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龔鑫
戰爭電影中經常將男性形象作為塑造的主體,歌頌軍人的驍勇善戰、英雄舍己為人的光輝形象。而對于戰爭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大多圍繞在軍人的愛人、軍人的女兒、軍人的愛慕者等角色中,烘托戰爭時期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本文將以《金陵十三釵》為例,研究被戰火所傷害到的與軍人無關的一些普通女性形象的塑造,將對電影中出現的兩類女性形象進行對比分析,闡述戰爭電影中女性光輝形象的塑造。
一、背景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女性在各個領域中的地位得到了明顯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女性形象開始活躍在了熒屏之上,也成為觀眾的關注點和議論熱點。在當前的影視環境中,以女性的視角來敘事的作品越來越多,不僅僅是在倫理劇的題材中,在戰爭片的題材中也日漸顯現出來。
戰爭片又被稱為軍事片,一般是以戰爭史上大型的軍事活動為題材的影片,為了讓人們能夠尊重歷史、銘記歷史,同時還通過對于戰役和戰爭場面的描寫來塑造英雄、偉人的形象。拋開前期戰爭片直接赤裸裸地揭示戰爭中的浴血廝殺之外,現在的戰爭片開始著重闡述人與戰爭的關系,在血色陰影下戰爭對于普羅大眾所帶來的身體上的傷害、生活中的改變和心理的改變,情感基調更為細膩柔和。
對于人物的塑造,戰爭電影更加傾向于塑造英雄人物、偉人、元帥等機智勇猛的男性形象。戰爭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大多是圍繞在影片中男性角色身邊,而對于女性人物的塑造往往是為了在側面對男性形象進行烘托和陪襯,是一直隱藏在男性形象之后的。戰爭電影是當今電影的主流類型之一,在戰爭電影中塑造出合適且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展現出戰爭中女性的光輝形象,彰顯出不同的女性意識,對于當今電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女性的角色在戰爭電影中處于弱勢的地位,代表了一大部分因為戰火而飽受摧殘的普通民眾,甚至女性角色的命運要比普通民眾更為悲慘。
本文將以《金陵十三釵》為例,淺析影片中對于女性形象的塑造。《金陵十三釵》是張藝謀導演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進行改編的,故事中的主體是在戰爭的炮火下完全處于劣勢的女性。電影中主要描寫了兩種身份的女性形象:一種是教堂中不諳世事的女學生,另一種是秦淮河畔風情萬種的風塵女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從電影的開篇就出現了明顯的分歧,到電影的高潮,開始從沖擊和碰撞到關系逐漸緩和,直到電影的結尾兩者之間產生了相互的交融。這種意識的改變,通過電影中不同的女性形象被一一塑造出來。
二、影片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1.言談舉止
(1)開端。兩者之間的分歧,在一群風塵女子拎著箱子、懷抱琵琶、翻進教堂中避難開始。女學生因為掉隊只能躲進教堂中避難,鏡頭中的女學生面色灰暗、衣著陳舊、見到洋人的膽戰心驚、眼神中流露出對于戰火的恐懼與無措;而在風塵女子出場的鏡頭中,分別用精致的妝容、絢爛的旗袍、叫喊著的南京話、翻墻而入的粗魯行徑、見到洋人拋出的飛吻等一系列的鏡頭將兩者之間的區別鮮明地展現出來。
從最開始與約翰調情談錢“The kingdergarten fee is enough? ”(錢夠嗎),“You coming”(來吧)。玉墨談條件,“I want you to take us out of naking”(我要你幫我們離開南京),“Think about it.If you well help us, I well think you in ways, you can never imagine. ”(你可想明白了,如果你幫了我們,我報答你的方式是無與倫比的)。通過對話,人們可以看出約翰想要將他們的關系放到“交易”的層面,但是對于玉墨來說,生存下去是最基本的本能,如果生存都難以保證,其他事情都沒有意義。
(2)發展。隨著劇情的深入,女學生和風塵女子之間的矛盾也漸漸積壓起來。在風塵女子稱自己是幼兒園老師的時候,女學生就直接回了一句“不要臉”。這表現出女學生對于風塵女子厭惡的心理,同時也塑造出女學生涉世未深、不懂得隱藏自己的情緒、純潔天真的形象。而當幸存的士兵將受了重傷的小士兵送到地窖時,地窖里的風塵女子輪番對幸存的士兵冷嘲熱諷,譏諷他們保護不了老百姓。此時的風塵女子宛如戰爭中普通百姓,她們對戰爭有著憤恨,對于士兵又充滿了誤解,她們表面上看起來仿佛牙尖嘴利、嘴不饒人,實則是色厲內荏、是對于自己的未來感到不安。她們嫌棄小士兵弄臟了自己的衣服,其實是在揭示社會底層人身上所掩藏的劣根性,自私是誰也避免不了的心態。
(3)高潮。女學生和風塵女子之間的最大沖突是因為女學生不讓她們用廁所而激化。“不讓用,就是不讓用!”“習慣了,晚上不洗睡不著覺。”“你們是早上,在我們那里就是晚上。”“哪個是你妹妹啊?”“你們是什么你們自己曉得,我不想與你們共用這個地方。”“今天我非得扒了你的褲子,看你底下長的什么東西!”“我不用揍你,一屁股就能把你作死。”女學生在骨子里對這些風塵女子是鄙夷的,她們認為風塵女子是粗鄙不堪的,甚至是下賤的。
