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高怡
摘 要: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給報紙帶來威脅,本文運用辯證思維和SWOT分析法,試圖分析報紙進一步發展的可能。結合媒介發展史可以看出,各種媒介在競爭的同時還有共棲的特征。因此,在此背景下報紙不會消亡,《南方都市報》就是其中一例。
關鍵詞:新媒體;SWOT;南方都市報
1 引言
2001年夏,根據自己繪制的“日報讀者數散點模擬圖”,菲利普?邁耶預測報紙將在2043年消亡。[1]早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報紙發行量減少已初現端倪。法英日等國的大報發行量每年都呈下降趨勢。據美國發行量審計局2009年10月公布的統計數字表明,美國報紙行業每天銷售4400萬份報紙,比1940年迄今的任何時候銷售量都要低。[2]與報業發行量的萎靡不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網絡媒體受眾的快速增長。據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人數達到7.10億,上半年新增網民2132萬人,增長率為3.1%。至此,報業已陷入寒冬期:
讀者數量、結構發生變化。近年來,受眾逐漸傾向于從網絡中獲取新聞信息,特別是微博微信的出現,使受眾更傾向于新媒體。據CTR研究數據表明,2010—2011年間報紙讀者流失了近350萬。隨著社會的發展,報紙越來越難吸引年輕受眾,據皮尤研究中心2011年初的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美國30歲以下人群中有65%的主要通過互聯網獲取新聞,報紙只占21%。此外報紙廣告額也逐年下降。在進入新媒體時代后,廣告商發現了可以更精準的投放廣告,因此報紙逐漸遭到冷落。據艾瑞咨詢集團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網絡廣告市場規模達到1540億元,同比增長40%。而據CTR媒介智訊的趨勢數據,2014年報紙廣告降幅達18.3%。
面對新媒體高歌猛進的形勢,一時間報紙消亡論甚囂塵上。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南方都市報》為例,對報紙進行了SWOT分析,以期論證報紙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2 SWOT分析
2.1 報紙的優勢
第一,報紙內容權威、具有原創性。網絡媒體雖然資源豐富,但難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部分不準確信息可能會造成受眾的惶惑和疑慮,此時,大多受眾會選擇報紙來打消自己的疑慮。力求內容精品化的南都就較具有權威,從早期的戴安娜專輯、孫志剛案件等到近年的任建宇案、唐慧案、王立軍案等,南都視角獨特用詞擲地有聲,充分體現了南都特色,宣傳了南都品牌。除了關注社會,南都在娛樂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原創性,如文章出軌事件,最初是南都娛樂周刊首推“周一見”后,大量網站對這篇報道進行轉載。由此可以看出,相比于傳統媒體,信息的原創性是網絡媒體的軟肋。第二,易保存、可重復。網絡傳播具有虛擬性質,而報紙則具有較好的保存性。有些人在閱讀報紙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剪裁、收集信息,這樣,在下次需要時就可重復閱讀。
2.2 報紙的劣勢
首先,時效性不強。在新聞事件發生后,新媒體實現了以秒計時的更新速度,而報紙經過一系列采編流程后,新聞已然成為舊聞。其次,形式單一,缺乏互動性。報紙的主要表達方式仍以文字為主,表現形式相對于網絡顯然要單調得多。在網絡里,讀者可以自由發表觀點,甚至可以自由發布新聞。而這些都是報紙做不到的。第三,價格相對較高。誠然報紙的售價普遍不算高,但是在網絡上,人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免費獲取新聞,因此越來越少的人不再會為新聞付費。第四,利用新媒體的手段較為死板。以南都為例,其官方微信微博都過于依賴母報,其內容也只是報紙內容的摘要,信息形式比較單一。此外與受眾的互動較少,更傾向于信息的單向傳播,新媒體互動優勢被削弱。
