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對學校的課程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程開發、實施、評價中如何更好地落實核心素養的理念,符合學校的發展愿景,契合學校的辦學實踐,成為學校面臨的重要課題。青島滄口學校基于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課程一體化的實踐與探索。
一、確定課程理念—勇于出海,構建“濟滄海”課程體系
學校地處膠州灣畔的滄口街道,是青島最早開埠的碼頭之一。一代代漁民以勇于出海的精神哺育了青島文明。傳承這種文化是學校的使命。同時,時代的快速發展,我們正面臨一個全新的社會,只有擁有勇于出海的精神、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才能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培養全面健康發展的人,必須構建具有明確育人價值取向的課程體系。學校結合當前推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需求,在勇于出海的核心理念引領下,將各類課程進行了系統梳理與整合,形成了有明確核心素養統領的“濟滄海”課程體系。
二、課程改革的路徑與措施
1.“三人行”互助小組—踐行課改的最小單位
基于對多種不同形式學習小組利與弊的思考,學校在常態班內采取“異質構組”的辦法,組成以三人為單位的學習小組。在座位的朝向上,學習小組采用整體向前的座位方式,而不采用對坐、圍坐的方式。這樣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更有利于學生單獨學習。在座次排列上,采取嵌入式的方式,即凹凸結合式。每間教室都配有電子記分屏,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都會轉化為小組的分數被記錄下來,呈現在電子屏幕上。一到“三人行”討論和展示環節,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舉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1)學教導引單—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學教導引單是“三人行”小組學習的重要載體,是學與教的橋梁。引導單包括四部分:表頭、學教環節與流程、學教內容與形式、收獲與思考。引導單從設計到使用,均考慮到學生的理解和水平。如“學教環節與流程”的表述,教師不用詞和短語,而是用學生一看就懂的句子。又如“學教內容及方式”的陳述,教師不能用“自主、合作、探究”這些教師很清楚而學生不易理解的詞匯,而是用更能清楚表述什么是自主、什么是合作的外顯行為動詞—默讀、認真寫一寫、組長檢查組員等,使學生更清晰地知道應該用哪一種方式學習。
(2)VIP課程—讓課程成為學生愛上學習的理由
教室里電子計分屏上的分數每個月統計一次,每個班級都會評出幾個優勝小組。學校專門研發的VIP課程,就是對優勝小組的獎勵。學校的VIP課程包括電影賞析、實地參觀、生存演練、咖啡、茶藝、烘焙等。學校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基礎上,利用自身資源條件,開設了這些具有趣味性、生活化的課程。
這些VIP課程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延伸與補充,將各學科知識整合在一起,在豐富學生課業生活的同時,也鼓勵學生在課堂之外進一步探究,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性。用課程獎勵學生,避免了物質獎勵的功利化和短效性。優勝小組獲得了體驗自己感興趣的課程的機會,課程成為學生愛上學習的理由,實現了學生的良性發展。
2.學案走班—我的課堂我做主
為了更好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差異化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教育,學校打破原班級界限,進行“基于信息環境下的按學案走班”的教學探索。教師通過調研學情,以單元為單位重新整合和梳理教學內容,制作出更貼近學生的基礎類、拓展類、探究類、專題類等學案,并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化手段定時推送學案。學生通過選擇學案進入不同的班級學習,最后教師利用信息化手段生成學習效果測評。基礎型課堂上,學生們開始跟上教師放慢的腳步;拓展型課堂上,學生們在教師的引領下實現知識遷移;探究型課堂上,學生們在教師搭建的競爭環境中提升自我能力。雖然學案不同,但每一間教室里都洋溢著積極快樂的學習氣氛。學生們紛紛表示喜歡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既“吃得飽”,又“消化得了”。
3.情境德育—浸潤每個孩子的心靈
活動是學生的天性,是他們素質、個性發展的根基。學校始終將活動作為情境德育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主題化、序列化、生活化的活動中進行道德體驗和自我教育。學校結合實際實施了“情境德育”。以“每月一事”活動課程為載體,跨年級整合教材內容,并根據各年級特點,對德育目標和內容的層次性進行梳理,形成了適應、愛國、環保、法治、助人、誠信合作、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8個主題的“情境德育”活動。這改變了用智育考試的方法進行思想品德教學的方式,改變了用知識德育代替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感知和內化的情況。
4.新六藝—我來逛逛技能“超市”
學校推行生存教育、生活課程、和美藝術、健美體育課程,要求學生在九年教育學習之中必須掌握生存技能、生活技藝、兩項體育運動技能、一項器樂以及一項美術的“新六藝”。
為了實現“新六藝”課程目標,學校在課程管理提出幾項新的舉措:生存和生活課程,通過VIP課程和社團活動方式進行;音、體、美三個學科實行兩節課聯排,形成長課時;對教師進行合并全校統一管理,對學生進行目標考核。
三、課程改革的思考
1.實現了學校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的統一
為了提升課堂授課質量,更好地為走班制定有針對性的學案,學校建立了課例研究制度,設置課例研究室,形成了六種課例研究方式。這種課例研究,不是以研究成果為導向,而是以教師自身發展為導向。教師們為備好一節課,會提前在課例研究室集體備課、磨課。課例研究的備課形式,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平臺,不僅幫助教師備好課,提升課堂效率,而且教師們在磨課、研討的碰撞過程中,大幅度提升了自身的學科素質和業務水平,形成了一個靈動共享、齊頭并進的教師發展共同體。
2.信息技術助力學校課程管理的一體化
信息技術作為學校教學一體化的重要媒介,貫穿于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三人行”互助小組使用量身制作的“電子積分牌”累計積分;信息環境下按學案動態走班時,學生使用專門的“走班軟件”選擇學案和班級;小組積分、學業反饋的數據分析都是通過現代的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此外,每間教室都配有交互式電子白板,走廊里隨處可見電子班牌、體感游戲區等先進設備。學校的未來教室是青島首家具備“全媒體兼容、數字化分享”特點的現代化高科技教室。
3.九年一貫的優勢實現小初自然銜接
作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學校充分發揮優勢,對育人目標和文化進行了一體化設計;對學校課程統一構思布局,并專設中小銜接的牽手課程;學校管理上不區分小學部、中學部,而是從一年級到九年級九個級部;在師資運用上實現了九個級部互相交流;學校的活動空間共有、環境共享。學校還專門設計了一些一貫制學校特有的活動,比如“三年級小朋友交一位九年級的大朋友”的活動,就是培養學生跨年齡段的溝通交流能力。
4.家庭、社會、學校融合,凝聚學校多主體共建課程的力量
依托學校的特色課程建設,開放場地融合地校關系,積極開發社區課程資源,通過互利互惠的方式為課程實施創造條件。積極開放運動場館的利用,與附近的單位展開雙贏合作。例如,學校與青島紅十字藍天救援隊展開合作,學校為其開放風雨操場,藍天救援隊為學校的生存課程提供指導和幫助。生存課程每周一課時,學生按年齡分層,救援隊的指導人員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自理、自立能力。再如,學校與中能足球俱樂部開展合作辦學,整體提高了學生的足球水平。學校還與錦鱗游泳館、少年宮、體校等多所專業學校、機構合作開發課程。這樣既提升了學校的課程質量,也通過多樣化的課程將家庭、社會、學校聯系起來,形成一個育人的整體。
(作者系青島滄口學校校長)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