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生

摘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是我們踐行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通過四個實例詮釋這一理念,有力地證明了物理教學需要貼近日常生活、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地育人.
關鍵詞:教學;聯系;實際;實踐
1問題的緣由
不久前,新華網等各大媒體相繼做了類似題為“錯誤答案沿用5年無人察覺,9歲學生糾錯奧賽名題”的報道,引起不少社會轟動,轟動的焦點是一道奧賽試題的答案是錯誤的,且沿用了五年,竟然無人察覺.直到成都高新區西芯小學九歲的羅弋同學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才推翻了原有的參考答案.
且看原題:
150盞亮著的電燈,各有一個拉線開關控制,被順序編號為1,2,3,4,…,150.將編號為3的倍數的燈的拉線各拉一下,再將編號為5的倍數的拉線各拉一下,拉完后亮著的燈數為幾盞?
答案:從1到150,3的倍數有:150÷3=50(個)
5的倍數有:150÷5=30(個);
3×5=15,3和5的公倍數有:150÷15=10(個)
拉完后亮著的燈數為150-50-30+10=80(盞).
乍一看,是好像沒什么不對.但仔細分析可知,這里的80盞僅表示沒拉拉線的80盞燈,在沒有故障的情況下,這80盞燈當然亮著.而題目條件“(電燈)各有一個拉線開關控制”,暗示了每盞亮著的電燈會因拉線開關拉一下斷電而熄滅、再拉一下通電而發光(亮),所以3和5倍數重疊的10盞燈因為拉了兩下又亮起來,故最后亮著的燈應為80盞+10盞=90盞.
羅弋同學就是這樣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推翻了沿用了五年無人察覺的錯誤答案.
由此可見,通過聯系生活實際來分析問題是多么重要.
2“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語)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提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強調物理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聯系,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要從生活走進課堂,再從課堂走向生活.比如米分米厘米、年月日、時分秒、元角分等等是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單位,在物理課堂中就上升為一個“單位換算”的問題,如長度單位的換算1m=10dm=100cm、時間單位的換算1h=60min=3600s,更重要的是要將“單位換算”知識遷移到生活實際應用中去.
例1(2015年江西省修水縣中考物理模擬試題)有一則微信笑話.某人寫出如下式子:1元=100分=10分×10分=01元×01元=001元=1分.結論1元=1分.說“數學”老師看到后,沒撤了,因為一點破綻都沒有.難道真的沒有破綻?現請你用所學物理知識說說問題在哪?并作糾正.
該題涉及規范“單位換算”的問題,可以100分=10×10分,還是100分;但100分≠10分×10分,不然就有“100分=10分×10分=100平方分”的笑話.
3理論聯系實際
陶行知先生提出必須“教學做合一”,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學應該結合具體的物理情景來進行.物理情景是指物理問題經過理性思考后在人腦中形成的有關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等的反映,是實踐到認識的反映.物理情景教學既是學生學好物理的必要條件,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認識科學地應用到實踐、實際中去.
例2(2009年昆明市中考物理試題)為提高電網對極端氣候的抵御能力,國家電網公司2008年重點減災防災項目——直流熔冰裝置研制成功.該裝置最大融冰電流可達6000安,最長熔冰距離可達200公里,從而避免因線路結冰而倒桿斷線的情況.如圖A為相距幾十公里的甲、乙兩地之間輸電線路和處于乙地的直流熔冰電源示意圖, “+”、“-”是熔冰電源的兩極.(進行熔冰時交流電已切斷)
若要對甲、乙兩地之間的“2”和“3”兩根輸電線同時熔冰,請你在圖中以筆畫線代替導線,進行切實可行的連接,實現熔冰.
很多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很快就作出了解答,可以并聯連接如圖B、可以串聯連接如圖C.這些同學把物理情景抽象成物理模型,可是,沒有把它與實際情況聯系起來,沒有注意題目中的實際情景:“圖A為相距幾十公里的甲、乙兩地之間輸電線路和處于乙地的直流熔冰電源示意圖”,顯然,在“相距幾十公里的甲、乙兩地之間”重新架線是不現實的,何況是“線路結冰”的惡劣天氣.所以根據實際情況,只能串聯連接如圖D.可見,脫離具體情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猶如“紙上談兵”,具體問題必須具體分析,理論聯系實際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4加強實踐體驗
在實際教學中,不難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對具體的實踐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物理教學中有效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對于保持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加深學生對真實過程的認識,發展學生科學的世界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例3(2016年黃恕伯老師的“優化高中物理教學的思考”講座)兩本硬皮練習本,薄的那本只有15頁,把它的每頁都交叉插在另一本中,用兩個不銹鋼小夾子夾著.夾子對練習本的壓力(經測量)約為20N,所有動摩擦因數均取03,且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
班上兩名力氣最大的同學每人用手捏緊其中一本練習本跟拔河一樣進行對拉,有可能把它們拉開嗎?請說出你的估算過程.
許多學生根據計算:每兩頁間的最大摩擦力為f0=μN0=03×20N=6N ,兩練習本間的最大摩擦力為f=2×15f0=180N ,而且班上兩名力氣最大的同學拉力肯定大于180N,于是得出結論,能把兩本練習本拉開.
那么問題來了,真的可以拉開嗎?由于缺乏實踐體驗,沒有注意“用手捏緊”“對拉”.“用手捏緊”使壓力大大增加了,導致最大靜摩擦力,遠不止180N .因此,“用手捏緊”“對拉”很難拉開.
知識來源于實踐,應用于實踐,教學更離不開實踐,我們所培養的人才是實踐性人才,不是紙上談兵的空談家.只有注重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學以致用的教學,才能真正的育人,才能避免或減少“錯誤答案沿用五年無人察覺”的現象發生.
參考文獻:
[1] 楊曉蓓,朝力格錯誤答案沿用5年無人察覺 9歲學生糾錯奧賽名題[Z].新華網,2016(1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