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三毛 柯錦運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肺胃同治療法對老年COPD穩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中醫內科門診和住院部收治的確診為COPD患者8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治療,治療組患者予以二陳湯聯合厚樸麻黃湯加味治療,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后肺功能各項指標改善情況、臨床癥狀和體征積分改善情況及療效、不良反應、并發癥。結果治療后肺功能、血氣指標及咳嗽、咳痰、喘息、胃納、啰音等臨床癥狀和體征均顯著改善,和治療前比較差異差異均較明顯(P<0.05),治療組改善情況較對照組更為明顯,差異有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00%明顯低于治療組的92.50%,統計學方法檢測結果為(x2=4.5006,P=0.0339),治療期間2組患者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結論中醫肺胃同治療法對老年COPD穩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缺氧狀態有顯著的改善,且療效顯著、安全性高,臨床應用前景廣闊。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胃同治;中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256.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3-0028-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COPD),是一種破壞性的肺部疾病,是一種發病率高和致死率高的呼吸系統疾病,目前位居全球絲印第4位,好發于老年人群,病程長并可出現進行性發展,對人類健康產生嚴重威脅,給我國社會經濟造成負擔,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穩定期的有效的治療是其關鍵,也是目前臨床研究的難點和熱點,中醫療法以補益祛邪原則獨樹一幟,但常忽略咳逆上氣和“聚于胃,關于肺”的肺胃的生理關系,故驅邪應當肺胃同治,本次筆者采用二陳湯聯合厚樸麻黃湯治療老年慢阻肺,旨在為今后治療老年慢阻肺提供新的治療方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中醫內科門診和住院部收治的確診為COPD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符合內科診斷標準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方案》(2007年修訂);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此次研究;依從性良好,遵醫囑用藥及積極配合各項臨床診療工作;年齡60-80歲,不限男女;入選者均表現為反復發作性胸悶、氣促、喘息、咳嗽和咳痰。排除標準:患者愿意或者不愿意接受中藥治療但不同意參與本次研究;依從性較差,不配合診療工作和不遵醫囑用藥者;年齡<90歲或>60歲;過敏體質者,對本次用藥過敏者;合并肝、腎、腦等臟器功能障礙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疾病者;精神障礙和神經系統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40例,治療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60~90歲,平均年齡(69.43±1.42)歲,病程(6~22)a,平均病程(12.63±2.45)a;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60~90歲,平均年齡(69.57±2.01)歲,病程5 25 a,平均病程(11.02±2.10)a,2組患者在性別、病程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 參照《COPO診治指南》中治療方案,予以B腎上腺受體激動劑(特布他林氣霧劑或沙丁胺醇氣霧劑)、茶堿類、抗膽堿藥物(異丙溴銨氣霧劑)、止咳化痰藥物、抗感染、呼吸肌肉鍛煉、調節機體酸堿度平衡、預防和處理并發癥等常規治療。
1.2.2治療組 予以二陳湯聯合厚樸麻黃湯加味進行治療,藥方:橘紅15 g,白茯苓10 g,法半夏15 g,炙甘草5 g,黨參10 g,生姜5 g,厚樸10 g,烏梅1個、麻黃6 g,細辛3 g,干姜3 g,杏仁10 g,生石膏30 g,五味子10 g,地龍5 g,浮小麥30g,栝蔞實15 g;頑痰不化、質黏不易咯出者加海蛤殼、海浮石,上述藥物均有本院煎藥室進行煎制,1劑/d,分2次服,每次100 mL,2組患者連續治療8周,l療程/8周.
1.3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后肺功能各項指標改善情況、臨床癥狀和體征積分改善情況及療效、不良反應、并發癥。
1.4療效評定 療效評功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癥狀評分標準對患者治療前后:咳嗽、咳痰、喘息、胃納等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定。痊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或者基本消失,癥狀積分降低>95%;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改善明顯,癥狀積分降低70%-95%;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有所改善,癥狀積分降低30%-69%;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癥狀積分降低<30%。
1.5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筆者將所得的數據均錄入Excel2007整理后導入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若符合正態分布則采用t檢驗,若不符合正態分布則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和等級資料采用構成比(%)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P<0.05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各項指標改善情況分析 見表1。
2.2療效分析經過1療程治療后,對照組痊愈2例、顯效17例、有效11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75.00%,治療組痊愈9例、顯效20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50%,中藥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統計學方法檢測結果為P<0.05。
2.3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無1例退出,均順利完成此次試驗,2組臨床癥狀和體征積分比較,見表2。
3討論
COPD臨床癥狀有咳、喘、痰、脹特點,屬中醫“咳嗽”、“喘證”、“痰飲”、“肺脹”范疇,但上述表現在COPD穩定期不明顯,主要標下肺、脾、腎臟的虛證,漢.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上氣喘而燥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描述為脈浮、煩躁而喘,以麻黃發汗為其治療;明代《壽世保元》中有“肺脹者,動則喘滿,氣息急重”中描述和現代COPD活動后喘息癥狀一致;“喘證”是指喘息、氣喘,臨床特征為呼吸困難、張口抬肩、鼻翼煽動、無法平臥為主癥;“肺脹”以胸部膨滿,憋悶如塞,喘息上氣,咳嗽痰多、脘腹脹滿,肢體附中等為主證;
肺胃解剖位置僅一橫膈距離,肺位于膈上,胃居于膈下,兩者之間又與喉嚨有關,喉嚨既是飲食入胃必經之路,又是氣體出入肺的門戶,兩者緊連、門徑相同,感受外邪時同時循喉嚨入襲肺胃,證候各異但病性相同,由于兩者解剖位置上關系密切,使其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從經絡循行,肺胃可直接同一靜脈相連,《靈樞·筋脈》中“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有賴經絡輸送與全身各部位,靜脈由肺經起始,經氣產生和運行依賴后天之本脾胃運化,故“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內經中》指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同時指出“五張紙九咳、乃移瘀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脾咳長期未治愈,就要傳給胃而形成胃咳,說明了胃病可導致咳嗽,同時也強調了咳嗽不離肺胃觀點和“聚于胃,關于肺”的肺胃生理關系。
本次筆者采用二陳湯聯合厚樸麻黃湯,選用麻黃、細辛、干姜可溫肺華軟,宣肺平喘,尤其是麻黃具有顯著的平喘作用,五味子、厚樸等可不甚納氣平喘,現代藥理學實驗證實,麻黃中含有的偽麻黃堿、麻黃揮發油及麻黃堿均有明顯的平喘作用,細辛中的細辛揮發油對解熱、鎮痛、鎮靜劑抗炎等功效,細辛揮發油、細辛醚抑制組胺和乙酰膽堿引發支氣管痙攣,細辛醚還有祛痰功效,干姜中的生姜揮發油和降酚可擴張血管和促進血液循環,同時具有抗炎和鎮痛作用,五味子具有降血壓和對抗心肌損傷的功效,同時還具有升白細胞和增加免疫力作用。
綜上所述,中醫肺胃同治療法對老年COPD穩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缺氧狀態有顯著的改善,且療效顯著、安全性高,臨床應用前景廣闊。
(收稿日期: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