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溪
摘要:古箏是我國民族樂器中的一個瑰寶,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是民族音樂走向世界舞臺的一個代表樂器。高校古箏教學屬于高級階段,在培養古箏人才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使得教學效果受到影響。古箏教學是需要堅持的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根據一定的教學方法來實現規范系統的古箏教學,因此為了提高教學的規范性和有效性,就需要依照其教學基本原則,本文分析了高校古箏教學基本原則芻議。
關鍵詞:高校 古箏教學 基本原則 芻議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1-0123-03
教學原則顧名思義,在教學中是一定要遵守的要求,其為教學提供指導原理,經過漫長的教學,在實踐中得出的經驗,概括總結為教學原則。只有遵循基本原則,教學才能做到規范化,古箏教學就是一個系統教學,要根據相應的教學方法來規范進行,這和古箏演奏特點以及教學培養目標相適應,進而促進高校古箏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
一、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上的科學性原則,是建立在長期教學實踐基礎上,根據古箏演奏的特點,總結出的演奏技法的教學經驗。例如,在演奏古箏時,對身體各部位都有一定的要求,各部位需要做到規范演奏。這一原則也表現出音樂的藝術特征,音樂自身是帶有科學性的,音樂教學活動也會變得更加科學,古箏教學就是對古箏技能進行教學,在這之中也會帶有明顯的科學性。只有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才能保證教學質量及效果,因此方法的選擇非常重要,為了更好地教學,提升教學效果,就需要確保教學方法的正確選擇,教師需要選擇正確、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此激發學生對古箏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演奏水平,促進學生日后在這方面的發展。科學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調動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也是古箏教學的指導原則,學生在有興趣的情況下,就會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讓學生在學習時心情保持愉悅,是在主動學習而非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
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內容以及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古箏的興趣,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包括他們的古箏基礎水平以及學習能力去科學的選擇內容,讓學生對古箏學習可以始終抱有興趣。在剛學習時,學生會對技術的練習感到單一和無聊,有的學生還會討厭演奏練習,要改善這一情況,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心理去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比如學習簡單容易且旋律優美的小曲,在曲目中將技巧融入到形象鮮明、旋律優美、精煉的曲目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藝術實踐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古箏學習興趣,比如音樂觀摩、小型音樂會等,讓學生可以更多的參與到活動中,教師要對鼓勵和表揚學生,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這會讓學生在古箏學習中更加有動力,更加積極,促進學生古箏學習效果的提升。
另外,教學中還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規律,逐漸提升教學難度。古箏教學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在教學中不能急于求成,然而當前受音樂考級的影響,很多教師和學生就存在急于求成現象,只注重練習高級曲目,但是基本功的練習卻忽視了,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受到影響,且與學生的認知規律不符,對學生長遠發展并不好。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包括生理及心理特點,科學、有計劃的教學,教學難度從易到難、從淺到深。例如,在右手手指托、挑、劈等富有彈性的撥弦及左手滑音、揉等豐富變化的按弦動作等技術,就需要逐漸進行訓練,需要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學,確保學生右手在演奏中的手型是規范的,只有做到這點后才能開始左手練習,另外,在曲目選擇、技能技巧安排等方面都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1]。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做到因材施教,教學目標和步驟要明確,由易到難,逐漸提升教學難度。
二、教育性原則
音樂及教育都屬于文化的組成部分,音樂教學有傳承文化的功能,古箏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底蘊,在學習古箏時,不僅要學習演奏技巧,更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去了解和表現我國民族的傳統文化,如歷史文化、審美心理、文化哲學,對這些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傳統文化也會更加有歸屬感,更加認同,可見,在教學中需要注重教育性原則。教師需要注重選擇教材內容,需要做到藝術性以及思想性做到統一,要和我國的傳統文化有關,比如《瀏陽河》《漁舟唱晚》《西江月》等曲目就符合這一要求,也是教學中的必備作品。另外,在學習曲目上,教師要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作品中挖掘文化底蘊,聯系當時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多選擇一些曲目讓學生分析表現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展學生眼界,讓學生接觸更加全面的表現內容。比如,在學習《漁舟唱晚》演奏時,教師需要告訴學生其風格是古典,引用了王勃《滕王閣序》中的經典詩句作為主題,讓學生知道曲目中描繪的場景和情感,這樣學生不僅學習了曲目,還了解了我國的傳統文化。
