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干才+周龍+韋棨文+劉志鋒
【摘 要】本文以河池市高校體育場館為例,分析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和河池學院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現存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應對策略,并指出其未來的走向。
【關鍵詞】高校體育場館 現存問題 應對策略 未來走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C-0016-02
在當今倡導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如何對社會公眾開放河池市高校的豐富場地資源,以下進行具體分析。
一、對外開放的現存問題
(一)場館設施數量偏少,室內外場館比例不協調。據有關調查表明:目前河池市高校體育場館的建設數量與規模已遠遠落后于南寧市、柳州市、梧州市、來賓市、百色市等地級市,場館質量也位于區內高校平均水平以下。同時,通過調查發現,河池市內高校所擁有的體育場館大多數以室外場地為主,且許多場地都不符合國家標準。如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室外場地占總數比例達到了59.09%,其中室外羽毛球和籃球場地都是采用水泥材質合成,易造成安全事故;而河池學院室外場地占總數比例為75%,在場地面層上大部分都是采用合成材料,但是在專項場地面積和緩沖區域的設置上,因預留面積偏小,未能達到國家規定標準(見表1)。
(二)偏重場館的教學屬性,運營理念守舊。調查可知,上述兩所學校都屬于河池市事業單位,帶有濃厚“教學為本”的色彩;主要是為了滿足日常教學使用而設置的場館,幾乎談不上對外開展經營創收。如在對外開放項目上,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和河池學院目前僅開放了室外田徑場供周邊群眾健身鍛煉,開放時間一般集中于18:00-22:00期間,而室內場地都以滿足校內教育教學為由,不實施對外開放。在服務范圍上,以上兩所學校主要圍繞校內師生開展體育賽事、校園公益、場地和器材出租等一些公益活動。在資金獲取上,以上所提及的學校因重視場館的教學屬性,不開展對外經營活動,在場館維護與管理費用上僅依靠政府和學校的補給。
(三)服務內容單一,經營創收能力受限。實地調查發現,上述兩所高校都局限于對當下所擁有的場館資源用來從事體育業務,對經營活動的開發涉及較少。場館提供的體育服務產品主要包括場地與器材的出租、健身公益活動和業余賽事活動等。其中以場地與器材為載體來進行的體育服務活動出現的次數最多,且大部分時間都是免費服務于校內師生、當地機關單位或政府,真正能夠用于對外經營創收使用的次數則是屈指可數。因場館服務內容的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校場館的創收能力。
(四)場館設施維護不到位,缺乏專門的管理機構。學校體育場館管理的核心主要是進行科學維護,促使場館使用壽命能夠最大延長,此外還要對落后、陳舊、破損的設施進行及時配置與更換,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調查發現,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在場館設施管理方面,上課時間主要歸體育部教師來進行監督與管理,其他時段都由學校團委或工會進行管理;而河池學院也同樣采取上課由任課老師負責,課外時間主要依靠清潔或相應負責人來進行“粗放”管理(見表2)。以上兩所學校在場館維護方面都是采用“一人多用”的管理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約人工成本,但是易出現個人精力有限而造成管理工作的疏漏,不利于場館的持續發展。
二、應對策略
(一)政府與學校應重視學校體育場館的發展,加大投入資金的力度。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場館發展的支持政策,對行業未來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如《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產業意見》)和《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學生意見》)都對學校體育場館未來發展的經費保障和政策支持給予了明確規定。其中《產業意見》明確提出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安排投資支持體育設施的建設;《學生意見》也指出將推進學校體育場地設施作為重點任務之一,同時提出各地要按照學校建設標準設計規范,充分利用多種資金渠道,加大對學校體育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此外,還有部分配套文件要求除了學校自己籌資興建體育場館外,還可以與公共或社會體育場館進行共建,以求達到資源共享、合作雙贏。
(二)不斷轉變經營理念,明確對外開放的重要性。體育場館作為準公共產品,經營性是其固有屬性,學校場館業應樹立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在國家鼓勵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這一有利背景下,學校管理部門應意識到校內場館對外開放的重要意義。在滿足正常教學、訓練等師生需求的基礎上,應積極與當地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進行有效溝通,探索出一條跨界合作的道路。通過與外界合作以獲得一部分運營資金,引入專業化的運營管理模式來提升自身運營能力,積極履行部分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最后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三)重視場館的多功能利用,創新健身服務方式。場館的多功能利用,即在場館的建造前就應把多功能使用考慮進來;在對外開放上應做到服務項目的多元化和服務方式的多樣化。學校場館應在保證學校師生正常需求的前提下,創新對外開放服務模式以求兼顧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堅持“保證教學、跨界合作、多元經營、服務社會”的利用理念,構建場館多功能的體育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學校場館獲取收益與履行公益職能的雙重作用。