2.3 報紙面臨的威脅
報紙的威脅主要來自新媒體的優勢。首先,技術的發展使人們越來越追求“短平快”,為了節約時間,人們更愿意瀏覽網頁新聞而不是翻看報紙。其次,網絡免費思想對付費報紙造成了沖擊。再次,今天的社會越來越追求個性化。用戶通過網頁、App等可以定制自己感興趣的新聞,甚至可以通過VR技術實時感受新聞,而報紙則相形見絀。
新聞同質化。在信息發達的今天,出現獨家新聞的幾率越來越低,如何在同行之間脫穎而出也是十分必要的問題。如南都則面臨著《羊城晚報》、《南方日報》等多家本地的紙媒的競爭。
2.4 報紙的發展機會
杰克?富勒認為:“新媒介通常并不會消滅舊媒介,它們只是將舊媒介推到它們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所以,人類傳播的歷史是傳播系統的復加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由一種系統轉向另一種系統。”[3]從媒介發展史上來看,各種媒介在競爭的同時還有共棲的特征:首先,傳統四大媒體更多的是共同發展而不是此消彼長。其次,大多數受眾不只接觸一種媒介。美國在線發行人協會組織的“世代傳媒研究”調查發現,18-34歲的調查對象常常將不同媒介串聯使用。[4]再次,海量信息模式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爛尾新聞。由此可以斷定,新媒體的出現不會使報紙就此消亡,這將是兩者互助前行的最佳時期。南都在此背景下抓住機會,做了一系列改變:
1.數字化之路。2006年南都邁出了數字化的第一步——奧一網正式上線,初步實現了報網互動;但其呈現的內容只是停留在南都紙質內容的延伸。2007年,南都又推出了南都網,這是奧一網的進一步延伸,是其報紙數字業務集成平臺。同年南都手機報上線,其一天三次滾動發送彩信版新聞,首開國內先河。2009年“南都視點·直播廣東”開播。這檔節目基于南都深度、時評等品牌欄目,使報紙內容與廣播相結合,從而變成了可以聆聽的報紙。2010年南都推出智能手機閱讀器,每天不間斷的更新新聞內容,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拿起手機閱讀。2.自身改版。在新聞內容上,南都不僅涉及范圍廣泛,而且試圖做到近民可讀。例如2012 年兩會期間,南都“億像素”在微博上引起熱烈討論。在這次報道中,南都用更清晰的圖像,更密集的信息,展現了兩會的實況,更改變了以往枯燥單調的會議新聞報道模式。2016年12月7日,南都又一次改版,增加了政經觀察類分析、創業咨詢等板塊,并恢復深度版。3.重視人才。報紙的轉型不僅要求報紙的變身,更要求媒體工作者的與時俱進。南都一方面不斷完善合理的稿酬制度,激勵記者寫稿熱情;同時于2005年創立南都獎學金,用于獎勵國內擁有新聞理想,并積極參與傳媒實踐的優秀在校大學生。這不僅激勵了年輕一代從事新聞業的熱情,為南都儲備了人才,同時也為其品牌價值起到了宣傳作用。
3 總結
通過SWOT分析及南都改變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新媒體時代雖然給報紙帶來了諸多挑戰,但伴隨挑戰的還有機遇。報紙的冬天會過去,但通往春天的道路上不是山明水秀,而是布滿泥濘。
參考文獻
[1]菲利普?邁耶.正在消失的報紙——如何拯救信息時代的新聞業[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14
[2]發行量審計局:美國報紙發行量下跌10%.廣告買賣網.2009年10月28
[3]靳生璽.電視業最后的生存之道[J].China Journalism Review (CJR),2007,(12)
[4]張詠華.網絡挑戰電視——解讀國外兩份最新因特網調查報告[J].新聞記者,2004,(11):18-20
[5]李青華.媒介融合時代我國都市報報網互動研究——以《南方都市報》為例[D].東北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
張璐(1992-),女,甘肅隴西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
高怡(1995-),女,甘肅岷縣人,西北師范大學商學院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