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梅
摘要: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學習資源,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數學作業是學生學習數學不可缺少的,它的價值不可估量。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數學作業這一資源,為學生設計課外實踐性作業,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以“實踐”推動學生再探索、再思考、再進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外實踐性;作業設計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學習資源,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數學作業是學生學習數學不可缺少的,它的價值不可估量。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數學作業這一資源,為學生設計課外實踐性作業,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以“實踐”推動學生再探索、再思考、再進步。
一、應用型作業,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作業的形式多種多樣,如何實現作業的有效性,就是教師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如今的教育教學中,更注重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應用型作業,為學生創造學以致用的機會,進而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際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例如在教學《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三)》時,教師在課堂結尾時,為學生布置了一個實踐性作業。師:同學們,今天回家你們要完成一項任務,放學后,你們每個人都要陪媽媽去超市買菜,但是最后要由你幫媽媽付錢。下節課上課時,你們需要向大家說一說買菜的過程。學生對于教師布置的這項作業,感到很新奇,樂于完成。學生A回到家后,告訴父母老師布置的作業后,媽媽便給了學生A 100元錢,一起去超市買菜。最后,媽媽告訴學生A自己買了青椒、菜花、西紅柿三種蔬菜,價錢分別是5元、13元、7元。于是,學生A開始計算:5+13+7=25,于是,就知道需要拿出25元錢付給收銀員,但是自己手中只有一張100元的人民幣,如果用這張人民幣付款,需要找回自己錢,即100-25=75,所以最后需要被找回75元。在學生A完成一系列的交易后,媽媽對他給予了表揚。學生在這一活動中,不僅鍛煉了計算能力,還復習了以往學習的“元、角、分”知識。因此,這種作業形式能夠推進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而實際的問題,能夠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二、閱讀型作業,拓寬學生知識視野
課外作業是促進學生鞏固知識的有效工具,是學生提高能力的“跳板”。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有著很大的不同,課外學習有著更廣闊的空間。因此,教師應該有效利用課外作業,推動學生發展。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閱讀型作業,通過閱讀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學到更多,發展更快。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在和學生共同學習“閏年、平年”的知識后,教師發現有很多學生有疑惑,對“平年、閏年”的知識有很強的好奇心,對這些知識充滿了渴望。于是,教師就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為學生設計了閱讀型作業。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初步了解了有關閏年和平年的知識。當然,由于課堂時間有限,不能深入地為大家講解,請大家課下查閱資料,了解有關閏年、平年的一些知識。學生對這些內容充滿了好奇,教師以此為作業,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于是,學生在課下利用網絡資源查閱閏年、平年的知識,有的學生了解到平年和閏年的由來。
在這個作業形式中,學生通過在課外查閱、閱讀了解到更多知識。由此可見,閱讀型作業,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知識素養,推動學生進一步發展,讓學生的知識面更廣、更深。
三、操作型作業,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小學生的指尖蘊含著能量,一些智慧就是由此流出。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發揮指尖的力量。小學生都很喜歡動手操作,比較好動。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可操作的實踐性作業,以促進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能夠通過動手操作,體會知識的形成,加深對知識的印象,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教學《圓柱和圓錐》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知識后,在課堂教學結束時為學生設計了一個可操作性的實踐作業。師:我們對圓柱和圓錐的知識進行了初步的學習,相信你們也有了認識和了解。課后,請大家動手制作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下節課上課時,你們需要在課堂上為大家展示作品,看哪位同學完成得最好。小學生比較活潑、好動,喜歡這種形式的作業,很認真、主動地去完成。有學生在操作時,根據“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 1/3”這一知識點,制作出兩個完全相同的圓柱體。然后,將其中任意一個修剪成一個圓錐體。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不斷回憶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鞏固,加深了記憶。由此可見,操作型作業,能夠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提高,同時還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新課改的今天,教師必須抓住促進學生發展的每一次機會。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還要適時地為學生設計多元化的課外實踐性作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際價值,進而鍛煉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