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錦蘭
【摘要】小學作文五大原則是:模仿原則、完整原則、激勵原則、創新原則、互動原則,運用生活積累提升口語交際廣度,拓展作文內容,提升作為質量,是小學生提高作文水準的一個重要途徑。大量的文字閱讀在口語交際中形成厚實的基礎,讓孩子從學會傾聽中學會自我表達,是小學生作文的前提。
【關鍵詞】小學作文 閱讀 口語交際 觀察生活 文字表達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102-01
小學生作文是考查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重要指標,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反映。近年來小學語文課改的新動向,在作文教學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改變了過去引導學生亦步亦趨的小腳女人式的教學方法,大膽引入開放機制,讓學生作文不局限于某一單一事件,以話題的形式記錄身邊發生的事情,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一做法已經作為新課標實驗的成果,編寫進了最新教材,命名為“口語交際”。口語表達與文字表達在教材上的統一,這一做法讓老師明確了作文的基礎是口語的表達;但是作文作為文字表達的書面語言,既有一致性也有相對的獨立性。如何在指導學生作文時達到這種一致性,分清其獨立性,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本文作出初步的探索。
一、小學生作文的模仿性
模仿,是指個體自覺或不自覺地重復他人的行為的過程。是社會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兒童方面,兒童的動作、語言、技能以及行為習慣、品質等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模仿。從學習過程中,我們不可忽視優秀的作品對孩子的指導作用。這些好作品都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好對象。
《桂林山水》一文中,對山水的抒情的寫法,運用排比手法描寫景物,突出其特點,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師的共識,大家都喜歡使用者兩段話指導學生描寫景物,就是因為它具有范例的地位。
人教課標版第八冊《七月的天山》中有這樣一段話:“在輕輕蕩漾著的溪流的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錦緞那么綿延,像天邊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絢爛。馬走在花海中,顯得格外矯健;”不少老師把這段話作為學生寫話的練習,使用填空似的手法,引導學生把話說的優美:
在_____的_____的_____,滿是_____的_____,五彩繽紛(可以換成別的詞),像_____那么_____;像_____那么_____;像_____那么_____。
老師提問的時候,得到了各種各樣的,千奇百怪的答案。
在傍晚的高高的天空中,滿是一片片輕輕的云朵,雪白雪白的,像錦鯉的片片魚鱗那么細化致密;像高明的繡花工匠秀出來的錦緞那么平滑;像畫家描繪出來的畫卷那么迷人。
在傍晚的高高的天空中,到處是紅紅的云彩,火紅火紅的,像一群羊群在奔跑那么生動,像一對駱駝在沙漠中行走那么艱難地移動;像一隊一隊飛雁那么整齊。
這就是小學生作文中的模仿手段之一。模仿不是抄襲,也不是剽竊,是在原文的基礎上經過老師加工的、提煉的,不是直接的使用。學生經過思考,對生活的甄別,才能得到新的認識和答案,這樣的模仿大大地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加強了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從生活中學習語文,避免了學生死記硬背典范文章,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質。
二、小學生作文需要完整
完整地敘述一件事,講述自己的觀點,表達對事物的看法等內容的時候,更是要注意敘述的完整性。教師切忌只是對某個內容進行指導而忽略了完整性的指導。因為完整,是基本的邏輯要求,只有完整才會讓聽眾(讀者)感受到你的全部觀點。
新課標教材對口語交際的內容編排很有特色,至于選擇什么內容為課堂載體,完全取決于教師的要求與學生的實際。在一定的范圍內,加強了教師的教學主動權的把握。
