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歷史角度對撕紙工藝發展的歷史沿革及現狀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闡釋“翟家大院撕紙”的傳承文脈,并與其他地域比較分析出“翟家大院撕紙”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特性,進而深入探究傳承、現代演繹與發展策略。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翟家大院撕紙;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23.75;J5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182-02
華夏大地人杰地靈,古老而神奇。根據文物發掘,從遠古時代的漁獵生活,到后來的農耕文化,都繁育有豐富的民間藝術和民間文化。撕紙藝術是紙藝藝術流派之一,是根植于民間文化沃土的藝術奇葩,傳統裝飾語言研究本應是其核心內容,其基礎理論架構與方法論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文化與藝術實踐的發展需要。
一、撕紙藝術發展的歷史沿革及特征
撕紙藝術經歷了一千多年的傳承和創新,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表現形式和精細高超的技藝方法,綻放著它獨特的魅力。撕紙塑造的人物形象、山水風光,如詩如畫,惟妙惟肖。這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寶庫,也為人民的精神家園增添了可貴的內涵。
撕紙是一種類似剪紙但和剪紙不同的平面鏤空藝術,因為不需要畫草稿而且不需要工具,是一種完全用自己的身體來跟紙交流的藝術。由于撕紙家的數量稀少,大部分水平較低所以造成了這門藝術發展緩慢的尷尬處境。
很多人認為撕紙就是粗制濫造的代名詞其實不然,撕紙也是可以做的很精致的,之所以會留下這樣的印象與撕紙的難度較高是有關系的,有些人認為撕紙是剪紙的一種其實是不恰當的,確切的說撕紙是一種獨立的藝術,撕紙和剪紙的關系就像自行車運動和長跑一樣。
撕紙在創作過程中主要運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的配合,一般左手負責控制紙的角度右手負責固定,撕時根據情況不同用左右手的大拇指和其他兩根長度適宜的手指一起施力。四片指甲形成一個類似剪刀的結構。初學者會很困難但是高手可以做到游刃有余的處理任何圖案。
二、“翟家大院撕紙”傳承文脈的體系建構及歷史文化價值
翟家大院撕紙是江蘇徐州傳統工藝美術品之一,是徐州民俗博物館翟家大院的代表性工藝。翟家祖輩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將撕紙這一藝術形式錘煉得日趨完善。因而,翟家大院撕紙這一藝術形式從古到今在徐州古城淵源流傳。
徐州民俗博物館是在原戶部山古民居余、翟兩家大院的基礎上修建而成,占地6000余平方米,有明清古民居160余間。翟家大院故居收藏了翟家大院撕紙世家傳人的優秀作品,展示翟家明清時期的故居,主要陳列翟家撕紙工藝的部分作品和史料。2000年后,人民政府對翟家大院撕紙工藝采取了保護、扶持、發展的政策。2000年4月28日,經市政府批準將翟家大院、余家大院正式掛牌為徐州民俗博物館并對外開放。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月10日,經市政府批準增掛“徐州市物質文化遺產館”牌子,旨在充分利用物質文化遺產場館展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翟家大院撕紙技藝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乾隆之前,是一種深得百姓厚愛的民間藝術品,作品題材豐富。剪紙藝術隨處可見,而“撕紙”藝術寥寥無幾,以家族形式傳承的撕紙絕活全國僅有徐州翟氏家族一脈。翟家大院撕紙藝術是近代民間發展起來的著名工藝美術流派,這支數代相傳的藝術之花,扎根于古代紙藝藝術的傳統中,翟家大院撕紙經過十幾代人的傳承,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恢弘大氣的風格。再經大膽創新,作品具有生命力,其藝術地位逐漸獲得認可,遂成為今日徐州藝林一絕,儼然成為中國紙藝藝術的又一個高峰。
翟家世居山西,明朝末年遷來徐州,到清代中期就已成為徐州城內有名的富戶,翟家第七代翟允之與余家結親,從戶部山王姓手里買了一座大院,置田千傾,從此昂然走進戶部山八大家之一。翟允之自幼隨父親學習撕紙制作,練就一手絕技。將祖輩從山西帶來的年畫、剪紙藝術發展為撕紙藝術,并將撕紙技藝得到了提升,開創了翟家大院撕紙工藝。他搏紙于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他的作品一氣呵成,不拘小節。
清朝以后,翟家大院撕紙藝術日趨繁榮。據史料記載,至清朝乾隆皇帝甲辰(1784年)南巡路過徐州,在翟家后花園的亭中小住,當時翟家大院撕紙的傳承人翟允之向乾隆表演了撕紙,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欣賞,奠定了翟家大院撕紙的歷史根基。清末時期后,翟家一支傳承人翟錫滸(翟允之后第八代)作為翟家大院撕紙的傳承人,其作品以吸收中國傳統裝飾紋樣的形式創作,成為現代翟家大院撕紙的第一代傳承人,開創了現代翟家大院撕紙的新格局。至今經翟如公、翟樹春、翟昌齡、翟海濤、翟天麟六代代代相傳。
