.走向現代農業—農業現代化與創新.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2).
[9]朱新英.環境污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黨史博采:理論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