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英


摘要:在對保定市區四所高中學生進行教育消費抽樣調查的基礎上,本文從教育消費意愿、原因、供給、費用和滿意度等五個方面對現狀進行了數據分析解讀,發現存在學生教育消費意愿強烈但缺乏專業指導、學生教育消費支出差異較大且受家長特征明顯影響、學生教育消費提升成績功利性傾向顯著等特征,在明確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生就讀學校、教育培訓機構、學生及其家庭等社會參與主體基礎之上對各自的職責進行了厘清。
關鍵詞:保定市區;高中生;教育消費;現狀;對策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級學生教育消費呈現數量增長、形式多樣化的特征,并且出于對經濟利益的追逐造成各類社會教育機構激烈競爭,令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如何進行引導、管理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與焦點。面對此種復雜的局面,本文囿于自身限制特選取保定市區四所普通高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試圖通過對其教育消費實際現狀的調查來獲取第一手的微觀層面的數據,借助現代的數據統計方法與數據挖掘技術進行結構分析來揭示其內在的相關性,在此基礎上制定優化措施,為社會教育消費的宏觀管理提供有益的對策建議。
一、高中生教育消費的調查現狀分析
2016年9月至11月,筆者對保定市區的四所普通高中進行了抽樣調查,發放調查問卷800份,回收問卷557份,調查問卷回收率為69.63%;剔除事實資料與態度資料填寫不全,理解錯誤等不合乎要求的問卷,整理得有效問卷488份,調查問卷的有效率為87.61%。本文利用統計軟件進行了數據頻數統計和顯著性檢驗,客觀顯示出普通高中生教育消費行為的特點與趨勢。
(一)教育消費意愿現狀分析
在課外補習消費方面,大部分學生是認同課外補習現象且愿意參加補習的,如表1所顯示,選擇“非常愿意”和“比較愿意”的共占了65.37%。在調查中發現重點高中參加補習消費的學生比例高于普通高中進行補習消費的學生比例,其主要理由是重點中學的學生因學校性質的原因,家長和社會對其未來的成就期望值較高,加之重點高中大部分學生本身的對未來學業成就動機感強,使得學生對學業成就的自我期望值也相應提高,他們希望借補習來“培優補差”,提升自身的學業競爭力。
(二)教育消費原因構成分析
在參與課外教育消費活動的眾多學生當中,雖然其目的呈現多樣并且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但是依然有著明顯的傾向性和優先次序性。如表2所顯示,其首要目的是“補習薄弱學科”,占60.86%; 其次是“提升成績排名”,占14.55%;再次是“同學朋友結伴”,占11.68%;第四就是“自己的興趣”,占8.81%;最后是“其他原因”,占4.01%。
(三)教育消費的供給選擇構成分析
在課外補習消費領域,本研究項目的供給構成選擇是指參加課外補習的學生從哪些方面來決定選擇某一家課外補習機構。如表3所顯示,選擇“補習授課教師資質”的最多,高達51.43%;其次是選擇“講課內容全面充實”的,占28.28%;再次就是選擇“補習環境氛圍”的,占7.79%;第四就是選擇“補習機構存續年限”的,占6.56%;第五就是選擇“補習費用多少”的,占5.74%;最后是選擇“其他原因”的,占0.20%。由上述數據高低的排序可見,前三項累積所占比例高達87.5%,這說明學生課外補習消費非常注重補習授課教師資質、講課內容全面充實以及補習環境氛圍。
(四)教育消費支出費用構成分析
在課外補習消費領域,教育消費支出費用主要通過消費金額和消費主體的主觀感受來體現。如表4所顯示,在課外補習消費領域每學期花費在在600元以下的有64人,占13.11%;花費在600—1200元之間的有124人,占25.41%;花費在1200—1800元之間的有173人,占35.45%;花費在1800—2400元之間的有97人,占19.88%;花費在2400元以上的有30人,占6.15%。學生的支出費用存在高低不同的差異性,伴隨著支持費用具體金額由低到高變化所占人數與比例大致呈現出正態分布的基本態勢,即支付費用金額處于低端和高端的人數與比例相對較少,而大部分集中在中間,正如表4所顯示處于600—1800元花費區間的人數和所占比例分別高達394人和80.74%。
(五)教育消費滿意度構成分析