三、小學生學習作文需要激勵
小學生作文,顧名思義,是作文,不是文學創作,應該要允許學生在一定的范圍內重復前人寫過的內容和使用過的寫作手法,只要學生說得好,說的有道理,說的完整,這就是達到了教學的要求,寫作也是一樣,如果學生的整篇作文錯別字少,語句通順,敘述清楚,內容完整,不會顛三倒四,這樣的作文我們就應該打滿得分,而不應該在修辭,文采方面對學生要求苛刻,一篇作文,因為內容陳舊而被我們老師扣除5分、6分,可以抵消學生卷面上多少基礎知識的正確率?而最冤的是,學生有時候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在她們心理上就是最新的。
所以在作文評講中,我很少針對孩子們的選材說三道四,只要是寫自己經歷過的事情,甚至引用名人名言張冠李戴,我都很少批評性的評語。
作文的評價,體現出教師理念的創新與守舊。一個理念創新的老師會千方百計保護兒童的好奇心,保護孩子的成果,多給孩子寫作上的鼓勵,是提高學生作文的一種手段;一味依照成人的經歷和標準去要求孩子,長此與往會極大地打擊孩子的求知欲,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這是我們最不想見到的。
四、小學生作文如何創新
小學生作文的創新,我是從下面幾方面去探索的:
(1)號召學生寫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最近網上流行一篇兒子奉勸父母“放下手機,陪陪兒子”的作文,介紹自己的父母如何玩手機,不愿陪同自己的故事,文章可謂字字珠璣,聲聲血淚,哭訴手機侵害了我們的幸福,其中有一句“他們都成了手機的父母了”,更是讓人心如刀絞,對手機帶來的兒童的孤獨有了深刻的認識。這就是作文創新的典型例子。心有所想,手有所寫,這是作文創新的前提。如果沒有了心里感受的獨特角度,又怎么能寫出催人淚下的文章?
(2)作文要寫自己獨特的感受。小學生因為閱歷淺,很多經歷無法直接表達,往往都是模仿他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心聲。所以,最新的網絡語言往往在作文中表現最多。譬如“好得超出你的想象”,“厲害了我的哥”“舒服的表表的”……在這種語言現象在小學生作文中,如果用得恰當,可以認為是語言的創新,值得鼓勵;對一些網絡語言的糟粕,我們也要做出適當的引導,避免學生不分好壞,亂說一通。
(3)讓孩子多讀書,多交流,創作自由自在的環境,讓孩子們的情緒高漲起來,是創新的最佳手段。一個人心情愉快開朗,腦筋就會開動得快,記憶特別牢固,反應特別靈敏。所以,我們講究在教學過程中保持輕松愉快的心境,通過組織教學的手段,加強孩子們的思維集中,這就需要老師用簡潔的語言,一針見血的教學手段,用快節奏調整課堂內容,不要等學生感到沉悶的時候,再開始我們的教學。
(4)及時批改,反饋信息。小學生作文很講究老師的批改。批改作文是指導學生改正錯誤的語言習慣,養成干凈整潔正確準確的語言基礎。因此,老師在批改作文中搜集大量的優秀句子和錯病句素材(我喜歡使用照相機拍下來做成PPT,在教學上使用),這樣,讓學生對比發現自己的語言習慣,做到有的放矢。
五、小學生作文要堅持過程互動
小學生作文處處都要突出互動原則,讓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學會學習。
(1)師生互動,提前布置內容,讓學生也運用互聯網“備備課”,準備充分的學習與突而其來的學習,效果天壤之別——一個是主動發問,一個是被動接受。效果顯而易見。
(2)生生互動。小組學習是新課程主張的最好的學習方法,組織好了,學生的積極性就上來了。優秀生帶動落后生的機會就來了,效果也就顯現了。如果小組里都是優秀生,互相取長補短,或許會迸發出美麗的智慧火花。
從四年級開始,我就要求同學之間作文互評,讓學生自己給自己的作文寫評語,然后讓同小組的同學給同學的作文寫評語。學生初學的時候,我要求按照一定的模板去寫,到了五年級,開始只給別人的作文寫評語。這個過程,就好像每個人都是作文評論家,除了學習別人的作文閃光點,還可以避免自己犯同樣的錯誤。
(3)家長參與互動。現在不少學生的作文都缺少家長的參與。我經常要求家長參與孩子的作文修改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家長對孩子的了解,也是孩子向大人學習生活的一個過程。
小學作文教學經歷過種種效果了良好的實驗,目前沒有最好的辦法。俗話說得好: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但是,有一條無可避免的,就是讓學生勤動筆,多練筆,每周一節的作文欣賞(評講)是必不可少的。持之以恒,一定會滴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