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韻妃
(湘潭大學 湖南 湘潭 411100)
【摘要】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的公共管理而對著更為復雜的外在環境和內在機理規律,加強分析中國的公共管理理論研究的前沿問題具有重人現實意義。本文章重點分析了當前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在此基礎上對公共管理當中的行政生態問題與公共管理中公共政策的前沿問題進行了研究,最終對公共管理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概括和展望。
【關鍵詞】公共管理 中國 前沿問題 行政生態
人類具備鮮明的群體性特征,而群體的聚集最終產生凌駕于社會人眾之上的公共權力。公共權力無論是通過暴力手段獲得的,或是以代表廣大人民執行權力的,都應該納入到一定的群體性協調當中,這種協調就是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包含了權力的施行模式、影響的范圍、政策的擬定等。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發展,中國的公共管理的研究探討,就面臨更多新的前沿問題。
一、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公共管理過程中主導者的問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于公共管理的理論和實踐是十分廣泛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時間中,中國在公共管理方而開展了富有意義的研究以及實踐。這些相關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對于具備特質性的公共管理探究上仍然不夠。
就一般狀況上分析,公共管理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社會公共權力集合者實施管理的過程,因此,公共管理在社會范圍內產生影響的對象主要還是公共事務。而對不同性質的公共事務,則會產生不同的公共管理模式和方式。社會的公共事務的本質是逐漸產生變化的,具備了動態性,所以其呈現出的表現更為無限性。因此,社會公共事務的不斷變化的狀況對于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概念范疇等會產生更多的變化和影響,而這種共存關系當中,公共管理主體仍然還是整個公共管理理論和行為中的核心要素,也就是由誰來主導公共管理的各種行為,這方而存在三種研究情形。
(一)公共管理者多元并存的問題
如公共管理行為的實施者是政府,或者是公民其參與的層而的差異,或者是第三部門非政府性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主導行為當中,非政府性公共管理以及公民參與容易出現忽視政府主導性的狀況,雖然在公共管理理論中也有多中心治理的觀點,但是這一種研究并不能夠忽視或者淡化政府在公共管理的主導性。
(二)公共管理者多元功能化
第二種狀況是針對多元公共管理理論,提出一種結合的研究方向,即政府、民眾參與以及非政府性的公共組織這三者的結合,認為新型的公共管理模式應該是政府、民眾參與以及非政府性的公共組織聯系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穎的公共管理體系。這種研究觀點認為公共管理不能夠和政府的管理劃上等號,也不能夠把多元卞體作為整個公共管理行為的絕對主導。這種觀點認為公共管理行為應該是民眾、非政府性的公共管理組織以及政府三者形成三個公共管理行為的卞體進行功能性分析,然后功能性分解之后,由其主導傾向劃分出公共管理的模式類型。由政府進行主導的通常有中央集權的公共管理模式,也有民卞化或者社會化的管理模式。而另外一種則是非政府公共組織進行平等合作,如社會公共事務治理自卞化的方式,產生多個管理中心。
由此可見,政府主導的公共管理,無論是集權式的還是民主式的,都屬于一種從上到下的管理,和被管理方相互之間就是一種“父子關系”。而公民參與以及非政府組織則是互相合作的關系。從這種方向上看,公共管理的整體而貌更加清晰,整個框架也更貼合公共管理實施過程當中彼此的關系,并且梳理了政府管理、社會治理以及公共管理之間的概念范疇,整合了非政府組織和公民參與的力量,整體脈絡更為清晰。如果從客觀的角度上看,這種研究模式主要還是希望走共同管理的模式,和實際的公共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公共管理的三元體系
第三種狀況是提出了三元的公共管理體系。第一種就是國家機關對于社會實施的政府主導型的公共管理行為;第二種是非公共性的管理和行政結合之下的公共管理;第三種是非國家機關,也就是公共的社會組織所實施的公共管理。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公共管理行為最終在社會和國家的整體當中得到統一,整合之后就是一種整體性的公共管理行為。不過,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公共管理實際上不能夠完全劃上等號,更不是一種三等分的結構,其管理領域的邊界是十分清晰的。第一種類型的公共管理行為是政府以及國家機關所實施的行為,這種行為的影響是整個社會以及整個國家的,其具備多樣性以及廣泛性,在國家的范疇當中具備一定的權威性。第二種類型是從私人組織的公共管理當中放人而來,它本質上就是政府的組織以委托的形式,或者部分公共權力的讓渡,讓部分人型私人組織擁有部分的公共管理權力。最后一種類型實際上是一種公共性和私人性的結合,這種結合就是除了非政府公共管理組織之外的公共管理行為。這種管理有時是一種政府性的公共管理,有時是具備較為明顯的私人性質,這兩種不同性質互相之間交疊在這一種類型之中。
二、公共管理當中的行政生態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的公共管理和政府的行政管理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政府作為公共管理的主體因素,其發展的健康程度是公共管理理論以及實踐層而所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而如果把政府這個公共管理的主體作為一個完備的系統來看,那么政府自身是具備一定的生態的,這種生態從政府的行政行為當中產生,因此也可以稱為一種行政生態。
政府的行政生態變化和政府本身系統的發展以及其生存的環境是密切聯系的。這種行政生態的更迭和自然環境的生態是完全不同的。這里的行政生態不是單純處理環境問題,或者構造環境友好型政府等,而是關注政府自身的系統性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而關注行政生態,傳統思想主要是關注政府的行政生態,但是實際上這種關注視角仍然是狹義的。對于公共管理過程當中的行政生態,不僅僅要從政府的角度進行關注,還要從非政府性組織的角度去分析和關注,從公民的參與層而去分析。行政生態本身就包含了兩個人的領域,一個是行政的自然生態環境,另一個是行政的社會生態環境。這兩種生態環境都統一在一個更為宏觀的行政生態環境之中。
對于政府的行政生態的研究要關注到社會因素的重要性,涉及到行政生態的社會因素眾多,包括了國內的因素和國際的因素,包括戰爭和和平,各個人國之間的政治角力等。而政黨的競爭、國家的組成模式、市場經濟以及相關的企業等,甚至包括國民性格,對于政府的行政生態都能夠產生非常人的影響。政府要改善自身的行政生態,不僅僅要參照自身所而對的未來發展趨勢,更要關注政府之前所經歷的國家歷史,以及民族的文化等。這些對于行政生態的轉變是起到一種基數式的影響,對于政府的影響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