三、情感性原則
音樂不能缺乏情感,是情感的藝術,音樂要素和音符的組合中就帶有情感,而演奏者在演奏時也需要投入情感,將自己對曲目以及作者的理解表達到演奏中,表現出曲目的情感因素。在演奏古箏時,雖然有的學生在節奏、音準、速度等方面都沒有什么問題,但是演奏出的曲目卻會讓人感覺沒有神韻,很平淡,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學生的情感投入不足,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學生對曲目的作者、背景、音樂風格、情感等有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情感,在開始學習古箏時就需要注重這方面的培養[2]。情感表現與內心有關,和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審美等具有重要聯系,因此需要通過實踐去體驗和感受。在教學中,教師如果不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只追求技術教學的話,就會讓學生的演奏平淡無奇,需要同時兼顧二者,同步進行。教學中尊重及運用音樂的情感特點,提高教學質量。
古箏作品不同,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也不同,因此教師需要從中有效地挖掘出情感因素,教師要科學的選擇曲目,具有健康及高尚的情感,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相適應,選擇積極情感內容的作品。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和幫助學生理解作品,讓學生感受作品中的意境,讓無形、抽象的意境變得具象化、形象化。例如,在《寒鴉戲水》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先告訴學生其中的意境,作品旋律委婉清雅、節奏明快清新,描述了一群寒鴉在波水細浪中嬉戲的情境,之后要講解曲目的結構,細說每個段落的情感表現。最后,教師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有情感的演奏,為學生做出好的示范作用,通過情感表現手段,去解釋作品中音樂的美感[3]。教師在講解情感意味時可以用易懂的語言,或者是文化色彩濃厚、感情色彩濃厚的語言進行描述,還可以讓作品中的內容故事化,這樣可以讓知識學習變得有趣,而在指法練習中則要做到形象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調動學生的感官以及想象力,讓學生更好地去感受和體驗其中的情感,讓學生感受到演奏的魅力,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對音樂的感悟能力。比如,在《戰臺風》演奏練習中,作品的第二部門中講述的是劇烈臺風襲擊的場景,在演奏手法上就使用了左右手在箏碼兩側反向刮奏、扣搖等技法,通過這些去表現臺風的呼嘯,在模仿臺風時,需要體會其從遠處不斷吹來、風速不斷加快的感覺,這些都需要教師做好示范,要合理的表現情感。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對音樂有較強的感受力及觀察力,能夠感知作品中的情感以及流動美。
四、技術與文化統一原則
音樂是一種文化,其和其產生的文化土壤是相關聯的,很多音樂教育家也改變了看法,以往注重的是音樂藝術作品教育,而現階段需要做到文化中的音樂教育。我國的教育家認為需要從基本功訓練開始,而美國的教育家則相反,他們認為需要注重想象力、創造力的啟發,將這作為教育的開端,這也使得美國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探討不同元素,提升他們的創造力,但是也讓他們的基本功不足,學生的技能無法實現他們的目的。我國的學生在音樂教育中可以獲得一定的能力,但是在具備技能之后,學生卻沒有積極的用這些能力結合自己的想象力進行作品創作,這也體現出一個問題,就是我國重技能教育會限制學生的創造力發展,在古箏教育中也是同樣如此[4]。受傳統思想影響,我國的古箏教學中以技能教育為主,不注重學生的創造力培養,這就使得學生只是在機械的進行演奏,演奏中缺乏靈性,學生以這樣的狀態是無法充分詮釋和演奏出作品的情感和思想的,不能全面將作品中的內容都展現出來。為了改善這一情況,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音樂放到文化大背景中去進行作品文化內涵的分析,引導學生通過文化去感受作品。例如,在《鬧元宵》曲目練習中,教師就可以告知河南人的性格特點、說話特點等,讓學生將這些和古箏作品進行聯系,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引導學生學習我國的民族文化,各種音樂,感受民族民間音樂的魅力,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去了解和感受我國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增加學生對我國傳統音樂的興趣[5]。將教學和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及民族音樂進行有機結合,實現技術及文化的統一,這可以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進而在遇到作品時可以有效、正確地分析其中的內容和情感并且詮釋出來,更好地表現出作品中的情感。
五、結語
綜上所述,古箏教學中需要遵循其原則,遵循情感性原則、技術和文化統一原則、教育性原則以及教學方法科學性原則,提高古箏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演奏和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朱丹.當前高校古箏教學而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的對策分析[J].大眾文藝,2013,(06).
[2]盧向忱.芻議古箏搖指技巧的使用及其教學策略——以《云裳訴》協奏曲為例[J].教育藝術,2017,(03).
[3]朱旋.高等師范院校古箏選修課優化教學芻議[J].音樂大觀,2014,(23).
[4]薛鰻.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古箏選修課改革芻議[J].大舞臺,2013,(11).
[5]彭子珊.關于高校古箏教學的幾點看法[J].大眾文藝,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