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玥 于秋時
摘要 傳統高校德育工作偏重于理論教學、行為教育。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特點與教學需求均發生較大變化,傳統的教育方法已經很難滿足德育工作要求,面臨嚴峻挑戰。以志愿服務為載體探索高校德育工作新的途徑和方法,建立新的高校德育工作體系,有助于解決傳統德育工作方法單一、內容片面,效果不如人意等問題,最終實現德育工作教育目標。
關鍵詞 志愿服務 德育 高校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5.040
1傳統德育工作面臨的問題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高校人才培養,更是如此。德育教育是高校根據社會需求及學生特點,遵循當代大學生培育規律,結合理論授課和第二課堂等有效手段,把一定的思想觀點、價值標準、道德規范,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外化為學生的日常行為的教育活動。在高校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時代的變革、學生特點的變化、教育教學手段的更新均引起了高校德育工作一系列新的問題,為高校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1.1高校德育工作定位模糊,價值體系混亂
新時代背景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社會轉型期的動蕩造成社會價值體系的混亂與重塑,傳統觀念與現代德育的文化傳承與沖突、西方價值理念與中國特色德育理念的借鑒與碰撞,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受到質疑,這種質疑既有來自學生群體對于主流文化的不認同;也有來自德育工作者在當代高校“科研重于教學、教學重于德育”背景下的自我否認和懷疑;更包括學校建設目標中對德育工作的忽視,最終均導致高校德育工作定位不明確,教育目標不清晰。
1.2高校德育工作主體性嚴重缺失,學生參與度、認可度低
德育工作是價值體系內化的過程,這一個過程需要當代大學生的主動參與與行動。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當代大學生對于傳統德育工作單純的理論授課及生硬的以規章制度約束行為等教育手段抵觸情緒嚴重,對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持否定和懷疑態度,認為德育工作就是枯燥乏味的說教,不認同不接受。學生參與度、認可度較低,自然無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3高校德育工作重理論輕實踐,單向傳輸缺乏互動,難見成效
在教育實踐中,目前我國高校的德育工作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理論教學,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負責,向學生傳授和灌輸主流觀點、價值觀念;另一方面是實踐教育,由高校學生工作部門負責,通過組織舉辦校園活動,指導和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實踐。目前現行的德育工作模式,無論是第一課堂的理論授課還是第二課堂的實踐教育,都偏重于單向傳輸,具有明顯的強制性,內容片面、方法單一、理論與實踐相脫離,德育工作難見成效。
綜上所述,傳統的德育工作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高校德育工作的需求,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解決高校德育工作載體的問題。
2高校志愿服務德育功能分析
主動性、實踐性、感染性等特點使得志愿服務日益成為高校“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
2.1志愿服務活動具有主動性,是提升在校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志愿服務最大的特點是參與活動的學生具有主動性,是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選擇的結果。這一特點使得參加志愿服務的大學生由被動接受德育教育轉變為主動參與德育教育,以在志愿服務中的個人體驗為基礎,用課堂獲得的理論知識指導實際行動,逐步樹立起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政治意識和道德信念。因此,將志愿服務納入高校德育工作體系,引導在校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是提升在校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2.2志愿服務活動具有實踐性,是高校德育工作模式的豐富和創新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個受教育主體對于德育教學內容從認知、認可到踐行的過程。只有德育內容內化為學生的一部分,實現認知、認可到踐行的統一,德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德育工作重理論而輕實踐,過分強調理論教學,對認可、踐行的關注與實踐不足,具有較強的“說教”色彩,顯得內容單一、枯燥無趣,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
