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堅
【摘 要】本文先列舉當前藝術生在歷史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再從儲備史料實證研究的基本方法、史料實證相關的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的準備和提高藝術生自主探究和反思能力四個方面,探討培養(yǎng)藝術生的史料實證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高三藝術生 史料實證 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B-0085-03
自 2013 年起,筆者連續(xù)四年擔任我校高三藝術班班主任及歷史科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藝術生在歷史學習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歷史學習興趣不高;二是歷史理解能力欠缺,對一些限定性詞語不敏感,容易以偏概全;三是歷史基礎知識薄弱,歷史時空觀念匱乏,歷史知識遷移能力有限;四是抽象思維、思辨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不足;五是學習存在功利性,以為歷史光靠多背就會得高分;六是學習持續(xù)性不夠,韌性不足,遇到困難容易放棄等。因此,教師能否采用合理的教學手段,滿足藝術生多樣化的學習要求,是提高藝術生歷史學習能力的關鍵因素。
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成果很多,但筆者在中國知網(wǎng)上以“藝術生歷史教學”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時僅有7個相關搜索結(jié)果,且多數(shù)是碩士論文,理論性強,關于一線教師的相關經(jīng)驗總結(jié)類的文章還不多見,可見相關研究還很欠缺。本文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為例,談談藝術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
一、儲備史料實證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史料搜集、史料運用的原則與方法
以史料實證為例,其內(nèi)涵是通過去偽存真、反復求證等方式獲得可信度較高、符合史實的史料,并以此為依據(jù),得出切實可信的觀點與客觀理性的認識,最大限度靠近歷史真相的一種研究方法。史料是我們追尋歷史真相的重要媒介,也是我們評價歷史人物、事件的重要依據(jù)。常說的史料,就是指人類活動留下的痕跡,史料按表現(xiàn)形式分有: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和口述史料三類,這三類史料按可信度大小分依次為:第一手史料及原始史料,直接反映歷史事件,實物化程度高,可信度高;第二手史料及間接文獻史料,距離研究的歷史有一定的時間差,或者是后人的研究成果;第三類史料為口述史料,可能受階級立場和個人主觀認知的局限,需要加以鑒別。
(二)史料研讀的方法
藝術生在史料實證素養(yǎng)上,要養(yǎng)成“孤證不立”“去偽存真”“論從史出”等判斷意識,認識到歷史記錄具有主觀性,文字史實帶有一定程度的主觀色彩。史料實證時,需要通過辨別史料價值的真?zhèn)?,了解作者的立場與情感、史料敘述的價值取向等方式,運用史料分類的方法加以理解和判斷。
如給藝術生講解孤證不立的內(nèi)涵,包括單獨的事實不能證明某件事情成立;局部的個體不能證明全局與整體;沒有比較,不能說某時期出現(xiàn)的事物最早出現(xiàn);當下不能代表過去與將來等方面。為了通俗易懂,我形象地將孤證不立比喻為:一大發(fā)明不能證明古代中國的科技領先世界,至少要四大發(fā)明;武則天做女皇不代表女性地位提高;某同學高考考了 600 分不能說自己很厲害,要是別人都考 601 分以上呢?某人此刻掏出手機打電話,不能說明他(她)是最早使用手機的地球人。通過生動有趣的比喻,藝術生對孤證不立的理解透徹了很多。另外,我常用 2013 年的一道江蘇高考歷史題為例加以輔證:
試題:現(xiàn)代考古在秦、魏等國故地出土了許多生鐵鑄造的農(nóng)具。1950—1951 年河南輝縣發(fā)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號墓出土鐵器 65 件,其中農(nóng)具占 58 件,包括钁、鋤、鏟、鐮、犁鏵等一整套鐵農(nóng)具。材料說明戰(zhàn)國時期( )
A.生鐵鑄造由魏國獨斷經(jīng)營
B.成套鐵農(nóng)具有利農(nóng)業(yè)精耕細作
C.鐵制農(nóng)具成為隨葬必備品
D.鐵制農(nóng)具最早出現(xiàn)于河南輝縣
【解析】:題干材料的核心信息是 20 世紀 50 年代在戰(zhàn)國時期秦魏等國故地出土鐵農(nóng)具遺存之類的實物史料,可信度高。根據(jù)孤證不立的原理,不能證明 A 選項的壟斷性、C 項的必然性和 D項的首創(chuàng)性,故符合史料實證邏輯的是 B 選項。
二、開展史料實證相關的研究性學習
高考命題人主要是高校教師,命題者往往會把自身與同行的學術成果反映在高考試題上,這樣給中學歷史教材與教師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備考不能完全從課本出發(fā),而應該觸類旁通,吐故納新。因此,教師的職責是鼓勵藝術生突破現(xiàn)有的課程資源,開展史料實證相關的研究性學習,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歷史材料具有多樣性、時代性和差異性等特點,藝術生在史料閱讀方面存在著較大障礙,尤其是閱讀文言文類的史料。他們在閱讀、理解與提取信息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理解偏差,缺乏邏輯。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教師可以引導藝術生嘗試從這些方面去探究:
1.歷史記錄有沒有主觀性?
