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林
摘 要 引導學生在“需要”環境中課外閱讀,學生并不感到是一種負擔,相反,會變成一種自覺行動。他們在樂中讀、讀中樂,讀中學、讀中用、讀中練,不知不覺閱讀速度快了,閱讀面廣了,知識豐富了,智力得到了開發,語文能力就自然而然提高,可謂一舉多得
關鍵詞 小學生 引導 閱讀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1在學生聽故事“需要”中引導課外閱讀
故事人人愛聽,尤其是小學生,一聽老師說要講一個故事,個個都會挺直身子、豎起耳朵、閃爍欣喜的目光、露出甜密的微笑愛聽的故事不要說聽一遍,哪怕聽上十遍,孩子們也會聽得津津有味。當老師講完故事或講到精彩處賣賣“關子”:“欲知后事如何,請看€讇資欏保聳毖灰⑵鷦畝劣僑魏嗡到潭急炔簧系摹?
講故事又是誘導低年級學生讀書的有效方式。如每周設立一節“故事會”,每個學期舉行1~2次講故事比賽。要求每個學生每周必須準備1~2個故事。故事會上,學生按抽簽的順序上臺講,其他同學當評委對講故事人的表情、動作、語音、語調、故事的內容等進行量化評分。講者全神貫注,聽者也絲毫不敢馬虎。為了講故事的需要,必須搜集素材,有的從大人那里“取材”,但大多數學生
是看一些童話、寓言方面的書,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讀書積極性,讀故事書成為每個學生每天生活的必需。學生的書包中,以上、班級圖書角里可隨時看到《格林童話》《安徒生童》《科幻故《一干零一夜》等書籍。提起“白雪公主”“丑小碼“七個小領人故事,學生都能講上幾段。有關研究表明,漢語的識字2000作為基本條件,按“新大綱”要求,小學低年級就過識子關了,起步最佳期是二年級下學期或三年級上學期。對于一個當年級學生,每學期能講上二三十個故事,相當于讀二、三十篇文章,應該說這是個不小的數字。
2在學生課文學習“需要”中引導課外閱讀
有機擴大課外閱讀是指在教師指導下,由課內向課外擴展延伸,根據課文內容的需要或課前或課后布置學生閱讀與課文學習內容有密切相關的課外讀物,旨在加深對課內知識的理解,提尚閱讀興趣,擴大知識面,這是連接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紐帶和橋梁,不失為一項切實可行的策略。具體做法為:
(1)根據課文內容所涉及到的時代背景、人物故事,查閱相關的課外書籍。如學習《赤壁之戰》《草船借箭》后,就向學生推薦閱讀《三國演義》(小學生讀本);學習《晏子使楚》后,就向學生推薦閱讀《中華上下五千年》;學習了《一個降落傘包》后,就向學生推薦《周恩來的故事》,如學習《獄中聯歡》時,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感到困難,更無法體會感情。如果在課前向學生推薦閱讀渣淬澗
幸存者羅廣斌、楊益言所著的小說《紅巖》,再重點讀第16章,那么學生對當時(1949年)國民黨反動派玩弄“停戰”把戲,洞中革命前輩利用這一機會舉行別開生面新年聯歡這個時代背景有所了解,這樣就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同時還引起學生對文章中出現的“監獄之花”“江姐”等人物命運的關注,激起閱讀下半部小說的興趣,觸動學生的情感,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2)根據課文作者,了解作者生平,查閱其系列作品。如學習冰心《再寄小記者》,讓學生了解到冰心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是中國現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讀者》。再引導學生查閱她的《櫻花贊》《小桔燈》等兒童文學作品。學習白居易《暮江吟》,讓學生知道白居易字樂天,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介紹學生背誦《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潮春行》等美妙小詩。如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讓學生了解安徒生是丹麥著名童話家,是世界文學童話的創始人,他才華橫溢卻終身貧困。一生中共寫了168篇童話。大多數童話表達他熱愛生活,追求光明的理想。同時介紹他的《海的女兒》《拇指姑娘》《野天鵝》《園丁和主人》等童話故事等等,這樣既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又可加深學生對這些古今中外作家的了解和作品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把握了作者寫作的風格。
(3)根據文體,推薦閱讀同類型文章。據學生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同時注意趣味性和廣泛性。如學習《小壁虎借尾巴》《落葉》《動物過冬》《太陽》等,就向學生推薦閱讀《新編小學生十萬個為什么》《小學生百科全書》等,如學習《驚弓之鳥》《刻舟求劍》,就向學生推薦《小學生多用成語故事》;如學習了《海底世界》,就向學生推薦《海底歷險30天》;如學習了《桂林山水》《長城》《頤和園》,推薦閱讀《小學生漫游祖國》等反映中國河山壯美的資料;學習古詩后,可參考課標中“小學生古詩背誦然篇目”適時指導學生閱讀,背誦古詩詞。這樣以課內帶課外,以課外促課內,課內外并舉,有力地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這些擴展閱讀不一定要局限于語文科,數學、自然、社會、思品等學科要結合各自學料的特點效仿,則會大大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3在學生實踐活動“需要”中引導課外閱讀
讓學生編制小報是一項極有意義的活動,可激發學生的“內需”,有效地促進學生課外閱讀,提高課外閱讀質量。
3.1確定專題,廣泛閱讀
編制小報是許多學校傳統課外興趣活動。利用重大節日(如 “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教師節、國慶節、元旦)或確定主題(如:“漫游祖國”“拒絕邪教,走近科學”“寓言故事”等)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專題的需要,制作小報。要編制小報,學生可做的事就很多,首先必須根據專題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課外讀物,他們大量翻閱書籍,上圖書館,甚至上網下載,總希望獲得耳目一新的材料,總希望自己的小報能貼在“你看,我多棒”學習園地上。學生院閱讀興趣在不知不覺中油然而生,讀書的欲望在熊熊燃燒。他們從閱讀中獲得了課堂內學不到的知識,對讀物的要求越來越廣泛、對知識的渴望越來越強烈。
3.2鼓勵交流,推動閱讀
通過編制小報,學生知識面廣了,只要學生獲得了與內容是關的知識,就盡量讓學生萊介紹。同時還充分利用晨會和隊會內開展“比一比,誰講得最精彩”活動,鼓勵學生大膽交流所了解的信息、知識。這樣即時、即地交流,便捷地、充分地利用了文化資源,使語文學科更加貼近生活。在交流中又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大量閱讀中又豐富了課外知識,在“比一比”中推動了閱讀熱情的高漲。這樣在語言積累、語言表達和語言應用中形成了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程永江.小學閱讀教學初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