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亞鵬
【摘要】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發展演變有著鮮明的特征,價值視角上從關注國家和社會發展轉向關注人本身,在體系特征上愈加彰顯系統化和法治化,管理方式上高校自主權逐步擴大,管理體制實現了多元共管的模式。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演變;啟示
一、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演變的基本特征
1.價值取向上由“社會本位”向“以人為本”轉換
教育價值觀是人在教育活動中對所追求的價值理念和目標的反映,是人從特定的背景、立場和發展需要出發對教育活動的價值和功能的看法和認識。社會本位的教育價值觀,把社會需要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認為教育價值的大小取決于促進社會的生產發展的速度和文明進步的程度。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把個人的自由意志和自由活動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認為“一切教育活動都是為了促進受教育者發展個性、理性,以便培養他們成為自由、完善、和諧發展的個人”。
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把高等教育作為國家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工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人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被提出來,高等教育中人的本體價值開始受到重視。這種轉換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權利的尊重和維護。計劃經濟下的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更多地強調接受學校的管理是學生應盡的義務,而新時期的學生管理則專章規定學生的權利內容,如2005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取消了“在校期間擅自結婚而未辦理退學手續的學生,做退學處理確的規定,對學生能否結婚不再做特殊規定;二是學生管理更加柔性化。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注重的是剛性、強制和約束,而新時期則將管理者和學生處在平等的位置上相互尊重,如在2005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規定“學校調整學生專業須經學生同意”,取消了“保留入學資格、休學期間不得報考其他高校”的規定。
2.體系建構上向系統化、法治化方向轉變
為加快高等學校秩序的穩定、教育教學秩序的恢復,在學生管理上多以教育部頒發的“指示”、“批復”、“復函”等為主,對于同類問題尚未形成宏觀性、原則性的政策引導,同時政治色彩濃重,行政化、計劃性特征明顯。改革開放以后,高校學生管理制度開始逐步走向規范化,學生管理的法治化步伐加快。
首先是制度體系上的系統化。建國之初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無集中體系,多以“指示”、“批復”為主,在內容上較為單一。體現為如1950年頒布的《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學生學籍問題的幾點指示》、1956年《高等教育部關于處理學生復學、轉學問題給東北師大的復函》等。改革開放之后,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在內容上系統化,以2005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為藍本,將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分為學生權利義務、學籍管理、校園秩序與課外活動、獎勵與處分等組成部分,同時《高校學生行為守則》、《高等學校校園秩序管理若干規定》等一系列政策規定相繼出臺,促進了學生管理在制度層面上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其次是制度體系的法治化。1990年教育部出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這是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規章,是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初步法制化的主要標志之一。1999年12月印發《教育部關于加強教育法制建設的意見》,提出要依法治校,依法保障學生權益,在處理學生問題上做到有理有據,保障學生的知情權、申辯權等法定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的頒布出臺,使得高校學生管理的法治化向縱深方向發展。
3.管理方式上高校自主權擴大,轉變為“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
高校自主辦學的程度,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國家政策導向的集中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起來,市場對于人才結構的發展需要開始多元豐富,高校學生管理的自主權逐步擴大①,由以往的單一的以教育部門為主的管理方式開始轉變為“教育部門、法律部門和學生共同管理”模式。
首先,高校自主權在學生管理領域逐步擴大。在2005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充分體現了在學生管理問題上對于高校自主權的肯定和放權。新《規定》中有5處直接明確表述為“由學校規定”,有13處要求明確表述為“按學校規定”執行。放權的主要方面有:授權高校自主確定學生學習年限;授權高校自主確定具體學習標準和成績評定方式;授權高校自主決定學生專業調整,國家不再對此做出具體規定;授權高校自主管理學生學籍,國家對于學生休學、退學的具體條件、程序等不再作出規定。
其次,管理方式由一元向多元的轉變。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的出臺,法律部門開始逐步滲入以往單純由上級教育部門或學校主導的管理方式,育人為先的管理原則也將學生作為高校學生管理主體之一融入了其管理模式,最終形成了行政法律部門和學生共同管理的模式。
二、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演變的經驗啟示
1.生產方式的變革是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演變的決定因素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的過程”。人們在不同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階段,會形成相應的生產方式,其中包含的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交換形式和分配形式等,決定著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產生、性質和發展變化。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開始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市場經濟強調公平、正義和法治,強調市場主體在生產關系中的平等地位,于是高校學生管理逐步從“社會本位”轉向“以人為本”,在管理方式上更加柔性化,注重學生權益的維護,給高校更多的自主管理權,體系建構逐步走向系統化和法治化。
2.黨和國家對高校育人方針政策調整是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演變的主要動力
“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如何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制定什么樣的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政策在高等教育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導向和調控作用。”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方針不斷調整和變革,每一次的調整都帶動著高校學生管理的不斷改革演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黨和國家提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教育應該是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教育。在這種教育方針的指導下,高校學生管理制度以“批示”、“批復”的方式全面剔除舊的教育制度,逐步確立起全新的制度體系。進入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在“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勞動相結合”的總方針指導下,高校開始加強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高潮。2008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出臺,其中提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依法治校和以人為本的理念開始融入高校的學生管理制度,加快了其法治化、規范化的進程。
3.學生群體特征的動態性是高校學生管理制度調整和完善的基本依據
“高校學生管理,無論是計劃和任務的確定,還是內容和形式的選擇,都源于對管理對象即學生的認識和把握,源于對學生發展過程中各種矛盾的深刻洞察。”大學生作為年輕的一代,是各個時期國家強有力的新生建設力量,不同時代的大學生在時代背景、外部環境的影響下都有著不同的群體特征,這些基本特征是高校學生管理制度調整和完善的基本依據。建國之初的大學生們強調奉獻意識,集體主義觀念濃厚,對社會生產和國家建設充滿了豪情壯志,這使得此時的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忽視學生的個人發展和成長,強調為國家建設服務,于是形成了統一分配的就業制度、強制性的在校學生婚姻制度等。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當代的大學生開始呈現出全新的時代特點,其思想積極、健康、向上,同時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理想信念模糊和社會職責感、團結協作觀念缺乏等問題,為適應這種學生群體在時代特征的改變,如我國于2005年發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和《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等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強調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強化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張燕,王慧,陳瑜.中國大學生管理制度的演進[J].管理觀察.2010.7.
[2]李運慶.當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