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雨欣
【摘 要】作為一名學習鋼琴的學生,我深深地認識到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必須要處理好練習和演奏二者之間的關系,練習是演奏的基礎,練習與演奏相輔相成,一旦兩者之間失去平衡,必然會阻礙學習者取得更大的進步。本文將就鋼琴學習過程中練習與演奏的關系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鋼琴;練習;演奏;關系分析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102-01
眾所周知,鋼琴的演奏,指的就是“演”和“奏”的完美結合,其中,“演”主要指的就是表演,對鋼琴演奏者的要求就是必須要具備扎實的彈奏能力以及與音樂藝術的情感共鳴;而“奏”主要指的是彈奏練習,是學琴者不斷地進行鋼琴的練習與彈奏。以下是我結合自己多年的鋼琴學習經驗,就在鋼琴的學習過程中,練習和演奏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區別是什么,如何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和建議。
一、鋼琴學習過程中練習與演奏的關系分析
(一)性質不同。在我看來,鋼琴練習,是彈奏者不斷提升彈奏水平與演奏技巧的過程。而演奏則全然不同,演奏需要面向的是聽眾,而不是演奏者一個人,演奏與練習相比,是一種更高級別的演奏形式,演奏者需要努力通過自己的彈奏與表達,來調動起聽眾的情緒,與聽眾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與情感上的共鳴。
(二)特點不同。演奏鋼琴的第一步就是要進行基礎練習,所以,練習是有著非常強的針對性的,需要我用非常端正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去學習和指導,這樣才能在不斷的勤學苦練中取得最佳的練習效果。練習本身就是一個過程,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熟能生巧是最基本的練習原則,練習需要的是一個日復一日的過程。演奏是練習的目的,演奏是對練習成果的考驗,是練習的進一步升華。除此之外,演奏還帶有著非常強烈的表演性質以及欣賞性質,一場完美的鋼琴演奏需要的是非常嫻熟且卓越的彈奏技巧以及非常飽滿的內心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夠與聽眾形成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夠將自己學習鋼琴的目的和價值展現出來。
(三)方式不同。練習需要的是我們對練習的內容進行反復判斷與修改,需要對所彈奏出來的每一個音負責,進行反復的練習,才能夠提供更加完美的音樂服務。演奏則不同,演奏的時候,我們需要彈奏的是一首非常完整的作品,這其中蘊含著一定的表演因素,而且是不能夠有任何重復和修改的機會的,演奏成什么樣就是什么樣,沒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因為你直接面對著觀眾,所以必須要保證自己的演奏技巧達到了一定的純熟狀態,才敢在聽眾面前演奏。
(四)目的不同。練習的目的是不斷地增強手指的機能,通過這種方式來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彈奏技術,比如觸鍵方法、踏板、節奏、力度、身體的協調性、控制力等等為目的的。而演奏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演奏者、音樂作品以及聽眾三者之間的完美融合,其中有一條貫穿始終的重要線索便是情感,練習和演奏目的的不同,也會讓我們的出發點有所不同。
二、如何正確處理好練習和演奏的關系
(一)注重練習,增強演奏功底。再美妙的音樂作品也不能自己展現出來,終歸還是要借助各種技巧,因此,演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音樂作品的表達,所以,我對日常的鋼琴練習是非常看重的,只有通過練習才能夠真正提升自己的演奏技巧。我會專門針對手指、大臂以及小臂等身體部位的肌肉不斷地進行練習,以此來為強化彈奏技巧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在日常的練習過程中,我還會不斷地嘗試將自己內心的情感融入到技巧練習當中去,用自己的情感來支配彈奏的技巧,這樣,我就會逐漸學會忽視技巧性的東西,演奏起來就會更加自如,更有感染力。
(二)在否定自我中提升自信心。鋼琴作品是由各個樂段來共同組成的,每個樂段里面又會蘊含著非常多的樂句,而樂句又可以繼續劃分為樂匯。所以,我在練習的時候,會從最小的組成部分開始入手,我會非常認真地去仔細聆聽和辨別每一個音是否足夠動聽,我始終堅持著自我否定的態度,我不是在否定自己的努力或者技能,而是時刻用這種態度告誡自己千萬不要自負,不要認為自己的演奏技巧有多高,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會不斷地推敲,然后再不斷地進行重復練習和修改,逐漸體會到鋼琴演奏的真諦。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鋼琴學習過程當中,我逐漸認識到,學習鋼琴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考驗的不僅僅是我的天賦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考驗我的耐心與信心,我很慶幸能夠學習鋼琴這種樂器,我非常享受鋼琴曲帶給我的美妙享受,我也非常感謝通過學習鋼琴,我的耐心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性格也變得更加沉穩,我會繼續不斷地堅持練習,希望有一天能夠以一位真正的鋼琴演奏者的身份登上舞臺,為廣大聽眾演奏悅耳的鋼琴曲。
參考文獻:
[1]謝霜,邢赟.淺談鋼琴學習中的練習技巧[J].戲劇之家,2016,(3):73.
[2]楊雅坤.關于鋼琴學習中鋼琴基本功練習的重要性分析[J].北方音樂,2016,36(2):108.
[3]余琳娜.淺談鋼琴教學中演奏心理調控能力的訓練[J].大眾文藝,2016(14).
[4]佟麗.鋼琴演奏中正確的技巧練習與對策[J].當代音樂,2017,(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