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鉆弟
【摘要】課堂提問的技巧與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直接的關系。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在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要講究技巧,同時也要引導和關注學生的提問,這是促進學生思考問題,讓學生提出更多、更好的有價值的問題,實現有效教學的根本所在,也是我們對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關鍵詞】課堂提問;技巧;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當今的基礎教育正處于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觀念的轉變是極為重要的一環,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只有在新的教育觀念指導下,才會有更好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從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真正達到有效教學。
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那么,如何才能激發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呢?這一點與老師在課堂上的調控是分不開的,因為有效地組織和調控課堂,是教學得以順利、有效進行的重要條件。然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教學起到有效作用的途徑是課堂提問。它既包括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際情況所設計的相關問題,也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質疑或有新發現、新觀點等問題。因此,在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要講究技巧,同時也要引導和關注學生的提問。
一、教師的提問要講究技巧
傳統的課堂教學提問一般都有以下弊端:一是缺乏明確的目的性,為提問而提問,有些教師只追求課堂上表面的活躍、熱烈,不認真研究哪些地方該問,哪些地方不用提問,常常是所提的問題不具有啟發性。例如十一冊《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師板書后問:“課文講誰?”學生答:“小女孩?!崩蠋熡謫枺骸爸v小女孩的什么事?”學生答:“賣火柴?!边@種一問一答的提問就不具有啟發性,是多余的提問。二是教師所提的問題缺乏明確性要求,含混不清,讓學生不知所措,答非所問。三是許多教師常常習慣于讓學生齊聲回答,課堂上響徹一片“是不是?”“是!”“好不好?”“好!”“對不對?”“對!”之類的回答聲,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經過認真思考之后回答的,總有相當數量的學生隨聲附和。這種齊聲回答的提問不具備啟發性,教學實效不高。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維。啟發性的問題可從兩方面考慮提出:一是緊扣教材內容知識點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系。例如教學十二冊《詹天佑》這篇課文時,就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來解決教學的重難點:“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張鐵路過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難?”只要弄清了這個問題,學生就能全面理解課文,深深體會到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精神的偉大。再如十一冊的《小抄寫員》一課的中心是贊揚了敘利奧小小年紀懂得關心體貼父母,勇于承擔家庭責任的美德,根據這一中心,可設計以下問題:a.敘利奧是在什么情況下開始工作的?b.是什么力量使他堅持工作?這些問題都是緊扣了教材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學習時直奔重點,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二是從學生的“已知”出發,在“已知、已學”和“未知、未學”之間提出問題,激起學生認知矛盾。教師從學生的角度設問,正確估計判斷學生在理解新知識時有哪些不懂的問題,善于在似懂非懂或懂得不深透的地方設問。例如十一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課文中的句子:“我從心底里知道,‘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睂W生在學習課文后,大體上懂得了句子的含義(父母親對孩子的愛),但要作進一步的理解,就需要老師進行提問點撥,因此,可設計以下問題:作者為什么說“兩種斷言”都是愛?你是怎樣理解的?在引導學生討論時還可以展開辯論:你喜歡哪種聲音?為什么?學生在爭辯中對“愛”的理解得到了升華,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體會得更深刻。
在課堂上教師要達到預期目標,還要在引導學生討論回答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大膽假設,尤其要鼓勵發散思維,對一些不符合答案的奇思異想也不要簡單否定,應該妥善地引導到正確的思路上來。同時要在整體上把握問答和討論方向,引導問答和討論步步深入,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最后,問答和討論結束后教師要進行總結,通過精要的講解或講演,將要解決的教學重點內容講深講透,概括和介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達到真正的有效性。
二、讓學生學會提問
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技能上實驗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敝茖W家李政道博士在與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學生座談時曾指出:“最重要的是會提出問題,否則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學校教育肩負著育人的重任,教師都希望自己能培養出勝任“第一流工作”的人,那就要在培養勝任“第一流的工作”的人應具有的素質上下功夫。要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勇于提出問題的能力。
過去人們研究“問題”大多是教師的問題,很少從學生的角度去研究“問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把自己視為課堂的絕對“主宰”,使課堂民主化不高,造成學生有問題不敢問、不能問。使學習環境氛圍緊張,緊張的氣氛給學生造成壓力,導致學生失去了自主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機會,顯然,這是無法收到好的教學效果的。
教會學生學習,首先在于教會學生提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提問,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從課題入手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記敘文的主要內容,或是描寫的對象,或是表達的中心思想,或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因此,根據題目引導學生質疑,能達到以問促讀的目的。例如第八冊《觸摸春天》一文,讀題后教師引導學生質疑,學生很快就提出以下問題:a.是誰要觸摸春天?b.春天可以觸摸到嗎?c.他是用什么來觸摸的?d.他為什么要觸摸春天呢?學生帶著疑問去讀課文,學習興趣自然就高。再如教學第十二冊《匆匆》一課,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發問:題目“匆匆”與過去我們學習的課文題目結構不大相同,大家有問題嗎?很快學生便問:a.“匆匆”在這是什么意思?b.作者要告訴我們什么?c.作者為什么以“匆匆”為題?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可以激起學生閱讀課文、探究課文的興趣。
(二)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入手
閱讀教學的宗旨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弄懂文章的中心段、關鍵詞、過渡段。它是對語言鮮活、句式靈活、妙用修辭、描寫生動的語句進行品味,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提高欣賞能力,逐漸積累經驗。對文中的“美詞佳句”教師不能一味地把答案灌輸給學生。要引導學生質疑、品味。例如第十二冊《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這樣一句:“她曾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苯滩囊罄斫鈨蓚€“幸?!钡暮x。在指導時,不必急著讓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教師可先作這樣的引導:“讀了這段話,大家有問題嗎?”學生會不相信地問:a.人死了還能有幸福嗎?b.在大街上又餓又冷,這樣都叫幸福?再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小女孩的遭遇)進行討論,讓學生體會到在那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窮人要得到幸福是不可能的事,只有死去,才能擺脫這痛苦的生活,進一步感受到作者對窮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從拓展文章內容入手
有些文章的結尾是比較含蓄的,學生總感到故事還沒講完。在教學這一類課文時,可讓學生質疑,拓展文章內容,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例如第十一冊《凡卡》中,課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甜蜜的夢的地方結束了。教學時教師可用充滿情感的朗讀,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發問:a.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b.凡卡真的能回到爺爺身邊嗎?c.長大后的凡卡會怎樣呢?這類問題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中還常常碰到有些學生提出一些奇思異想的問題,讓教師措手不及,怎么辦?絕對不要批評,或置之不理,應該一方面稱贊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另一方面對學生所提的問題區別情況,能回答的可以即興回答,這也是顯露教師學識,樹立教師威望的機會。如不能回答也不要緊,可以用課后師生共同查找,比比看誰最快找到答案的方法,這不僅不丟面子,反而能加深師生之間的感情溝通,給學生良好的學風教育,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教學的成功,不在于教師講了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問了多少為什么,解決了多少個為什么;不在于學生在課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質疑、評判了多少。促進學生思考問題,提出更多更好的有價值的問題,才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根本所在,才是我們對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參考文獻
[1]陳厚德.有效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孫亞玲,范蔚.課堂教學的變革與創新[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3]丁如許.心靈的感受[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
[4]竇桂梅.小學生新閱讀訓練營[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