2.史料的運用首先要注意什么?
3.本段歷史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什么?
4.如何將材料的歷史背景界定為明確的歷史階段特征?
5.如何將材料的信息概括成規(guī)范的歷史語言?
根據(jù)以上問題,教師可選取一些簡明扼要、信息量典型的史料,示范自身在分析史料時是如何理解、分析與表達,通過模仿教師的學習過程,學生逐步領悟?qū)W習方法,從而培養(yǎng)出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
如在講人民版必修三第三單元《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一課《順乎世界之潮流》時,筆者引用了如下材料,以訓練藝術生的史料實證能力:
材料:第由是而觀之,則及今而圖自強,非標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為其標,則無以救目前之潰?。徊粸槠浔?,則雖治其標,而不久亦將自廢。標者何?收大權(quán),練軍實……至于其本,則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開、民力日奮、民德日和,則上雖不治其標,而標將自立。
——嚴復《原強》(1895年)
問題:據(jù)材料,指出嚴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筆者提示學生通過尋找關鍵詞、壓縮主干等方法,把握材料核心觀點,學生通過對“標本并治”“民智、民力、民德”等關鍵詞的串聯(lián),結(jié)合課本知識,得出嚴復認為“要實現(xiàn)國家富強獨立應‘標本兼治,提高民智、民力、民德。”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生歷史概括能力的提高。
為了使藝術生明白歷史記錄具有主觀性,筆者以評價唐太宗為例,引導藝術生收集相關文本材料,學生除了在百度中搜索“唐太宗”詞條外,還收集了兩篇博文,分別是《古今中外對唐太宗李世民的評價》和《歷代名人評價唐太宗》,其中司馬光高度評價唐太宗是:“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而北宋的理學先驅(qū)程頤在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期間,曾想直接干預其對唐太宗的“評價”,要求給予“篡名”定論。
針對藝術生收集的信息,筆者引導他們思考:司馬光和程頤對唐太宗的評價為什么不同?各自評價唐太宗的史實依據(jù)是什么?學生討論后,師生得出共同認識:歷史認識具有主觀性,研究者的情感態(tài)度、立場與價值取向會影響其對歷史的認識。司馬光肯定唐太宗是基于其文治武功顯赫,從諫如流,政治清明,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盛世;程頤貶抑唐太宗是因為李世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制造“玄武門之變”,登基為帝,破壞嫡長子繼承制等綱常倫理。
從本次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看出,教師通過辯證與比較的方法,引導藝術生了解史料實證是歷史評價的重要因素,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藝術生就難以從史實不同、結(jié)論不同的角度認識歷史,也難以認識到不同的觀點代表不同的歷史解釋,進而得出史料實證是多元評價歷史重要載體的觀點。
三、課程資源的準備
(一)靈活運用課本資源
藝術生備考時間短,單靠短期內(nèi)強化重點知識的背誦與記憶,還不足以應對高考,史料研讀能力培養(yǎng)不能偷工減料。要在短期內(nèi)提高他們的史料實證能力,課本教材是最佳的素材。這幾年備考中,筆者都會通過示范處理教材的過程,引導藝術生學會從課本段落中提取核心要點,從宏觀上把握知識結(jié)構(gòu),從細節(jié)上掌握核心概念的內(nèi)涵。如人民版必修三專題三第二課《新文化運動》一課中,正文分為三個子目錄,第一子目錄是交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我引導學生按照一個段落至少歸納一個知識點,信息采集要全面,語言要抽象,邏輯性要強等概括能力要求,閱讀課本 53 頁第一至四自然段的內(nèi)容,結(jié)合課本《袁世凱在天壇祭天》插圖,概括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學生討論總結(jié)后,得出的答案是:北洋軍閥的妄圖復辟帝制;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陳獨秀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
本課中,我還利用課本 55 頁資料卡片的材料,組織學生概括信息:
孔子生長封建時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時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禮教,即生活狀態(tài),封建時代之禮教,封建時代之生活狀態(tài)也;所主張之政治,封建時代之政治也。
——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xiàn)代生活》
在教學中,我提問學生,材料中陳獨秀批判儒家思想的依據(jù)是什么?學生討論后概括為:孔子提倡的是封建時代的道德、禮教和政治,不合時宜。我引導學生,你們對材料的意思把握非常準確,信息采集非常完整,但是表述上抽象了嗎?學生覺得太具體,沒有脫離細化的表述,討論后,修改答案為:儒家思想是維護封建制度的倫理道德。
在這里,課本成了最適宜的材料,藝術生用抽象的語言概括具體的史實,邏輯性強,層次分明,極大地提高了藝術生的概括能力。此外,我讓學生用結(jié)構(gòu)圖示法,將課本重點知識按照類別、時間、空間等類別用表格歸納出來,教師再補充相關內(nèi)容,效果也很好。
(二)恰當運用圖片、影視資源