(4)結尾。就這樣一群被人認為粗魯低俗、放蕩淫穢的風塵女子,卻在緊要關頭做了一次重要的決定。“小妹妹記得要還給我,姐姐還要拿著這錢贖身呢。”“我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就喜歡那只貓,那天還跑不見了,小妹妹,你答應我,替我好好找找。”“替姐姐好好活。”這一段對話述說了風塵女子對生的渴望,對生的留戀和最終的無望。
2.情感態度
(1)開端。女學生透過五彩斑斕的玻璃看著這些風塵女子,接觸到一個她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世界。女學生在教堂里謹慎小心地生活,而地窖里的風塵女子依舊歌舞升平、嬉笑享樂,與之前在秦淮河畔的生活一般無二,正應了人們所說的那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2)發展。女學生打心底里對于風塵女子這種紙醉金迷的生活所不恥并且非常排斥。正是因為這種生活環境、思想觀念上的不同,兩者之間的矛盾逐漸顯現出來。電影中的鏡頭畫面看似把這些風塵女子塑造成了“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只顧眼前、只圖享樂、得過且過的形象,想必這和她們之前的遭遇有著直接的關系。風塵女子在淪落風塵之前必然遭遇過人生中的大起大落,這種心態又何嘗不是一種灑脫。其實在她們出場的鏡頭里:因為被喬治拒之門外,她們斷然決定翻墻而入,絲毫不顧及自己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她們也只是在卑微地乞求著生存,或許是因為平常嬉笑怒罵慣了所以說不出來軟話,給偷看的女學生造成了飛揚跋扈的第一印象,為之后的矛盾爆發埋下了種子。
(3)高潮。女學生和風塵女子之間的最大沖突是因為女學生不讓她們用廁所而激化,最后日本人的介入導致其中一個女學生死在了大家的面前。為了躲避日軍,逃到地窖的風塵女子想讓女學生也進到地窖里,然而害怕曝光的女學生選擇離開地窖,引走了日軍,間接地救了地窖里面的風塵女子,聽著外面女學生的尖叫聲,地窖里的她們忐忑、沉默。在日軍走后,她們向女學生道歉,女學生當時并未完全接受,但是為她們之間關系的緩和打下了基礎。
(4)結局。隨著風塵女子找貓的情節,電影悲慘的結局也漸漸顯現出來,為了救找貓的女子,女學生將她拉進了唱詩班的隊伍,卻被日軍記住了人數,導致最后喬治不得不男扮女裝去湊數,之后命運如何可想而知。找貓的風塵女子在最后哭喊著“我不是女學生”的時候,其實也代表了這一群風塵女子心中的恐懼和害怕,她們并不是不害怕日軍,并不是對接下來有可能發生的事情無所畏懼,她們決定挺身而出只是為了保護那一群純潔天真、更不諳世事、更加恐懼害怕的女學生而已。
三、影片總結
在電影的高潮中,對于女學生和風塵女子的塑造有著明顯的變化:對于風塵女子的塑造是在一個正面、一個反面中來回切換的,在開始的時候將她們表現得非常市儈、自私,甚至粗俗;在電影的進程中,觀者發現,她們并不是那么的刻薄,還是會為了自己的嘴巴不饒人而道歉,會感謝女學生對她們的幫助。而在“為了讓小士兵聽到最好聽的曲子冒著危險也要執意回去取琵琶弦,結果自己慘死在了日軍的手里”這個劇情發生時,還發生了一個“風塵女子回妓院找耳環,結果慘死”的情節。在那個人們一心只想生存的時期,所有的女性出門,為了躲避日軍都會在自己臉上抹上兩把灰,而那個風塵女子卻還在惦記著自己的耳環,還在注重著自己的漂亮形象,說她膚淺也好、虛榮也罷,她的的確確向觀眾展現出那個環境下一類人的心理特點,這與劇中戰火紛飛的大環境和取琵琶弦的女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鮮血浸染的琵琶弦和濺上鮮血的耳環彰顯了同一個身份下不同性格人的執念。
兩種身份截然不同的女人,開始產生相互交融。當風塵女子穿著女生的女服,剪著學生的發型出現在鏡頭中的時候,仿佛是找到了當初那個純潔天真的自己。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融合在她們再次唱起《秦淮景》的時候,通過身上樸素的衣服、妝容與她們妖嬈嫵媚的動作對比,強烈地彰顯出來。
到這里,風塵女子的形象已經足夠豐滿,她們風華絕代、明艷照人,同時也有著單純、質樸的一面,她們是無論在何種環境下都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她們卑微地乞求生存下去的可能,卻可以為了保護別人犧牲自己。戰爭是殘酷的、悲慘的,戰爭中的女性形象大多充滿了犧牲,她們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選擇,用自己的方式為后人保存了生的希望。
四、結語
戰火紛飛的年代,要求女性能夠在保護家庭的同時承擔起社會的生產力;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下,能夠承受住精神和身體的雙重負荷。時代的變化對于女性形象的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影片中所展現出來的對女性形象的訴求是不一樣的。每一個時代的女性都富有獨特的、典型的時代印記,影片中對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正是還原了時代留給女性的時代印記。
(西安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