現代翟家大院撕紙傳承譜系:
第一代:翟錫滸(1862-1928年),男。作品有著濃厚的中國傳統紋樣的裝飾語言形式,形成了現代翟家大院撕紙的基本風格。這是繼創始人翟允之之后,翟家大院撕紙發展重大轉折點的代表性傳承人,被認為是現代翟家大院撕紙的第一代創始人。
第二代:翟如公(1881-1933年),男,撕紙技術精湛,手法奇巧,所作作品具有很強裝飾效果和生命力,被百姓譽為“撕技奇人”。
第三代:翟樹春(1903.2-1948.年),男。受到西方文化藝術的影響,融入強烈的抽象形式表現方式,其作品風格粗獷大氣。
第四代:翟昌齡(1935.11-2013年),男。選定撕紙材料以宣紙為基礎材質,從撕紙種類、表現形式、技法等方面進行整理歸納并深入研究。作品以中國傳統民俗生活場景的設計為主體。
第五代:翟海濤(1962.11-至今),男。在繼承的同時發展創新人物頭像,作品由小幅形式逐步做大尺寸。表現形式上加以創新,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
第六代:翟天麟(1994.5-至今),女。將撕紙融入新的時代元素,成立翟家大院撕紙工作室,以文創產品形式推向文化市場,作品以與時代相接軌的社會形式呈現。
三、與其他地域“撕紙”派系比較
在傳統工藝研究中,對于撕紙工藝的研究多是從幼兒教育方面來闡釋的,其對撕紙工藝自身研究也多偏重于對不同地域代表藝術家及其藝術作品的介紹:
介紹山西撕紙藝人武四新的文章:畢樹文的《“撕紙奇人”武四新的藝術人生》,王媛的《從剪紙到撕紙——武四新的紙藝傳奇》;介紹上海撕紙藝術家華興富的文章:朱瑛的《一雙巧手,奉獻世博》,詹英凱的《莫道桑榆晚,情在指尖流——民間撕紙藝人華興富》,羽佳的《非遺撕紙》;介紹陜西撕紙藝人李運正的文章:何金銘的《為李運正的撕紙畫吶喊》,劉玉玲的《二十五年冷板凳,走出一條路——記撕紙畫家李運正》,馮立的《別具一格的撕紙畫》,張芷眠的《反映民俗文化的撕紙畫》,張奐雅的《廢紙撕出“老西安”》,韓星海的《用手撕繪出茶文化風俗畫——解讀西安民間藝人李運正茶畫系列作品》;介紹遼寧錦州民間藝術家冉立偉的文章:文繼紅的《妙手“撕”出五彩斑斕的世界——訪遼寧省民間藝術家冉立偉》,盧衛平的《撕紙成書民間一絕》;介紹遼寧民間藝術家孫玉蘭的文章:王奉安的《孫玉蘭的撕紙藝術》;介紹遼寧義縣藝術家許會春的文章:喬建國的《撕出來的世界——記“撕字大王”許會春》,王晶的《撕紙奇人許會春》;介紹江蘇民間藝人華禹謨的文章:張 犇、張 磊的《江蘇淮安撕紙畫的藝術特質——以華禹謨撕紙畫為例》;介紹河北民間藝人趙才萱的文章:礫華的《燕趙絕活:趙才萱巧撕羅格像》;介紹安徽黃山市撕紙藝人蔣勁華的文章: 魯達的《用手撕出來的精彩人生——記“黃山奇人”蔣勁華》;介紹鐵嶺民間藝人吳潤齡的文章:譚學暉的《鐵嶺撕紙亟待傳承》等。這些文章大多數字數不多,基本屬于對撕紙藝人及其作品等方面的介紹。
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撕紙手工藝尚未有廣泛、系統而深入的探討,即便是偶有對紙藝流派的研究,其主要也多偏向于對作品意義的闡釋。
翟家大院撕紙創作題材廣泛,或反映民間習俗,或取材于民間故事、舞臺戲劇。作品保留著徐州特有的地區文化表現力。豪放大氣,作品邊緣呈現毛邊參差不齊,透著原始的自然美。人物,動物輪廓簡潔粗獷。少有的細節的刻畫,其中卻蘊含著合理的韻味,有著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
四、“翟家大院撕紙”的現代化轉型路徑與發展原則
隨著地球村的到來,多元世界觀的形成,近些年,國家與地方政府開始越來越重視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根脈與精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撕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亟待社會與政府的保護與支持,鑒于目前研究非遺撕紙有待系統化與深入化的現狀,最終目的在于根據其歷史發展規律、藝術特質與目前的發展瓶頸,理性思考“撕紙”當代社會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以此為宗,通過將其嵌入市場、社會、國家等范圍進行分析,來構建其傳承的原則與現代轉型的具體路徑。
撕紙藝術與幼兒教育的結合為熱點,本著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以加強藝術教育為指導思想,考慮到其操作性,確定以“撕紙”為特色建設項目。撕紙是一種民間藝術,它對培養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審美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在未來開展撕紙活動的過程中,會在選材上與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思想美德教育相結合,體現思想性和時代精神。以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的藝術文化,繼承發揚民間藝術的情感,充分發揮個性和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