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媛+丁和平
摘 要:在現代化的高校管理中,以“學生為本”是一種先進的理念,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通過分析高校班級管理中“學生為本”的意義與必要性,提出高校班級管理運行機制如何以學生為本。
關鍵詞:高校;班級管理;以人為本
1學生為本內涵
教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尤其是在新世紀背景下,傳統的班級管理已經暴露出各種弊端,所以要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創新性,創造以人為本的教書育人氛圍,讓學生成為達到新世紀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其基本含義可以理解為以下方面:第一,要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著重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為將來個人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要關注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素質教育強調全面發展,也要求和諧發展。第三,要重視全體學生的發展。每個學生的性格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學要針對每位學生,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方法,使每位學生都能有一個很好的學習效果。
2“學生為本”下高校班級管理機制的構建
班級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提升能力的主要路徑。因此,在班級管理中,樹立“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構建高校班級管理的長效機制,能較好地體現尊重學生主體發展的基本目標,可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
2.1建設“服務型”班級管理組織
“學生為本”理念下構建班級組織的基本原則是促進班集體內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充分、全面地發展,為學生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所以,“學生為本”理念下積極樹立服務型的班級管理組織。服務型的班級管理組織具有獨特的管理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班級內的每位學生都有其義務、權利與機會,交與學生班級管理的主動權,增強學生的責任心。第二,讓班級全體學生得到充分發展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最大程度地發揮集體的智慧,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比如班干輪換制,或者采取自我推薦、民主測評以及集中討論等相結合的手段來選取班干部,也可以定期或定階段評出較為優秀的班干部,以此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與服務意識。
2.2“學生為本”的班級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對于培養學生的秩序觀念與規則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也要體現“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第一,班級制度的制定要體現“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每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班級制度的制定是為學生發展服務的,要在允許的條件下盡可能的滿足每個人的需要。在這種理念指導下制定的班級制度更容易被學生接受與認可,也會較為容易被自覺遵守,其對于培養良好的班風、校風可以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第二,班級制度的內容要體現“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要富有人情味,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懲戒的條文,盡量擴大內容的覆蓋面,不要過于絕對化。第三,班級制度的執行方式要體現“學生為本”。班級制度規范的對象是正處于發展階段的學生,在學生違反規定的情況下,執行規定的過程中,應該多些理解,多給學生幾次機會,讓其在錯誤中不斷成長。這樣就可以實現班級管理的良好目標,讓每位學生在和諧的班級環境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2.3“學生為本”的班級制度文化建設
班級文化具備較強的育人功能,是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班級管理應該致力于班級文化的構建,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較多地體現學生的內在價值追求、理想理念,以此積淀深厚的班級文化底蘊,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必須樹立“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理念,在制度層面上創新思路,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目標,努力構建學生自我管理的規范體系。班級文化在制度層面上一般包括多個方面的內容,主要是指學習常規、個人行為規范以及各種其他的相關獎懲制度等。在班級規章制度的規劃、決策等一系列過程中要努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進來,讓學生的個人意志與愿望能夠在其中得以較好的體現。
2.4“學生為本”評價機制的建立
“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體現了對學生主體的尊重與價值的認同,在建立學生評價機制的過程中讓每個被評學生成為自身評價活動的主體與自主參與者。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實現評與被評雙方能夠真正建立起平等關系這一目標。在構建學生評價機制中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評價的內容方面應力求多元化,要高度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評價的方式要盡量多樣化,可以采用觀察、訪談、自我報告,“成長記錄袋”等方法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再次,評價的主體要確立學生的參與權,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反思的價值功能。
3結論
班級管理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學生為本的理念在高校班級管理中具有較大的可行性。因自己學術水平有限,論文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學生為本的理念沒有根據具體學校具體分析,這有待今后進一步深入剖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周三多,陳傳明.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5-249.
[2]羅雅婧.高校輔導員如何有效開展班級管理工作[J].統計與管理,2015,7(10):158-159.
[3]韋耀陽.大學生心理安全感與歸因方式的關系研究[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5,37(1):62-69.
[4]王洪明.從“管理”到“輔導”:班級變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4):115-133.
作者簡介:
胡媛媛(1995—),女,安徽安慶人,本科,市場營銷專業學生。
丁和平(1986—),女,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市場營銷專業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