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鵬?張燕
摘 要: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方式從傳統手工業、半機械化的緩慢方式,迅速被西方大工業的高速生產方式所取代,社會經濟得以快速成長,在短短20多年內,已從經濟落后的國家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然而,隨之而來出現的工業發達地區的不宜人居的工業污染、環境危害、人們健康水平低下的弊端也比比皆是,對于不可再生資源的無序開發、石化能源大量排耗,已使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空氣、水、土地等生態資源造成不可逆的破壞,特別是近年出現的“霧霾”已經成為中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各省工業生產密集城市所經常發生的嚴重空氣污染現象,已危及到我們每一個人的正常生活,甚至危害到生命健康。這種以產能的高消耗、高排放產業形式,在短期內使生態失衡、環境污染為代價的產業現狀,這種業態已被國際上認為是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不可持續的破壞。這些嚴峻威脅到人們的生存和生活的污染問題,令我們反思過去幾十年我省經濟產業與民生發展的方向,如何找到適合河北省未來生產生活與生態平衡健康發展的方式方法,我們有責任采取更加綠色的本土產業發展方向,并做出正確的抉擇。
關鍵詞:傳統手工藝;設計產業;生態化;傳承
近幾年,國內產業生態研究的項目不少,尤其在對民間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研究中,國內的研究很多項目都急于進行傳統工藝的現代改造與產品開發,忽視對設計產業現狀資料的科學收集與細節分析。如《面向“生態文明”的中國傳統竹產品再設計研究》、《當代民間手工藝品的消費需求調查研究》、《生態文明視野下的設計價值體系研究》等項目,著眼點都是傳統工藝在創意產業背景下的創新與再設計。而《創意產業背景下工藝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研究》、《傳統手工藝家族產業制度研究--以近代著名手工藝家族為視點》等課題研究,無地域與年代限制,作為資料存留的證據細節不足。
一、研究對象
本土資源的生態型傳統手工產業,大部分傳統生態型手工業正面臨著從業人員減少,甚至無后繼者傳承,產業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在經營與生產上存在很多困難。因此,調研的對象正在逐漸消失,調研工作迫在眉睫。地方政府面對本土資源產業的調整出發點受到工業化產業政策的影響,部分地區對生態型手工產業的未來可持續發展意義認識不足,因此生態型綠色產業在政府政策調整時得不到支持,面臨生存危機。而部分地方政府意識到手工產業的重要性后,對此類產業的發展方向和支持政策也在探索性對策階段,急需專業人員在學術上給予建議。因此,本研究項目的迅速開展意義重大。
在我省本土已存活了上百年的傳統手工產業,并對其發展現狀和生態事實,利用影像技術對地方原有的產業現狀和文獻進行整理和資料收集,除此之外,重要的工作在于對地方生態型產業的良性發展提出政策性學術建議。對于保留較完整的生產加工、商業流通、大眾使用基礎的低碳、低技術產品,研究生態土壤與人文資源對于其在民間存活的合理性,以及如何保護和提升其設計價值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研究的重點是從專業的角度出發,對我省地方手工產業的影像文本進行細節收集,同時對本地文獻中與產業有關的文本進行有序收集與整理。此研究項目前期已經取得部分地區地方的支持,提供了部分地方手工產業的調研對象。收集對象處于偏僻和交通不便區域,尋找與發現完整的產業文本有一定難度;目前的調研對象部分手工業者面臨手藝傳承的危機,被調研者年齡都在60歲以上,給收集資料帶來一定困難。另外,部分地方產業的歷史文獻由于各種歷史原因,文本(地方志)存藏和整理都有缺失,給研究帶來一定困難。國際同類文獻的翻譯,因語言的差異和對譯問題,也給研究帶來一定的障礙。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階段:按照本省原生自然資源分布的條件,對不同地域的生活用品本土加工條件進行有序調研,選定如香河、邢臺等地域案例進行深度調查,通過攝影攝像、文本采集留證其生產加工資料,跟蹤部分工匠,進行個案樣本采集。重視對現有的商業生態的數據信息采集。研究過程中主要以調研法為主,同時進行個案研究。
第二階段:根據調研對象對地方文獻和行業文獻進行收集整理,比對不同區域調研行業的發展歷史與現狀,檢索亞洲國家和其他省內同類情況的文本,翻譯收集其中有價值的文獻資料。
第三階段:對采集的信息進行整合,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完成同題系列論文的有序資料及其他出版成果呈現,并組織交流展覽和學術研討會議,探討我省可持續的產業發展途徑,取得相關環保產業的學術和商業組織機構的認同和支持,逐步推廣環保產品設計及產業經濟模式