志愿服務注重學生自身參與程度的特性,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相對于傳統的德育模式,以志愿服務為載體的德育工作做到了有主題、有組織、有主體、有活動,從原來空洞、麻木的接受到直觀、親身的體驗,更具有實踐性,更易于被學生接受,為高校開辟了新的德育模式,是對高校德育工作的豐富和創新。
2.3志愿服務活動具有感染性,是建設先進校園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形式
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志愿服務是傳遞文明、愛心接力的有效載體,具有一定的社會教化功能。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不計報酬、不辭辛勞、他們的所作所為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會潛移默化地感動受助者、感染周圍的人,參與者和受助者乃至更多同學都會受到影響。志愿服務能喚醒并激活每個參與者、受助者內心深處的仁愛、善良等美好品質,在校園內傳播“奉獻、互助、友愛、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促使更多人在志愿服務中獲得心靈的成長和道德之化育,創建更加積極的校園文化與德育工作環境,有助于實現高校培養人才與服務社會的效果疊加,同時志愿服務的特性也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是高校德育工作價值標準建設的重要體現。
3大學生志愿服務德育功能的實施途徑
為有效地發揮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德育功能,各高校應著重解決志愿服務組織管理、項目運營、教學實踐、資源整合等問題,進而實現以志愿服務為載體有效推進高校大學生德育工作的總體目標。
(1)強化組織管理,促使志愿服務常態化,通過志愿服務活動解決高校德育工作組織能力的提升問題。第一,健全志愿服務組織架構,完善志愿服務信息化管理平臺。加快志愿服務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強電子義工證推廣與義工時系統建設工作,為志愿服務的組織和管理提供信息平臺支撐,提高志愿者管理組織工作成效。第二,完善管理與培訓制度,保障志愿者權益。在志愿者日常管理中,完善志愿者管理與培訓制度,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服務技能培訓與志愿者權益培訓相結合,在保障志愿者權益的基礎上為志愿者搭建提升專業技能的有效平臺,在倡導志愿者服務奉獻的同時先做好志愿者的服務工作,促使志愿者變被動為主動,解決德育工作參與度低等問題。第三,完善激勵措施,發揮“第二課堂成績單”作用。將志愿服務情況納入學校評獎評優評價體系,使之成為評價指標,激勵更多學生成為志愿者;將志愿活動納入教學體系,以《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為基礎,實行學分制,切實發揮“第二課堂成績單”作用,以此提升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改變高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的現狀。
(2)拓寬組織建設廣度,促使志愿服務項目化,通過志愿服務活動解決高校德育工作教育載體的創新問題。在具體的工作中,重點加強推行項目小組獨立負責運作模式,以項目運作模式取代傳統的由學校發起、老師強求、學生“被自愿”參與的臨時性工作系統的管理機制,讓更多骨干學生干部擔任項目負責人角色,獨立負責不同志愿服務項目的組織策劃、志愿者招募、后勤保障等相關工作,幫助骨干志愿者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團隊與特色服務項目,激發其積極性,通過發揮骨干學生先鋒帶頭作用,帶動普通同學,引導志愿服務活動以骨干志愿者為主向全體學生共同參與轉變,推動志愿服務活動由階段性為主向常態化活動轉變,促使志愿服務管理由松散型向規范化轉變,解決好志愿服務組織發展平臺問題,最終解決高校德育工作載體創新的問題。
(3)促使志愿服務專業化,通過志愿服務解決高校德育工作教學實踐的深化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把志愿者專業技能、專業特長融入公益化的志愿服務活動中,使志愿者在服務中體驗“學以致用”,從而幫助志愿者樹立信心,加深他們對專業的認識,提升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并通過志愿服務拓寬就業實踐的渠道與平臺,形成長效的激勵機制,以此解決高校德育工作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
(4)優化資源配置,促使志愿服務社會化,通過志愿服務解決高校德育工作發展陣地的優化問題。在探索志愿服務的常態化、項目化、專業化的可持續發展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引入社會支持,通過“校區合作、校企合作”,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向志愿服務組織開放更多公共資源,推動重點志愿服務項目形成社會功能,將志愿服務打造為一種新的組織化與社會化動員相結合的機制和方式,解決高校德育工作發展陣地問題,也使得志愿服務活動更深入、更專業。
4結語
綜上所述,在時代的變革與發展中只有對高校德育工作進行準確的定位,改變高校德育工作研究的側重點,針對新時期大學生特點與需求,引入志愿服務,促使高校德育工作從策略機制轉化為平臺機制,從目標機制轉化為實踐機制,從志愿者動機、行為方式入手,對志愿精神的內化、志愿行為的規范、志愿者組織的完善等方面深入研究,創新工作思路,完善以志愿服務為載體的高校德育工作體系,進而促進德育工作,最終實現德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