(四)注重場館設施的管理,加強專業化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對學校體育場館設施進行管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證場館能夠正常投入教學、訓練以及對外開放等方面的使用,有效的維護管理可以大大地延長場館使用壽命,場館使用職能的良好發揮直接對運行效益產生促進作用。此外,廣西作為經濟較落后的地區,懂體育產業的人才本身就較缺乏,區內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擁有的科教資源優勢,加強與各兄弟院校,特別是與擁有場館資源優勢的學校的交流合作,培養出一批既懂體育產業又懂場館經營的專業人才。倘若場館運營主體通過自身學習與培養都無法滿足實際需要,可以通過人才引進的形式招聘一批行業內緊缺的專業性人才。
三、未來發展的前景
(一)引入跨界合作模式,創新學校場館運營管理機制。跨界合作模式應用到學校體育場館運營當中,主要是指學校免費提供用于修建場館所需的建造用地,社會民間投資力量負責出資興建場館,引入社會專業化團隊來負責監管工作。學校管理主體在自身運營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委托社會專業化企業來實施場館的對外開放運營,以達到既滿足校內師生教育教學活動需求,又可以服務周邊居民的健身需求為最終目的。此運營模式可以有效地破解目前國內學校體育場館在實施對外開放中的“資金易短缺、運營成本高、安全無保障、缺乏專業化”的運營困境。此外,該運營方式能夠吸引社會力量投入場館運營之中,進一步實現場館運營機制的創新,有序引入“企業化”理念到行業領域之中,最終激活場館活力。
(二)場館建設以多功能利用為首要原則,有序落實對外開放。國外學校體育場館建設都是比較注重場館多功能的使用,而我國大部分場館卻僅局限于校內教學、訓練和健身等方面的應用。實踐證明,場館設施的建設應以多功能、實用性為首要原則。在服務校內方面應以學生多元化的健身需求為主;在對外開放方面應在滿足公眾對場地和器械需求的前提下,逐步完善相應配套設施,為舉辦賽事等其他非體活動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礎,充分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此外,各級學校管理單位應深刻認識場館對外開放的迫切性,學校主體可以通過與當地政府部門或社會民間力量進行交流與合作,以求建立完善的資金供給與安全保障制度,進一步凸顯學校場館在履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中的作用;有序落實對外開放工作,正確處理場館運營的盈利性與公益性的關系。
(三)依托校內外資源,組建校內體育俱樂部。有關資料顯示,我國體育場館資源大部分都集中于學校,而社會上體育場館卻擁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和較多的賽事活動資源;但是在實踐當中,社會型場館的數量往往與消費者需求極度不平衡。為了有效解決以上困境,學校部門一方面可以積極“走出去”,與社會健身愛好者或相關組織建立有效溝通,在閑時可以吸引社會俱樂部把活動場所移到校內場館當中;另外,引進社會運作經驗組建校內體育俱樂部,這樣既可以調動校園體育氛圍,又可以充分利用閑置的場地時間來經營創收,最后為學校場館未來的發展積累運營經驗。
(四)重視專業化水平的管理,積極應用自媒體技術。當今是一個專業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的時代,場館行業為了提高自身運營能力,必須重視運營管理的專業化。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學校場館管理部門應積極通過自身培養或引進業內運營人才和團隊來提升工作效率;同時,應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以求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建立公正的約束機制促使員工積極向上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同時,為了進一步迎合當今消費者需求,隨著“大數據”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結合國家所倡導學校場館對外開放的現實要求,可以在學校場館日常運營中積極引入APP、公眾號、微博等形式的自媒體技術,來增加場館在公眾面前的曝光率。這樣一來既可以方便公眾及時了解學校場館的使用情況;另外,管理主體也可以通過以上社交平臺來提供便捷式的服務,以及及時獲取客戶評價。
【參考文獻】
[1]徐偉.廣西體育中心和廣西李寧體育園建設及運營現狀比較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6
【作者簡介】侯干才(1980— ),男,壯族,廣西都安人,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周 龍(1991— ),男,湖北荊州人,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體育產業資源開發與研究,體育教學。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