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
摘要: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演藝產業的繁榮和發展不僅將對城市經濟有重要貢獻,更反映了城市品位和文化活力,體現了城市形象和城市地位。國際大城市均高度重視演藝產業發展,國內北京、上海等城市紛紛制定規劃,提升演藝產業的活力和能級。韓國首爾大學路演藝集聚區是亞洲知名的演藝集聚區,其發展模式和經驗對我國大城市有顯著借鑒意義,本文將對首爾大學路演藝集聚區發展模式進行淺析。
關鍵詞:首爾大學路;演藝;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J17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2
在新的全球戰略格局重組中,文化的力量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日益凸顯,對文化資源和話語權的爭奪也成為全球性資源配置的重要內容。當前,許多國家視文化產業為核心產業,以演藝為主導形態的文化產業因此得到快速發展。其中,韓國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十分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以音樂劇為代表的演藝產業也由此輻射亞洲乃至滲入全球,看戲看演出成為韓國的普眾藝術,市場漸趨成熟。當下,在劇場觀賞音樂劇、話劇和舞臺劇已成為韓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生活時尚和夜生活安排的重中之重。據初步統計,首爾25-35歲的年輕人群體每周都會看3場左右的演出,而該群體的夜生活消費一般占其個人收入的35%以上。目前韓國擁有演藝和樂器、舞蹈專業的大學超400所,其中首爾占比居高,已擁有明洞藝術劇場、貞洞劇場、國立劇場等,并形成大學路演出集聚區。該區域以原首爾大學文理大學院舊址為中心,長約1.55公里、寬25-40米,沿線集聚了韓國演出藝術中心、首爾話劇藝術中心、文藝會館、東崇藝術中心、Batangol藝術館等各類知名文化場所和藝術機構以及164個常年上演各種演出的中小型劇場。這些劇場每天都是滿載運營,音樂劇周末演兩場,除了每年一至兩周的維修停演外,每晚都有上百個劇目在這個區域上演。目前,大學路已成為首爾演藝的平臺孵化器,被冠以“東方小百老匯”的稱號,在韓國演藝產業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縱觀首爾大學路演藝集聚區的發展之路,有序、健康的產業大環境離不開韓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保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演藝產業的融合發展、內外聯動。
一、文化強國戰略,營造產業發展氛圍
樸正熙軍政府時期,韓國文化管制嚴格,金泳三政府時期,國家對文化的管制有所松動。1997年金大中當選總統,接手在亞洲金融危機重創的韓國后,隨即在1998年2月宣布,將文化產業定位為21世紀重要的根基產業,并試圖以文化立國。金大中政府推動了很多文化產業的相關計劃,如1998年的《國民政府新文化政策》,1999年的《文化產業振興5年計劃》,2000年的《文化產業展望21》與《電影產業振興綜合計劃》,以及2001年的《文化韓國展望21世紀》,其中《文化韓國展望21世紀》計劃更是直接促成了韓國文化創意產業振興院的成立。2005年盧武鉉政府擬定了“文化強國C-Korea2010”計劃,2009年整合“放送影像產業振興院”、“韓國游戲產業開發院”、“文化產業中心”、“韓國軟體振興院”、“數位內容事業團”等機構成立了“韓國內容產業振興院”,以統籌國內一切文創事業的發展。在經費投入方面,自2000年以來文化觀光部便將部門預算維持在政府總預算的1%以上,并逐年增加文創業預算的比重,2010年文化觀光局的部門預算已經達到了1兆167億韓園。此外,韓國也在各專業領域頻頻出手,如斥資167億韓園支持數字文創制作與產業化,3年內將另外投資5千億韓元培育文化創意產業的中小企業,籌措2000億韓元于2013年建立全球文創業投資基金。
韓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的大力支持及在法律政策、組織機構、經費投入等方面的強力支持,培育和孵化了具有世界競爭力的文化生態環境,給企業成長,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等方面帶來了大量利好。
二、多元業態融合,推動區域功能再造
