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軍
【摘要】新形勢下怎樣開展群眾文化建設才可以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社會與群眾文化建設有著怎樣的關系,本文針對這一問題做了探討。
【關鍵詞】構建和諧社會;群眾文化;新內涵
一、群眾文化工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1.繁榮群眾文藝創作和演出,創新群眾文化活動的載體和手段,提高群眾文化品位和影響力,倡導先進的文化價值觀,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豐盛“文化大餐”。要進一步提高精品意識和積累意識,引導和激勵廣大群眾文藝工作者樹立大文化理念,在進一步開展文藝理論研究同時,注重深入了解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情感,通過對生活和時代的深刻感悟與理解.創作一批既有鄉土氣息,又有時代氣息并且群眾喜聞樂見的具有感人力量的優秀作品,從不同角度,在不同層次上反映人民最深切的心靈呼喚和社會最迫切的前進要求。要通過生產健康向上精神文化產品來營造有益于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思想文化環境,倡導先進的文化價值觀,提升優秀群眾文化的傳播力,更好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同時,要積極鼓勵文藝創新。在創新中增強活力,打造精品,提高品位、形成品牌,走向經典。要不斷創新文藝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打造民間文化活動的品牌,要保護和扶持優秀傳統群眾藝術,盤括民間文化藝術資源。
2.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文化經濟,為構建和諧社會注入經濟活力。文化是生產力和競爭力,文化如果發展不起來,經濟和社會發展將會缺乏競爭力。要在加快文化事業發展步伐同時,努力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建立文化產業新格局,要以體制創新為重點,完善產業政策,培育市場主體,創新理念,創新機制,創新服務,鼓勵群眾參與,興辦農民書掛、電影放映隊、民間職業劇團和農村業余劇團等,開發文化產業的地方特色,發展特色的群眾文化產業,做強做大文化產業,使文化企業不斷增強微觀活力,壯大經濟實力,不斷上規模上臺階。同時發揮文化產業各協會在行業自律、維護會員合法權益和促進良性競爭等方面的作用,推動文化行業自治自強。
3.保護文化遺產,守住精神家園,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我國擁有優越的地理條件,人杰地靈,群眾文化源遠流長,有自己地方特色,它是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群眾文化秉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強調對一切真善美的向往與追求。群眾文化凝聚著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并引領著人民群眾樹立先進文化的歷史使命。文化遺產是我們的母親文化。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戴體,是廣大勞動人民文明與智慧的結晶,是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蘊古著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創造能力,我們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充分認識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感,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共同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二、構建和諧社會,應發展和諧的群眾文化事業
1.要開展好和諧的群眾文化工作
使都市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企業文化、社區文化、鄉鎮文化、軍旅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等各群眾文化范疇均達到高度發展、整體提升的格局。在實施精品戰略、整合社區資源、復壯基層文化、組織活動群體、建立培訓基地、優化輔導手段、展示高雅藝術、培育高品位文化及發展互聯網文化、推廣高科技含量文化等各種群眾文化的運作上均應達到量化與程度要求,并成為和諧群眾文化的主要行為和服務內容。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上。應力求雙贏和統一。使群眾文化在滿足人們文化需求的同時,又增強了全體國民的親和力、凝聚力,激發了創造力,助推了和諧社會的構建。
2.要舉辦好和諧的群眾文化活動
群眾文化的主體內容和外在展示就是開展活動。經過全國群文系統幾十年的實踐和豐富,到本世紀初,全國城鄉舉辦的大中型活動已發展到五大系列。如定期舉辦的各系統文藝會演、各門類文藝賽事及各類展覽為常規文化活動:隨時舉辦的示范性并以培養群眾欣賞審美習俗的聲樂演唱、器樂演奏、舞蹈表演及筆會、畫會為高雅文化活動;把國慶、元旦、春節等期間舉辦的群眾文化活動歸類為節日文化活動;把在露天場地開展的各類大型表演、展示、歌詠等活動歸類為廣場文化活動。這些活動的高水平、高質量舉辦,就使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內容、種類、時間和廣大群眾的愛好取舍,呈現出了均衡和諧的局面。
3.要打造好和諧的品牌特色文化
人類藝術寶庫的珍貴在于多姿多色、異彩紛呈,最頂級的精品如果一花獨放也會有單調、乏味之感。何況各民族、各地域的珍愛、欣賞習俗有著較大的差異。這種藝術品類、形式、風格上的多元并存,就使不同民族、地域的賞析主體在品牌特色上可選其所好,也是和諧群眾文化事業的重要標志。
4.要創建好和諧的文化服務體系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創建和諧群眾文化事業的重要工作,這是確保各項群眾文化工作、活動圓滿開展并具有窗口效應的群文載體。各級群眾文化部門和單位應努力爭取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支持及區域內各企業商家的資助,運用好上級的各項優惠政策,并通過各級群眾文化部門的行業管理,以形成多方聯動、共襄盛舉的創建優勢,使群眾藝術館、文化館、影劇院、俱樂部、工人文化宮及各類文化活動中心等公益性、和諧性的群眾文化單位成配套、形成體系。而各級群眾文化單位還應盡快建立起優質服務、和諧服務的公共文化服務機制。
三、構建和諧社會,強化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文化支撐力
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新局面,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只有不斷提升文化隊伍素質,才能為文化繁榮發展奠定堅實的工作基礎。
1.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切實加強文化隊伍建設,良好的用人體制、機制是保證。要按照郴控制人口、加快內部分流、培育高素質人才的原則,加快選人用人機制的改革步伐,逐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文化人才引進和激勵制度,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考等形式,招聘—批專職文化干部到基層鄉鎮文化站工作。充實基層鄉鎮文化工作隊伍力量;大膽選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優秀文化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真正營造不拘一格人才的良好環境。特別要加大對拔尖人才和復合型文化人才的引進力度,做到引人和引智相結臺,把更多的優秀文化人才吸收到隊伍中來。
2.建設結構合理的文化隊伍網絡
著力組建以專職群眾文化工作者為主體的基本文化隊伍、以專家型文化人才為主體的咨詢輔導隊伍、以文藝愛好者為主體的業余文藝團隊、以特長型文藝人士為主體的特色文藝隊伍、以高校學生為主體的文化志愿者隊伍,逐步形成門類齊全、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文化隊伍網絡。
參考文獻:
[1]陳婷 市場經濟下群眾文化工作的思考-大眾文藝 2010(19)
[2]江棋元 關于群眾文化的幾點思考-魅力中國 2009(10)
[3]吳松青 淺談如何進行群眾文化工作-大眾文藝 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