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金福
摘 要: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創設一個在實際生活學習中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要充分利用學校教學的優勢,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使學生將上述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內化為自身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淺談;學習習慣培養
信息技術是近年新開設的一門課程,該課程日漸重要。信息技術課的主旨在于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通過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1信息素養已成為科學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
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地鑒別信息、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將是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一樣重要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之一。對于90后的學生來講,我們應努力培養他們基本的“信息素養”。
1.1信息獲取的能力
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并能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1.2信息分析的能力
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后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
1.3信息加工的能力
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并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
1.4信息利用的能力
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我們要充分利用學校教學的優勢,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使學生將上述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內化為自身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創設一個在實際生活學習中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例如:互聯網,它為中小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學習途徑,創造了一個不同于以往的學習環境。借助于互聯網,他們可以獲取在書上學不到的東西,利用這些信息來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
2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
學習興趣是學生基于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它在學生的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開始學習信息技術課時學生往往懷著好奇、興奮的心理,但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有的內容需要機械重復地訓練,有的內容枯燥無味難度大,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慢慢降下來。根據建構意義新的學習理論,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因此,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索的愿望。利用中學生喜愛游戲這一特點,在鼠標練習中,我讓學生玩WIN98自帶的掃雷和接龍游戲,在探索游戲中掌握操作技能。讓學生自始至終愉快地學習,盡力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3任務教學法,讓學生當小老師
為提高教學效果,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任務教學法”,即每一章節均有一個具體的任務,能用計算機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使學生能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獲得知識、掌握技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叭蝿战虒W法”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一個任務完成了,一個目標達到了,就會產生新的任務,新的目標。例如,能在計算機上輸入漢字了,接著就要提出新的問題:怎樣改變字體、字號,怎樣把輸入的文章存盤,怎樣打印,怎樣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圖形等。隨著一個個任務的完成,學生將逐步消除對計算機的神秘感,而且會不斷地體會到使用計算機的樂趣。
“任務教學法”便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好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但是,這種教學有時不易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因此,在下達任務時,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在操作過程中把握知識點,在完成任務中指導解決難點,完成任務后共同小結,通過小結把任務中涉及的知識、概念加以歸納、系統化,并做適當提高。
學生“水平差異較大,課難上”是目前很多學校在開展教學中面臨的難題,針對這一現象,我的做法是“讓學生當小先生”。讓已有一定計算機基礎的學生給掌握較慢的學生當小老師,既克服了學生層次上的差異,又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而且,“小先生”可以采用“輪流制”,誰這部分知識掌握的好,誰就是小老師,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4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0世紀初,歐洲著名進步主義教育家德可樂利把興趣作為其教學法的中心,他指出:“興趣是個水閘門。借助它,注意的水庫被打開,并規定了流向。”可見,將興趣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發生的運行機制,是所有教師的共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的目的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教學內容,這樣既能達到教學目的,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word 2003的表格操作時,筆者一上課就問同學們:“口字怎樣能變成一個日字,日字又如何改變會成為一個目字,再如何改變成田字?”通過這幾個字的變化,讓學生了解表格的行列操作,然后教師再演示如何增加行、列,如何刪除,這樣就將這節課的內容講清楚了。又如,在學習表格的行列合并、邊框跟底紋時跟數學知識結合起來,可以先讓學生做一道數學題,如何把四個長3cm寬2cm的長方形做成兩個正方形?學生對于這種任務興趣很大,馬上開始動手操作,很快就有了答案。然后教師可以及時地把答案出示,并讓學生思考:如何用表格實現它?有的同學說:“可以用一個五行五列且行高跟列高都為1cm的表格來實現它。”如果這樣做,就得學會如何把它表示成表格,這就涉及到表格操作的一些知識。經過這樣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欲望會變得非常強烈,這節課的內容也就自然而然熟記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