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
摘 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可以通過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等多種方式形成混合所有制經濟,要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促進國有企業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當前國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還存在非公有制經濟成分進入困難、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只有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優化經濟組成成分、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激勵機制建設,才能真正實現國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國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7-0034-03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財產所有制結構中的一種,是相對于單一的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而言的一種所有制經濟形式,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通過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等多種方式實現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有效發展,這為國企改革指明了總體方向。由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特殊性,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管理企業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等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據支配地位、起著關鍵作用,國企改革的成敗關系我國社會穩定和經濟長遠發展。因此,按照中央部署深入推進國企改革、在國企改革中大力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事關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國民經濟穩步增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前必須抓好國企改革這一戰略任務。按照科學發展、持續發展的總體原則和基本要求,搞好國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必須首先弄清楚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內涵和在國企改革中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并深入分析當前國企改革中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才能切實保障國企中混合所有制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內涵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概念。十五大報告指出,“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盵1]這里的“混合”即是指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等公有資本與其他非公有資本的混合。1999年,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國有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優勢企業,宜于實行股份制的,要通過規范上市、中外合資和企業相互參股等形式,改為股份制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盵2]這是在中央發布的改革文獻中第一次就國有企業改革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決策。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對混合所有制經濟做出了明確界定,即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經濟形式[3]。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盵4]這是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內涵最完善、最科學的界定,指出了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可以通過“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實現更加廣泛的混合,并指出了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盵5]由此看來,混合所有制既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實現形式,也是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實現形式,基本經濟制度與混合所有制經濟之間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這就要求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任何措施都必須有利于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對混合所有制經濟從性質和作用方面的準確界定,這為國企改革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定了總基調和總方向。
二、國企改革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重要意義
(一)優化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實現政企分開大目標
在國企改革目標下,實現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消除原有國企體制存在的諸多問題,尤其是企業治理結構上的不合理問題。當前國企在公司治理結構上,多以政企之間的關聯性問題而造成管理效率和質量上的問題[6]。在多數國有企業中,企業的執行權和決策權受到政府的巨大影響,在政府的作用下國企很難基于市場規律和自身發展需求進行相應的經營管理,在企業的規劃設計和執行上面臨的程序和困難較多,不僅效率低下,還很容易出現最終決策的失效,很多發展規劃得不到最后落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于實現公司治理結構的真正改變,政企分開的目標能夠在改革當中一步步實現。
(二)改善國有企業發展效率,推動經濟良性互動
國有企業現有的經濟布局情況為政企合一下的管理層決定,而當前國有企業普遍存在著欠賬現象,企業規模雖大,但由于其在發展規劃方面的不足,未能就企業的發展提出并執行前瞻性的產業發展規劃,導致企業的盈利模式存在缺陷,企業的流動資金不足,大而全的問題普遍存在。通過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就能有效改善這一現狀,使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發展方向更加合理,在產業發展規劃上更具前瞻性,且能實現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之間的有益聯動,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在互補之下實現企業發展效率的有效提高。企業現有的發展瓶頸得以突破,對于國有企業自身而言是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的。
三、國企改革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出現的問題
(一)非公有制經濟成分進入門檻較高
國企改革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引入民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實現股權多元化,通過多種經濟成分相互融合、優勢互補激發國有企業的活力。由于我國經濟制度的路徑依賴和國有企業發展中存在的體制機制等問題,很多領域還難以接受民營、外資等經濟成分的進入。比如電信、高鐵、銀行等領域,盡管我國已經制定了放寬準入的政策,但由于這些領域已有主體的壟斷經營帶來的絕對優勢,其他經濟主體進入的門檻實際上還很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經濟成分的進入。加之國有企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不到位,國企運營機制與創新活力與民營、外資企業還存在很大差距,也致使民營、外資等經濟主體與國企之間“聯姻”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困難加大,國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困難重重。