在課外補習消費領域,教育消費滿意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標。如表5所顯示,選擇非常滿意的有72人,占14.75%;選擇基本滿意的有146人,占29.92%;選擇不滿意的有195人,占39.96%;選擇非常不滿意的有75人,占15.37%。通過調查數據可以明顯的看出:學生對于教育消費滿意的人數僅為218人,占44.67%;而不滿意的人數卻達到270人,占55.33%;這說明當前教育消費與學生的期望存在較大的差距,亟需分析具體原因并制定相應的對策措施。
二、高中生教育消費特點分析
(一)學生教育消費意愿強烈導致市場需求旺盛但缺乏專業性指導
在本次實地調查樣本數據中,明確表示“不愿意”參加教育消費的學生僅占全部學生的15.16%,在剩余的84.84%的學生中除了19.47%的表示“無所謂”之外,65.37%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和“比較愿意”參加,由此可見學生的教育消費意愿強烈導致市場需求旺盛;但是在教育消費滿意度方面,調查數據顯示只有44.67%的學生表示“非常滿意”和 “基本滿意”,卻有高達55.33%的學生表示“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上述兩組數據的對比表明:由于學生或家長對教育消費認知有限且缺乏專業性指導,可能導致其盲目選擇教育培訓機構進而造成不滿意度較高的狀況。
(二)學生教育消費支付能力存在較大差異且易受家長特征影響
在本次實地調查樣本數據中,學生每學期教育消費的支出費用從低到高存在五個檔次,最低的地低于600元,最高的大于2400元,二者之間相差四倍以上,這表明學生的教育消費支付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當然這筆費用是由學生的家庭來支付,確切的說是由學生的家長來買單,而學生家長的成長經歷、學歷程度、學識水準、從事行業、收入水平甚至是婚姻狀況等特征因素就會影響這筆費用的支付意愿以及相關的額度水平。
(三)學生教育消費需求原因的傾向性與供給選擇的集中性顯著相關折射教育現實
在本次實地調查樣本數據中,學生教育消費需求目的中為“補習薄弱學科”和“提升成績排名”的學生占75.41%,呈現著明顯的傾向性;在學生教育消費供給選擇中選擇“補習授課教師資質”和“講課內容全面充實”的學生達79.71%,呈現明顯的集中性;顯然是學生或家長基于高考分數差別對個人未來發展路徑具有決定性影響的現實應對,把解題技巧、教學經驗、知識梳理等提升分數的因素等同于素質教育,于教育現實而言確實令人莫名而無可奈何。
三、高中生教育消費對策分析
筆者認為完善社會事務不僅需要明確參與主體而且關鍵是厘清其承擔的社會責任。在高中生教育消費方面,涉及學生個體及其家庭、學生就讀學校、教育培訓機構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等多方參與主體,因此在明確其社會參與主體基礎之上關鍵是分析其承擔的社會責任。
首先,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予以明確規范學校和教育培訓機構的開辦資質、業務范圍和相應的收費標準,積極履職制定并完善規章制度,加強社會監督輻射范圍與力度,維護公平合理的社會教育發展環境。
其次,學生就讀學校和教育培訓機構應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允許的范圍內開展業務,明確各自的社會責任,樹立教育消費服務理念,確立自身的戰略定位與品牌意識,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全方位溝通,特別是教育培訓機構要整合舊有工作程序,創新開展學前咨詢、選課指導、學中抽查、學后跟蹤評估的機制,并且為消費者構建學習檔案,協助消費者立足實際不斷優化自身素質,以期達到相互滿意實現共贏。
第三,學生特別是家長應保持理性,一方面家長應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可盲目的追求分數,注重素質提升和能力培養,鍛造未來發展潛能;另一方面應立足家庭實際,合理籌劃家庭收支,教育消費支出務求實效,避免盲目攀比。
參考文獻:
[1]楊天平、汪玉霞.普同高中學生家庭選擇性教育消費研究——基于浙江省金華市四所高中的調查[J].教育與經濟,2014(1):10-16
[2]高金環.家長對教育消費選擇的經濟分析[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9(7):105-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