在教學中恰當使用圖片、影視等媒介資源可豐富授課形式,藝術生對此類形式興趣很高,這也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
如在復習必修三專題八《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時,為了擴展課程資源的廣度與深度,讓藝術生體會文學藝術具體傳播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等“軟實力”的功能,我在課堂上向他們展示3張圖片,分別是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的封面(配文字說明貝多芬因拿破侖稱帝而改曲名的緣由)、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作品《格爾尼卡》和 20 世紀 50 年代美國爵士樂演唱家在非洲巡演的圖片,同學們很好奇,我提問他們,這三張圖片反映了怎樣的共同主題?學生通過討論,初步得出反映了對法西斯德國暴行的控訴、對民主自由的追求和美國對海外傳播文化價值觀的認識。教師提問:這是對材料的分段解讀,表述太長了,能不能再壓縮、抽象處理?學生討論整理后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說明美術和音樂作品可以傳遞政治態(tài)度。教師再問:主體可否再抽象化?用詞可否更嚴謹?學生討論后修改為:說明藝術作品可以傳遞政治理念。
本次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對藝術作品的理解不是停留在“欣賞”的層面,而是認識其蘊含的政治理念,一些偉大的作品,不僅僅是藝術手段突出,更主要是因為關注人類共同命運而流傳千古,無形中提升了他們的藝術境界。
四、提高藝術生自主探究和反思能力
藝術生學好歷史關鍵在“悟”,教師教學設計再好,學生不理解,求知欲沒有充分激發(fā),很難領悟歷史概念、因果關系與時代背景。所以,教師需要在課堂上設計一些有探究意義的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思維從而形成獨到見解。
如人民版必修三專題一《漢代儒學》一課,教材最后講了科舉制文化對儒學的影響,為了使學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我引用了課本 12 頁資料卡片的材料:
貞觀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門,見進士于榜下綴行而出,喜謂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短妻浴?/p>
根據(jù)材料,教師提問學生:用原材料回答唐太宗為什么而“喜”?
學生回答:“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教師進一步提問:能不能據(jù)此分析進士科的設立對唐代的影響?
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選拔了國家需要的人才;擴大了官員的來源范圍;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鞏固了統(tǒng)治。
為了說明科舉制的優(yōu)點,我再補充一段材料:
材料 科舉之善,在能破朋黨之私。……前此選舉,皆權(quán)在舉之之人,士有應舉之才,而舉不之及,夫固無如之何。既可(科舉)……不能應試者,有司雖欲徇私舉之而不得;茍能應試,終必有若干人可以獲舉也。此實選舉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
根據(jù)材料結(jié)合所學知識,說明科舉制有哪些歷史性進步?
學生討論后總結(jié):有利于打破結(jié)黨營私;可以防范徇私舞弊;考試選拔人才體現(xiàn)公平公正。
在肯定他們的觀點后,我留下一個問題讓學生下課后思考:科舉制選拔人才的方式上有沒有制度性的局限?如果有,你認為應該如何解決?事實上,學生對科舉制過分關注考試成績,忽視道德品行的弊端深有體會,課后提出的建議也有創(chuàng)新性。
同樣,在講《宋明理學》一課,我讓他們模擬朱熹和陸九淵的“鵝湖之會”辯論賽,去體會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異同,學生興致很高。有些歷史現(xiàn)象與問題,需要學生課后細嚼慢咽才能逐漸體會其內(nèi)涵,教師不必把所有的問題都試圖在課堂上解決,留一些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探究,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參考文獻】
[1]陳寶華. 以“史料實證”為中心的高三歷史復習課——以《王安石變法》為例[J]. 亞太教育,2016(35)
[2]王曉輝. 探討新課程下的高中歷史課堂導入[J]. 學周刊,2017(8)
[3]陳洪義. 借有形之圖 引無形之思——用思維導圖優(yōu)化高中歷史復習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 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7(2)
[4]曹 勇. 結(jié)構(gòu)主義教學在高三歷史復習中的運用[J]. 江蘇教育研究,2017(2)
[5]謝志峰. 在復習中構(gòu)建歷史知識網(wǎng)絡體系[J]. 科技展望,2016(36)
[6]張偉迪. 高三歷史復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 西藏教育,2016(12)
[7]李 穎. 一篇歷久彌新的光輝文獻[J]. 理論學習與探索,2016(6)
[8]余紅力. 高中藝術生的歷史教學策略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黃 堅,男,廣東省林錦華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員,高中歷史一級教師。
(責編 莫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