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永新
摘要: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斷實踐,不斷摸索,就會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充分發揮提問的教學功能。
關鍵詞:物理教學;課堂提問;重要性
一、物理課堂提問的重要性
1.提問是最好的反饋方式。通過提問所接收到的語言反饋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饋信息具有準確性、具體性、即時性和簡潔性。它可以使教師當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從而及時地調控教學程序,改變教學策略,使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2.提問可以集中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腦中只有一個學習興奮中心,聽課效果就比較理想。學生在答問時精力集中,而在聽講時有時散漫。教師光靠靜講、維持課堂紀律來保證學生的注意力是達不到要求的,而應以授課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用一個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號”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把學生的思維鉗住,激發學習興趣,賦予學習動機,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提問可以讓學生發現不足。對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學生往往以為自己能復述就算懂了,其實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針對概念提出一些題意明確清楚的實際問題,誘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克服盲目的自滿情緒,這樣對提高學習效率、突破教學難點很有用。特別是在學生一般認為理當如此的地方,可提出與常規看法相悖的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獨特性和創新意識。同時引導學生對已解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題目的本身提出疑問或變換題目的條件,來拓寬學生的視野,誘發學生發散思維,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策略
1.從學生的心理入手,讓學生敢問。我們知道:壓抑的、一言堂的、專制的教學氣氛下,學生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知識,不敢質疑。因此,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努力營造看送的課堂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要親切、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這樣學生才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為鼓勵學生敢于提問,教師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做到答錯了允許補充,不明白的允許發問,沒想好的允許再想,不同意的允許爭論,老師錯了允許提意見,允許不舉手坐著提出或回答問題,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甚至“異想天開”。教師應該對學生的種種質疑給予期待,投以贊許的目光,要滿腔熱情地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想學什么?”“想怎么學?”“有不同意見嗎?”“誰想說,請大膽地站起來!”“你的想法比老師的還好。”這些具有親和力的話語,會極大地激發學生提出問題,提高學習的興趣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2.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愿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向上的原動力。教師應想方設法,設置各種情景,激發學生提出問題??茖W探究的問題有三種:一是學生根據教師、教材或其它途徑給出的問題進行探究;二是學生從所提供的問題中得到啟發而提出的新問題;三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毫無疑問,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的問題,最有興趣、最有動力去深入探究。教師的指導工作,重點應該放在設計讓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設計問題本身上,應著力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這樣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勇于置疑、大膽創新。
3.教會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會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基本方法。有人說: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個平庸的教師只會奉送真理,而一個優秀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的方法。因此,學生只有掌握了發現問題的基本思維方法,才能從平常中看出異常,從普遍中發現特殊,從而不斷地發現問題。
例如,從實驗現象提出問題。教師可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有趣的實驗,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比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不斷完善問題。如:講改變內能的方法前,教師先做壓縮引火實驗,學生首先提出:“筒內為什么會有火花?”通過教師引導棉花燃燒說明什么,學生又提出:筒內溫度為什么會升高?教師又提醒溫度升高說明什么,最后學生提出:筒內內能為什么會增加?又如:做覆杯實驗,學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實驗,學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做實驗或參加活動、比賽,由于親身體驗,感受很深,學生也樂意提出問題。如:講內能時,學生通過搓手,提出:手心為什么會發熱?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學生通過手彈課桌,提出:手為什么會疼?講壓強時,讓一男一女二個同學比賽頂棍子,由于女同學頂的一端粗,女同學贏,從而提出:女同學為什么能贏男同學?通過分析發現輸贏不僅跟力有關而且與受壓的面積有關。
4.提問對象的選擇和時機的把握。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多數情況下提問后要停頓一會兒。有經驗的教師常在提問后環顧全班,一些非語言的暗示也可告訴教師,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如學生舉手則表明他想回答這個問題。每當一個學生準備回答問題時,他便會嘴微張,身體稍前傾,眼睛也睜得更大一些,或許會抬起頭微笑,這表明他對回答這個問題比較有把握;而對聽到問題后低頭或躲避教師的目光者,則可能他對這一問題不會。因此,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停頓期間,要尋找這些表現。當學生對問題不能正確回答時,提示與探詢是必要手段。對學生答案中出現的錯誤或不確切的內容,或者思維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時給以提示。要善于運用探詢的方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思考,給出更完整的答案,要運用追問、解釋等幫助學生回答。最終達到滿意的效果。
總之,讓學生帶著自己發現并提出的問題進課堂,會產生一種追根索源的欲望,此時學生很自然的全身心投入課堂中,思維一下子就展開,此時如果老師稍加點撥,學生就會進一步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讓學生由疑而問,由問而學,在問中獲知,在疑中成才,用發現的眼光來對待教材,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對知識的理解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