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兵
【摘要】 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工具學科,一切活動必須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如果教學活動中缺少了學生的參與,那么,教學活動將成為一潭死水。即使教學中取得的成績再高,那對學生本身的發展也是有限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 學生參與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061-01
下面就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淺談自己的觀點。
一、改革評估標準
在教學評估中要建立完整的衡量標準,改革把分數和升學率作為評定學生學習質量和教學質量的舊模式,而以學生是否全部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如文體的寫作、修辭手法的運用等等)以及能否適應社會要求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綜合的評估標準,摒棄“教師教,學生學”的既單一固定又極大地壓抑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模式。教師應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重視教法改革,重視社會實踐,重點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同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推行素質教育,使教法改革和學法改革同步,側重于使學生由“學會”轉到“會學”上來、從“要我學”轉到“我要學”上來。讓學生從語文教學中汲取營養,在消化吸收中發現和創新,反過來指導語文教學,這樣才能使學生常學常新。
二、注重課堂效率
教師要盡力改善教學條件,加強課堂教學管理,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提高每堂課的含金量。“語文,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技能。”所以語文教學的真正實質,可以說是“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的綜合體。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要體現“以學生為主”的特點,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更多地參與體驗,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動腦動口,從而有力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在平凡的知識學習中獲得不同尋常的教育,既增強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是深層次的、永久性的。教師要克服為應考而教的意識,更不能把一篇活生生的課文肢解成支離破碎、大大小小的幾個知識點向學生生硬灌輸。
三、堅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原則就是要求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要讓教育適應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適應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承認對象之間的差異,堅持從學生的個體出發,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層次上獲得成功。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針對學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特點,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訓練內容,采取不同的手段,提出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和要求,大膽采取各種教學方法,使各種類型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這樣,才能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讓學生找到學習的共鳴點,才能更好地激勵他們輕松愉快地學習。同時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取得的進步與提高,并給予肯定、鼓勵,使學生體驗到自己的進步和學習成功的喜悅,產生成功感,從而激發他們更大的學習勁頭,樹立堅強的學習信心。教師要特別鼓勵那些學習不積極且有困難的學生參與,肯定他們的成績,使其消除自卑感。
四、注重培養學習興趣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種“能源”,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先決條件。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及時發現和培養學生的興趣,加以誘導,可以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在語文教學與創新素質教育的配合中,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訓練可以說是一座橋,一端連著教師的教——“訓”,另一端則連著學生的學——“練”,“訓”與“練”的有機結合就形成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訓練。它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更主動地學習、訓練,把技法轉變為本領,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與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適當設置懸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在喚起學生情感的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就課文中的某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設計出許多問題、障礙,鼓勵學生多質疑,大膽進行想象,大膽懷疑,多進行逆向思維、求異思維,從尋常的問題中提出有自己見解的、不同尋常的新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開發學生的智力,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健康成長。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以便更好地激勵他們好學、樂學、主動學習。
五、提高自身素質
要使語文教學取得更好的社會效果,教師必須具備高素質,師要在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把自己營造成人類靈魂的藝術大師,使自己成為教學上的能工巧匠,讓學生敬佩你、信賴你,用自己廣博的知識、創新的風格、敢領新潮流的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強將手下無弱兵”,就是這個道理。教育改革的日趨深化,要求每一位教師不斷加強自修,掌握精深的專業知識和足夠的知識儲備;在課堂教學中精心地備課,合理大膽認真地設計教法,力爭每一堂課都能讓學生有新感覺,能讓他們在輕松愉悅地接受知識的同時,接受人格素質的教育。學生敬佩你,才能更主動地參與到你的活動中,你的教學才有意義,也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