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樂萍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素質教育在我國不斷運行,在我國小學數學教學面臨著許多挑戰和機遇。傳統的數學教學中理論性高,但是小學數學與實際生活具有很大的差距。根據新課程改革中設定的目標,將小學數學與現實生活相互聯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引言:隨著新課改的順利推行,我國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有別于傳統教育,傳統的教育模式脫離了現實生活,而新課改將教育融入于生活,逐漸將生活化小學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任務。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小學教育在發展成果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在小學數學的運用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對學生而言,學習數學就是為了最后的考試,而不是為了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本文主要是對當前小學數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概述
近幾年了我國頻繁提到的一個關于教育的觀念就是生活化,只有將所學的內容運用到生活中才能體現他的價值。所謂的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直接在實際生活中進行的,而是讓學生重新了解學習的意義,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展現所學到的知識的有效性。生活化教學只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入口,一種教學方式,真正的運用還要看教師的教學工作,讓學生不斷地學習,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生活化就是將原本枯燥無味的學習與生活緊密相連,用生活中的色彩來增強學習的樂趣。
二、生活化教學的基本特征
生活化教學有很多的特征,但是主要特征又以下幾點:
2.1 生活化教學具有問題性。生活化教學具有問題性,而這里所說的問題并不是我們平時在學習中遇到的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和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又有緊密的聯系。這里所說的問題性即在教學中生活化的教學中需要學生解決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即與生活想聯系又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2.2 生活化教學具有真實性。生活化教學需要具有真實性,真實性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營造的教學情境必須是真實有效的,在生活中是可能遇到的,教師虛構出來的情境是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的。在教學中如果虛擬出來的情境達不到共鳴,那么教師期望的教學目標就無法實現。只有具有真實性的教學才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3 生活化教學具有生活性。生活性是生活化教學中最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在教授教學內容時應該緊密聯系現實生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所學知識進行深入的挖掘探討。教學生活化并不只是對生活的簡單重復,而是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使學習與生活間具有密切的聯系。
三、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基本策略
3.1 在教學中營造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教學中感受生活化的情境。數學本來是一門和生活具有密切聯系的學科,學好數學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多種問題。但是對于小學生數學這門學科是抽象的,是復雜的。在數學教學中給學生營造生活化的氛圍可以使學生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現實生活場景帶入到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產生共鳴。
3.2 在教學中緊密聯系生活、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中采取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動手參與,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樂趣。結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在課堂中融入生活場景,讓學生在玩中學,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
3.3 正確理解數學生活化的概念,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想要真正的實現小學數學生活化這一目標,教師的教育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教育體系,學習優秀的教學理念。教學生活化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能夠真正運用到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于生活化教學很多教師沒有完全理解,生活化的教學并不結合實際,導致教學過程顯得過于功利化。
結論:生活化就是將原本枯燥無味的學習與生活緊密相連,用生活中的色彩來增強學習的樂趣。教學生活化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能夠真正運用到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現實生活場景帶入到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產生共鳴。為了改變當前所面臨的這些問題,教師應該首先深刻的了解教學生活化的內涵,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創造生活場景。生活化教學只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入口,一種教學方式,真正的運用還要看教師的教學工作,讓學生不斷地學習,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馬會平;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小學數學生活化若干問題簡析[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年16期
[2]李潤金;農村“數學生活化教學”——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探析[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3]陽勇華;“體驗”與“生成”——讓課堂回歸本真——也談新課程改革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