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世敏
摘要:在抽樣調查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江蘇省淮安市中學生本土音樂認知情況,并提出了如何改善當前中學生本土音樂認知情況的三條措施。
關鍵詞:中學生 本土音樂 認知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1-0107-02
本土音樂是指在某一特定區域內所形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地方性音樂。本土音樂如同方言,具有濃郁的鄉土性和廣泛的群眾性,與其誕生、流傳地區的文化風俗、生活方式以及社會活動都有著緊密的聯系,承載著特定區域內生活著的民眾的文化記憶。關于本土音樂進課堂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目前已有諸多探討,但中小學本土音樂進課堂的具體實踐卻并不讓人樂觀,當前中小學生對本土音樂的認知情況也與理想存在著較大差距。筆者對江蘇省淮安市中學生本土音樂認知情況及影響因素做了抽樣調查,其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學校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現狀與困境。
一、淮安市中學生對本土音樂的認知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淮安市中學生對本土音樂認知情況并不理想:在民間音樂的種類上,學生對民歌的認知相對于其他的音樂種類較為多一些,但是根據問卷反饋的情況,學生對民歌的了解也很淺顯。學生了解本土音樂的主要途徑是來自于學校課堂,也有一部分是來源于家長們的講述和社會演出。
“楚州十番”“南閘民歌”是淮安市具有特色的淮安民間音樂,可是據調查,淮安市的中學生對這些音樂文化的了解是屈指可數的,甚至只有3%的學生聽說過,但還不了解。
關于淮安市中學生不熟悉淮安本土音樂的原因,大部分的學生是對這類音樂不感興趣,通過和他們的溝通之后發現,他們更愿意接受一些貼近于他們生活的流行音樂。因為流行音樂存在于人們所生活的環境中,也是在現代人生活結出的“產物”,更容易讓人接受。
在“如果開設《淮安本土音樂》的課程你是否愿意學習?”這個問題時,有60%的同學選擇主動學習,中學生認為作為淮安人應該主動學習自己家鄉的文化。他們在思想方面是具有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在他們的意識里是有保護和傳承自己家鄉音樂文化的責任和義務。還有一小部分的學生在這方面的思想意識較為薄弱,他們還不能夠理解傳承家鄉音樂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失去傳統音樂文化的后果。要提高學生對自己家鄉音樂文化的意識,就要積極主動的加入進來!
問卷中也涉及到了淮安中學生眼中理想開設《淮安本土音樂》課程的方式,有50%的同學,認為應該帶領他們走出校園實地考察和感受本地的民間音樂,這種“走出去”的方式不僅豐富了生活體驗,提高自身素養,也可以讓學生們親身感受這樣優秀的文化是在怎樣的環境下產生的,更容易讓學生接受與了解,并有助于傳承。還有41%的同學選擇有別于傳統課堂的方式,鼓勵學生在了解民間音樂的基礎上親身參與演唱、演奏。這樣的親身體驗方式更有助于現實中的傳播,如果大家都愿意嘗試的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家鄉的音樂會在我們的身邊流傳開來。關于“請進來”的方式,也受很多學生的青睞,把民間音樂家請進校園,近距離的感受與學習本地的民間音樂。
二、改善淮安市中學生本土音樂認知現狀的措施
學校是學生接受知識重要的場所,同時也是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要想學生積極的接受本土音樂,就要創造良好的本土音樂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對本土音樂的了解。
(一)“請進來”與“走出去”
筆者認為“請進來”與“走出去”是促進中學生本土音樂認知最值得推廣的一種方式,所謂“請進來”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將本土音樂請進課堂,以教師為主體,為學生教授家鄉的音樂文化。在課堂教學方面,我國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如:北京房山區中學教師趙國平,她將評劇帶進課堂教學,非常成功,她本身就是戲曲藝術的愛好者,在課堂上,她將自己喜愛的音樂與學生一起分享,在課程的設計中可以合理的將戲曲的特點展現出來,并精彩的為學生呈現,讓學生能夠更積極主動的了解戲曲藝術。第二種請進來的方式就是學校將有修養民間的藝術家,請進學校展開講座或者表演,讓學生和老師更近距離的接觸本土音樂,并了解本土音樂,感受本土音樂的魅力,從而更好的促進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
“走出去”是讓學生在真實的文化環境中近距離的認識本土音樂。本土音樂本是土生土長在民間的音樂文化,對其理解就應該放置在特定的音樂文化環境中。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去直觀感受本土音樂,讓學生親身體會。這樣一來,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更好的傳承了淮安本土的音樂文化。
(二)本土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
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資源開發中有提到:“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本土音樂的教學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校本課程的開發。學校應有計劃的組織教師去民間采風,開發本土音樂教材,并對學生展開本土音樂教學,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綜合素養成為學校的一種特色,也會將本土音樂有力的傳承下去。當然,有效地開展本土音樂的教育,必然離不開強而有力的執行者音樂教師,眾所周知,音樂教師對本土音樂傳承有著自發的責任感,擁有一定的課程開發能力是本土音樂進課堂成敗的關鍵,所以增強教師對本土音樂的傳承意識和課程開發能力至關重要。
謝嘉幸教授曾在“民族音樂論壇”學術研討會中談到:“如何把中國的音樂文化資源真正地引進到學校音樂教育中,這個工作是我們做的不夠,我們音樂教師如果都有民族音樂文化素質,不愁我們二億多青少年不喜歡民族音樂。”②教師是音樂教學中的主宰者,教師在傳授的同時,自己必須要有足夠踏實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做支撐。所以音樂教師應該積極主動的去投入本土音樂的教育中。
(三)多方調動學生本土音樂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新事物最好的“老師”,教師應激發學生對本土音樂的興趣,如:運用“故事法”讓學生了解淮安本土音樂的現狀,以及傳承家鄉音樂的重要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家鄉音樂;教師還可以借鑒當下流行的綜藝節目“王牌對王牌”的方式,讓學生分組比賽收集他們熟悉的淮安民歌,并用方言演唱,收集最多本土音樂的小組,可獲得獎勵。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學段特點,激發學生的潛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趙宋光先生在《“扎根辦學”實踐的文化學與教育學意義》文章中提到:“存在于基層的民族音樂傳承活動必須得到教育行政領導、文化藝術行政領導、教育科研力量和民族音樂科研力量的關心,在多方位的保護培育下形成多層面、整合的教育實踐網絡。”③這足以說明政府及教育機關對本土音樂的重視對其發展的重要性。政府及教育部門,應在經費與合理的方針政策給予支持,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如開設“青年教師本土音樂集中學習班”、舉行“唱響淮安本土音樂”比賽、開展“本土音樂講堂”等。政府部門要起到督促與推進的作用。這樣不僅讓落寞的淮安本土音樂得到傳承與發展,豐富人民的生活。也讓民間的藝人重拾對本土音樂發展的信心。
三、結語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個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那就等于失去了精神與靈魂。在這呈現多元音樂文化發展的21世紀,我們在以開放的胸襟接受外來的音樂文化的同時,更不能忘記在自己家鄉土地上曾經孕育出來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并且要盡自己最大的義務去捍衛屬于自己、屬于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這純粹的傳統音樂文化代代相傳下去。在多元音樂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加強中國本土音樂文化教育與傳承,逐步確立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從而避免在世界音樂文化交流中出現“失語癥”。
參考文獻:
[1]謝嘉幸.讓每一個學生都會唱自己家鄉的歌[J].中國音樂教育,1999,(08).
[2]趙宋光.扎根于辦學實踐的文化學與教育學意義[J].中國音樂,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