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墨琳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北京 102488)
【摘要】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可持續發展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本文從自然辯證法的視角下,對可持續發展觀進行分析,厘清可持續發展與自然辯證法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得出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應以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為基礎,實現人與自然界協調發展的結論與思考。
【關鍵詞】自然辯證法 可持續發展 人與自然界
一、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及經濟學延伸
關于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可謂源遠流長,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都在歷史上有相關論述,如孔子曾說過:“釣而不綱,弋不射宿。”這樣的論述都是我國古代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寫照。西方經濟學家也對可持續發展思想有所發展,馬爾薩斯和李嘉圖較早認識到人類消費的邊界。
(一)布倫特蘭報告與《地球憲章》
1987年,布倫特蘭報告發表,對可持續發展的論述是:“可持續發展指不僅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且不對后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該論述蘊含了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持續、共同性原則,可持續發展開始對人類世界產生影響。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CED),大會出臺的《地球憲章》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表述為:“全人類享有與自然和諧的方式能夠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權力”。為權利的必須實現,它強調了四大原則:公平原則、協調原則、質量原則和發展原則。這一舉措意味著可持續發展從概念探索向實踐行動的過度。
(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延伸
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識到,傳統經濟學理論存在著缺陷,在其指導下的經濟實踐活動會造成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破壞。這種理論的缺陷主要是:第一,未考慮外部不經濟性,導致破壞了自然環境,增加了公共費用的開支;第二,衡量經濟增長的最代表性指標GDP、GNP不能真實反映社會福利。綜上原因,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和沃爾福德總結出以經濟學語言表達的可持續發展定義:“當發展能夠保證當代人的福利增加時,也不應使后代人的福利減少”。
二、自然辯證法的基本概念
自然辯證法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根基,以人和自然的關系為出發點和中心線索。在這一組關系中,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科學技術是介于主體與客體兩者間之中介。所以,自然辯證法所考察這三個方面即構成了主要的研究內容,即研究主體、研究客體和研究中介。由自然觀、方法論和科技觀構建起來的自然辯證法體系具有其自身內在的邏輯性和合理性。然而,任何理論都應該與時俱進,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辯證法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和變化。
三、可持續發展的自然辯證法分析
可持續發展思想提出的目的是推動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統一協調發展,這與十八大報告中所提到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相契合。而對于自然辯證法而言,它是為科學合理地處理人魚自然界之間的矛盾服務的。由此得出,可持續發展觀和自然辯證法探究的內容及其相似,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探究可持續發展觀的自然辯證法分析對于深入理解和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可持續發展著重研究如何使人口、資源和環境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態,推動人與自然統一、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當前,在全球經濟持續發展的同時,世界各國都面臨著自然界發展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可持續發展觀點的提出可以推動實現不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著重研究環境污染的治理問題。
可持續發展是唯物的,因為其承認了自然界物質的客觀性;在研究可持續發展時,人口、資源、環境等要素是相互影響的,因此是以系統的和整體的觀點進行分析的;在研究的過程中,運用了歸納與演繹等方法,均是辯證法的體現。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可持續發展所關注的內容同自然辯證法是一致的,研究的目的也相同,都是希望通過研究自然來更好的了解自然改造自然。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
四、結論與啟發
(一)自然辯證法是可持續發展的哲學基礎
由于可持續發展與自然辯證法有著相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且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這與自然辯證法相一致。因此,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是以自然辯證法為邏輯起點的,自然辯證法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哲學基礎和依據。
這一發現是十分有意義的,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并為其一系列政策的實施提供了指導。具備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性和必要性得到了更有力的支持,我國對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將會更為重視。
(二)實施以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以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為基礎,可持續發展將對更加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因此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過程中,必須重視人的作用,其行為和活動必定會影響到自然界。實施以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為基礎的客戶需發展戰略,明確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實現在對立中求統一,在矛盾中謀發展。因此,必須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兩者的協調統一,更好的推動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I.邁爾斯.人的發展與社會指標[M].北京: 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2]皮爾斯.沃福德.世界無末日— — 經濟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 中國財經出版社, 1996.
[3]牛文元.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
[4]李龍熙.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詮釋與解析[J].行政與法(吉林省行政學院學報),2005.
[5]劉鴻明,鄧久根.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的兩種范式述評[J].經濟縱橫,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