大學路得名于原首爾大學遺址,當年首爾大學遷址后,沿街餐飲店面都隨學校遷走,騰挪出大量閑置空間,供大于求租金銳減,由此吸引熱愛藝術的人自發集聚于此,涌現了眾多100-300座的小劇場,上演話劇、音樂劇、古典音樂、舞蹈、韓國傳統曲藝等。目前,大學路在韓國已被認為是一條“年輕”的馬路。一方面,馬羅尼矣公園是大學路的中心,年輕人可以在這里觀看各種公演,進行各種體育運動;區域內各類有駐場表演的特色餐廳、咖啡館、快餐店、搖滾酒吧等也深受年輕人喜歡。由于中小型劇場的大量集聚及原創劇目的不斷上演,年輕人喜歡的咖啡館、酒吧、餐廳等也陸續聚集于此,逐步改變了整個區域的商業業態,形成了氣氛獨特的文化聚集區。大學路逐漸成為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商業休閑空間,也成為首爾夜生活的熱點區域。另一方面,大學路每年5月都會舉辦以大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路文化節”。文化節的活動主要在大學路和成均館大學一帶舉行,可觀看大學生創作的各種公演和展示;大學路每年秋天舉辦的首爾國際表演藝術節(Seoul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初夏時節的首爾戲劇節(Seoul Theatre Festival)也是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活動。這些節慶活動的開展對于大學路進一步凝聚人氣,強化區域文化特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學路演藝產業與區域商業、休閑娛樂業態的有機融合,不僅成功實現區域功能再造,也推動演藝產業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鞏固了大學路的文化地標地位。
三、區域內外聯動,實現長期持續發展
大學路演藝集聚區發展在人才流動、劇目流動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區域內外聯動機制,大大拓展了演藝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
在人才流動方面,大多數文藝類專業學生的成長道路都會經歷公園露天或餐廳酒吧演出、藝術節表演、后進入地下小劇場,獲得贊助進入中劇場等幾個階段,而在成熟后便走向更廣闊的舞臺。而專業經紀公司和劇場經紀部則在每個階段都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觀察、遴選、培育和交易優秀的演藝人才,以使每個階段環環相扣。優秀演員走出大學路后,不僅可以通過經紀公司在大中型劇場找到更大的舞臺,還可以選擇成為電視劇或電影明星。很多明星演員在成名后依然會將部分的演出安排在大學路劇場,以不斷提升自己的表演技巧。如,安在旭、申成祿均參與演出了音樂劇《太陽王》。
在劇目流動方面,小劇場一般從專職創作人員和社會投稿中獲得新劇本,并在編排后搬上舞臺,但一個作品不可能在誕生時便完美無缺,小劇場在演出中便十分注重與觀眾的互動,收集觀眾的反饋,并隨演隨改,推動作品在市場的幫助下不斷完善,整個劇目創作的過程充滿了活力。專業版權公司和中型劇場會長期跟蹤小劇場的各類表演,遴選有潛力的劇目,購買版權并進行再加工,以在中型劇場演出,優質的劇目便由此實現了向上的流動。
四、完善保障體系,政策全面而有重點
通常國家對一個產業的支持模式有三種,一種是全部由國家主導支持的“國家主導模式”;還有一種是交付給民間團體負責,而政府給予間接支持的“市場主義模式”;最后一種是“混和型模式”,即政府充分參與產業支持,并采用補助金或減稅等政策來獎勵民間團體的產業行為。韓國采用了政府偏強勢的“混和型模式”,對大學路演藝產業發展形成了全面而有重點的政策支持體系。
在扶持內容方面,政府的支持幾乎涵蓋全部流程。在準入階段,政府禁止其他諸如KTV等娛樂場所的入駐,以專心打造大學路演藝集聚區。在建設階段,建設劇場(或者在建設的樓宇中包含劇場)的開發商不僅能獲得簡化繁瑣的建設程序的便利,還能夠在區域外的開發項目的招標中獲得加分。在運營階段,中小劇場運營過程中的增值稅,營業稅和各項附加稅收都能夠得到相應比例的減免。而對于入駐的文化機構,政府則給予動態的租金價格補貼,以維持區域較低的租金價格,確保大學路區域的文化活力。針對劇目制作,制作人可以根據劇種的不同從差別化的渠道申請啟動資金支持,而通過審查的原創性和實驗性作品,能夠獲得其制作成本50%左右的資金補貼,遠高于其他藝術門類。針對演出團體,政府則往往給予所得稅方面的稅收減免。
在扶持機制方面,韓國的中央政府和文化部以及首爾地方政府是主要的三方支持主力,但具體服務則來自于其下設的韓國演出藝術中心、藝術經營支援中心、韓國文化藝術委員會和首爾文化財團四個具體機構,即,政府通過建立相關的社會藝術扶植機構來實現對藝術團體有針對性的支持。韓國演出藝術中心主要運營ARKO劇場、大學路藝術劇場兩個規模稍大的劇場,并舉辦大學路上的戲劇藝術界、即興舞蹈藝術節,大學路街頭藝術節等項目;藝術經營支援中心開辦了韓國首爾藝術市場(PAMS),主要負責扶持藝術團體進軍海外市場,提供藝術經營咨詢、扶持培養專業企劃人力、運營藝術經營學院、扶持培育社會企業以及進行與演出藝術相關調研的工作;韓國文化藝術管理委員會負責運營“扶持演出創作基金”,扶持對象以藝術實驗性作品居多,也參與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扶持邀請海外藝術家項目,并主持本土藝術人才參加海外實習項目;首爾文化財團主要針對藝術創作本身進行扶持,培育具有潛力的藝術項目、培養劇場常駐團體、扶持市民藝術活動,并主辦首爾藝術節。
參考文獻:
[1]陳健瑩.管窺韓國音樂劇產業化之路——首爾、大邱音樂劇節調研之行[J].歌劇,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