三、具體實施方法
按地區分類,走訪和采集5-10個生態型手工制造作坊和個體產業,對其現狀進行影像和文本資料采集,對其產業與商業生態環境進行數據采集,對其發展狀況做成功、有待推動和發展的個案做具體分層分析,參考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同類項目的案例進行橫向比較,適時將項目成果與北京、山東等省的同類研究機構和院校進行學術交流,一方面獲得各省先進經驗的借鑒,另一方面擴大河北省本土傳統生態型產業在全國的影響力,以此激活該產業的成長,提升河北省本土設計文化的價值。
同時,在學術領域針對中國近現代產品設計史論研究,一直未有適合我省本土國情發展脈絡為基礎的研究成果,考慮到我省地域性生活文化與產品設計自成體系,有著獨特的地域性地產、人文資源特點,有著與其他省份,特別是西方近現代設計發展不盡相同的發展基礎和文化傳承,本項目課題從河北省各地域田野調查入手,廣泛調查收集屬于本土化的生活用品的設計形態和低碳型傳統制造產業的狀況。一方面獲得國內先進經驗的借鑒,另一方面擴大河北省本土傳統生態型產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以此激活該產業的成長,提升我省本土設計文化的價值。
四、手工藝傳承的設計產業生態化
1.挖掘延續先祖傳承下來本土的造物方式的無公害生態型產品設計制造的方式與方法,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和人文基因;收集整理本土生態型手工制造產業資料,提升其恢復繁盛和擴大經濟發展的可能性,對未來可持續產業發展提供可參考實例。弘揚河北省本土設計文化的優秀傳統,對建立本土環保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和產業規劃的系統性發展策略提供基礎理論依據和可應用的實際案例。便于國內學術研討和交流,并力圖將本項目所產生的本土優秀的傳統設計文化對未來我省生態環境與產業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作出應有的貢獻,并造福于大眾。
2.對于當下大多數高能耗的地方工業化產品制造產業,轉型為低碳或無碳排放的清潔型產業發展的國策,提供實效性應用研究范例,尤其是對地域傳統手工產業的商業生態和就業方向分析,為地方政府在產業轉型規劃政策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同時在項目研究中整理翻譯亞洲國家和其它地區的成功范例做參考對比并推廣,使之能夠對我省環保產業發展趨勢與本土設計文化產生國際影響和學術研究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上唯一從未中斷的文化體系,經過五千年的發展和積淀,中國傳統文化已經發展成為體系完整、內容豐富的一種文化模式,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對中國影響巨大,而且在歷史上也影響了世界多個國家的發展,尤其是對亞洲臨近國家的發展更是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經過近10年的發展,創意產業為世界各國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且依然處于上升勢頭。中國是手工業大國,有著悠久的官民生產歷史。本課題立足我國本土已存活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歷史的傳統手工業生產方式、經濟生活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原則為根基,研究傳統手工業生產生活、人文環境、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有序回歸,提供可參考的實際事例,由此提升我省生態型產業發展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趙婭軍.論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產業中的傳播[D].山東大學,2006.
[2]房彬彬.基于傳統文化消費心理的手工藝設計策略研究[D].江南大學,2010.
[3]黎敏娜.傳統手工藝圖集[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10.
[4]王穎梅.淺談我國手工藝禮品消費現狀[J].知識經濟學報,2009.
[5]蕭莊.傳統文化設計與創意[J].科技智囊,2009.
作者簡介:姚鵬(1979.12- ),女,美術學碩士,石家莊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藝術設計專業;張燕(1973.06- ),女,文學學士,石家莊職工大學,講師,美術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