(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仍不完善
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在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通過大的資源集合來辦大事,而在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面對市場規律的作用,國企的法人治理結構很難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國企改革當中雖然進行了公司制和股份制的大力探索,但原有機制的影響和制約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根除,相應的改革措施還是停留在淺層和表面,股份制經營沒有真正得到落實。同時,由于改革的不徹底,表面上完成改革的管理結構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大股東對小股東的信息不透明現象屢見不鮮,且對小股東的權益侵犯也很難得到管控和約束。
(三)缺乏激勵機制以及企業活力
國企改革不徹底的另一大后果就是企業在管理機制上的不科學和不健全。國企普遍的經營目標是維持企業的正常運營,并不會花大力氣進行長遠發展的規劃,加之管理體制過于龐雜,對于具體的發展規劃設計需要首先報送政府相關部門,再進行層層的審核,最后的執行與原有的設計相去甚遠,花費的時間成本也很大[7]。在企業負責人的選拔上,多采用行政命令和行政考核的方式,對于負責人的約束沒有真正有效的辦法,在官本位思想的作用下企業的經營多以追求好政績而不是好業績。對于員工而言,由于企業自身發展目標的短淺,員工的工作和收入并不會成正比,逆淘汰問題嚴重。
(四)多個領域改革仍然未能有效展開
國企改革受到路徑依賴的影響較大,即便在政府大力推行國企改革的過程中,受到歷史遺留問題的影響,企業很難輕松而順利地走向市場化。由于國有企業較許多私有企業有著更為巨大的優勢,其往往在市場某一行業中處于壟斷地位。壟斷情況下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就會出現,這對國有企業的惰性發展更是起到了推潑助瀾的作用。在此情況下,國有企業往往消極應對改革問題,改革多停留在表面,以至仍有多個領域的改革未能有效開展,比如公司領導任用制度改革、員工的期權激勵制度等均為得到實質性的推進。由于改革不到位,企業的發展經營受到嚴重的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持續低下。
四、國企改革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策略
(一)降低進入門檻,推進多種經濟成分合作
針對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中出現的非公有制經濟成分進入門檻較高的問題,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應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在電信、銀行、高鐵等競爭性較強的領域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允許民營、外資等經濟主體以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等多種方式參與這些領域的經營,這不僅可以增加這些領域的資本投入,做大做強這些行業,為我國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同時還能通過多種經濟成分的參與進入,形成互相監督、互相約束的股本結構,提高公司的運行效率。民營經濟、外資經濟等經濟形式具有靈活、高效、銳意進取等公司治理特點,推進這些經濟成分與國企合作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還可以發揮這些經濟成分的優勢,促進國有企業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資產監管機制
完善國企的法人治理結構,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通過政企分開的辦法來實現企業股權結構的變化,將市場機制真正引入國企的管理和發展當中。政企分開才能最大程度保證公司經營管理的自主權,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同時,還應當改革企業的選人和用人機制,改變以前一直使用的行政選人用人方式,通過市場化機制來擴大人才使用范圍,使國企員工素質得到有效提升。此外,還應當建立起科學的現代管理制度,在決策上由高效的決策機制完成,避免出現內部人的主觀控制。健全資產監管機制,大大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避免出現資金的濫用和損失。
(三)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全面激發公司活力
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改變當前的經營管理機制,將效益和員工的收入相掛鉤。從高層管理人員開始,將其個人的薪酬獎勵和公司的長期利益關聯起來,其個人在工作崗位上貢獻越多,獲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對于公司核心人才同樣采取相同的薪酬機制,將其收益與公司長期收益關聯,以激勵人才的創新創造能力[8]。對于企業中的大多數基層員工,應當通過健全的市場化用人機制和激勵機制來進行員工收入的管理,結合員工等級和崗位貢獻度來進行收入決定,貢獻越多收獲的個人利益也越多,從而激發員工個人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提升積極性,使其在工作崗位上的表現更為突出,為企業的長足發展提供動力。
(四)拓寬融資渠道,解決體制歷史頑疾
為增強國企的綜合實力,使得企業的流動資金和運營資金更為充足,以便在今后的公司發展規劃運營中擁有充足的資金保障。為此,應當不斷拓寬國企的融資渠道,加強非公有制經濟和公有制經濟之間的互動,使非公有制經濟的大量資本進入,增強國企的資金實力。同時,還應關注國企現有體制的歷史頑疾,改變過去在控股當中的一家獨大,將股份進行相應分散,讓社會資金能夠以購買股份的方式參與到國企的經營體系當中。充分聽取多個股東的意見,開闊發展眼界,實現企業在運營和發展上的不斷革新。
結語
國企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國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策略問題是國企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前,國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還存在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難、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激勵機制缺失等問題,以市場為指導,合理引導更多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參與到國有企業的發展當中,通過降低準入門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改革公司選人用人機制、拓展資金融資渠道、加強激勵機制建設等措施促進國有企業中混合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是國企改革順利推進的關鍵途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國有企業成為支撐我國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柱。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1.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09.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466.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15.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08.
[6] 梁法院.新一輪國企改革中如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J].企業研究,2014,03:77-79.
[7] 孫宗偉.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推進國企改革不斷深化[J].經濟研究參考,2014,(37):80-83.
[8] 楊娟.論述新一輪國企改革中如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J].經營管理者,2015,(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