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驚生
廣州商學院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各類自媒體應運而生,人們的信息獲取漸趨碎片化、娛樂化。高等學校教師如何適應時代的挑戰,在自媒體時代秉持高尚的教師職業道德是一項全新的課題。當前,高校教師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網絡多元價值觀的沖擊,高校教師的網絡道德被列入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行列。本文列舉了自媒體時代對高校教師帶來的影響,并給出提高高校教師網絡道德修養的途徑。
關鍵詞:自媒體;高校教師;職業道德
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在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韓愈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培養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是教師的基本要求。具備高尚人格修養的教師才能夠教育好學生。高等院校要想取得長足發展,師資隊伍的職業素質必須得到強化。當下社會探索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建設問題,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新內涵
當前的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的日常教學、科研活動都與網絡聯系緊密,網絡拓寬了教師的職業活動空間,使得教學、科研打破了空間的限制,與學生的交往也從現實生活中延伸到虛擬的網絡社區里。在教師開展職業教學活動時,網絡世界中也要有適合教師角色的道德標準,這就是教師的網絡職業道德修養。
1. 信息時代的網絡道德
網絡世界同樣需要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內心信念來評判是非善惡,這種標準就是網絡道德。人們的上網活動需要有一定的行為規范來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在時代的選擇之下,這套標準是現實社會道德的特殊化[1]。當前的互聯網世界,道德失范、網絡群體事件頻發。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隱匿、開放、自由的網絡平臺給予公眾足夠的話語權,信息碎片化、反向議程設置明顯。這些對于沒有較強判斷力的年輕人來說會產生負面影響。
2. 網絡背景下的職業道德修養是現實的延伸
教師的網絡道德修養內容包含傳統教師道德修養的核心,即熱愛教育事業;教書育人是工作之根本;改革教學方式,提高教育水平。在自媒體平臺,教師和學生的交流突破了時空限制,教師的教學沒有了原本的形式,道德的約束作用大于日常課堂形式帶來的約束。因此,教師的網絡職業道德修養是現實版本的反映和延伸,同樣要遵守一定的道德準則。
二、網絡時代高校教師教學面臨的沖擊和挑戰
1. 教師和學生的網絡交往增加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尊師重道”,師生關系一度以“師本位”為主流。新媒體時代的師生關系更加平等,高校教師應通過社交軟件來與學生建立交往,做他們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師生之間不再是扭曲的統治與被統治、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網絡環境的開放性幫助學生建立對教師的信任,師生溝通更加及時,關系也相對簡單[2]。但是,網絡信息的負面作用也會給學生帶來不利影響。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教師在網絡環境的言行都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高校教師如何在復雜的網絡平臺環境下有效地運用優勢技術條件開展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發揮其傳授知識的功能,是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這對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網絡時代對教師教學職業技能的影響
網絡時代下知識和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各種新知識以信息的形式充斥在網絡環境中。人們處在一個知識廉價的時代,互聯網幾乎能夠主動地傳遞人們想要了解到大千世界。教師的職業能力面臨挑戰,主要源于教育的創新。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元,教材不再是唯一知識來源。教師的課堂容量十分有限,有時候高校教師只能帶領學生梳理知識框架,剩下的內容教給學生獨立探索,這對學生檢索文獻、搜集信息的能力鍛煉很有幫助。課堂的形式單一,無法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堂的學習互動性不高。高校教師的教育模式還存在著效率不高、知識灌輸的特點。這些都不符合網絡時代對高校教師教學職業技能的要求。
3. 網絡影響到部分高校教師的教學作風
網絡時代催生了一大批網絡紅人,他們所傳遞的價值觀很大程度上滋長了奢侈享樂之風。有些教師漸漸淡化傳統的教學作風,教學質量和積極性不高,與學生的交流不多。體現在教學課堂備課不充分,教學意識淡薄,缺乏對學生的思想狀態的關注。學生存在“媒介依存癥”,沉迷網絡世界不認真聽課的現象也會導致高校教師的職業倦怠。
三、加強網絡時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策略
1. 做好高校教師領導組織保障
要大力加強高校教師領導隊伍建設,筑牢精神堡壘,開拓職業道德修養新境界。要樹立高校教師的主心骨,建設教學團隊的靈魂領導隊伍,讓領導班子幫助教師隊伍把握方向、確定決策,帶頭促進發展,增強高校教師的凝聚力。要正確處理領導隊伍的政治方向問題、集體團結問題、科學決策問題、表率作用問題。要幫助教師做決定,重用教學骨干,落實教師隊伍建設[3]。堅持組織高校教師的學習活動,堅持求真務實、自強不息的工作精神,緊扣時代主題,不斷低聲教師的黨性修為、業務能力、服務水平,要樹立廉潔自律的風氣。
2. 教師要具有教學創新意識
網絡時代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顯得更加純粹。高校教師作為教育高等院校的大學人才的工作者,要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啟迪學生通過科研的力量解決國家發展中的難題。教育不應該止步于知識的獲取,而是從“懂得”變成“會用”。高校教師肩負著啟迪學生創新的責任和義務,只有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才能培育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利用網絡平臺拓寬自身視野,及時更新知識和信息理念,使自己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能力、敏捷的思維、廣闊的見識[4]。學生會在教師的影響之下接受新生事物,“無意、勿必、勿固、勿我”的孔子四絕得以體現。
教師要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組織建立專業學習的信息網站,提供給學生優秀的教學軟件,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和學習。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蒼白的文字表述轉化成豐富的音視頻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認真學習現代教育技術,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提高教學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