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 要】本文分析“治未病”思想的內涵,探索將中醫“治未病”思想應用在高職院校學生工作中,提出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者應堅持中醫“治未病”思想,從“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三方面,面向全體學生做好宣傳教育工作,面向部分學生做好干預工作,同時做好危機的善后工作。
【關鍵詞】治未病 高職院校 學生工作預防機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C-0116-02
強化學生管理和服務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階段的迫切要求,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建設項目,也是高職教育國際競爭大背景下的主動作為。但相比于一般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源復雜,其學習習慣、學習興趣、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發展能力較薄弱,逃課、酗酒、網絡成癮等問題更為突出,因此,學生工作的核心應該更注重個體內部的系統塑造能力,提升學生整體素質,培養積極品質,發揮其主動性,強調“生成性”,突出“以生為本”的思想。只有這樣,高職院校的學生工作方式才能變被動為主動,由小范圍、階段性矯治變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也是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的必然趨勢。
一、“治未病”思想的內涵
“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等原則。“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采取積極措施,預防其發生;“既病防變”,把握疾病的發展規律,及時切斷傳變途徑,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瘥后防復”,疾病初愈之后,及時采取適當的善后治療并加以有效方法調養,從而補養正氣,促進盡快痊愈,進而防止原病復發或者變生他病。其實質是采取有效措施,預防疾病的發生,減少疾病的擴散,避免和減輕疾病對身體的危害,進而促進身體健康,提高人類生活質量。
中醫“治未病”思想是針對人體的健康狀況而言,說明日常保健遠比等到生病才被迫就醫更重要,同時,“治未病”思想也代表一種哲學思想體系。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如果能融入“治未病”思想,以“發展性”和“生成性”為主要目標,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提升高校學生工作的成效。
二、“治未病”思想在高職院校學生工作中的應用
(一)“未病先防”,強化學生工作的預警機制,是學生工作體系的根本。按照“無病時重在預防”的中醫理念,高職院校學生工作應以預防為“龍頭”和根本,增強學生自身免疫力和各種積極品質,從而減少學生違紀、事故及其他危機事件的發生,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1.夯實基礎,做好預警機制的組織架構。學生預警體系頂層設計應以學校分管領導負責,構建以學工處為牽頭單位,以系部負責人、輔導員、班主任、團學干部等縱向網絡系統和以教學系統、學工系統、后勤系統、安全保衛系統等橫向網絡系統相交織的網絡。預警系統應結合學校特點、專業特點、生源特點及人才培養方案等內容,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合理界定系統層級的職責,明確預警工作的內容,形成統一領導、職責明確、縱橫交錯、上下貫通、運轉順暢和反應迅速、處置有力、依法規范的組織體系,整合各種資源,使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有效保障全校學生管理與服務工作的正常運行和順利實施。
整體而言,高職預警系統應至少包括四個子系統:學業預警、心理預警、行為預警、經濟困難預警。學業預警是以成績為主線,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共性問題可以通過座談、班會等方式了解,個別問題可以通過班主任、任課教師或學生個人反映,及時與學生溝通了解情況,分析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心理預警,可以通過心理普查、學生老師反映、學生個人報告等方式,了解學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并及時給予疏導。行為預警,主要通過教師反映、同學反映等方式,來了解學生是否存在逃課、網絡成癮、黃賭毒或其他違反法規校紀等不良行為,并及時予以勸說或糾正。經濟困難預警,可以根據學生日常消費、低保證明、精準扶貧家庭證明或個人申請等方式來了解,同時可以向學生宣傳提供各種資助政策。這四個子系統間也是盤根錯節、相互交叉互有影響的。
2.大展手腳,開展各類宣傳教育活動。通過拓展教育渠道、創新教育模式,豐富教育內容,積極開展與高職學生息息相關的各類宣傳工作,打造品牌活動。
通過問卷調查、個人訪談、主題班會、輿情監控等多種方式,全面了解學生普遍關注的話題,了解學生的需求與偏好。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常識教育活動,如校規校紀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管理等;開展各類政策宣傳活動,如國家資助政策、專本銜接政策、專升本政策、發展黨員政策及程序、創新創業優惠政策等;開展各類安全教育活動或演練,如火災逃生演練、防止校園貸宣傳活動、預防艾滋宣傳活動、拒絕黃賭毒等。應充分發揮學校廣播、電視臺、櫥窗、展板等傳統媒體和易班、微博、微信、學生班群號等新媒體的作用,發揮學生干部、學生社團的骨干引領作用,發揮學朋輩教育的特殊功能,在學生中形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受到積極環境的熏陶和渲染,自發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既能開闊高職學生的視野,增強自身防范意識,又能提高個體內部的系統塑造能力,增強其“免疫力”。
3.見微知著,識別并多關注“易感人群”。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培養是一個漸變過程,同樣,學生違紀違法、網絡成癮、校園貸等不良現象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變過程,因此,學生工作者要注重細節,要有愛心,有敏感之心。學會識別并多關注學生群體中的“易感人群”。
學生管理人員應明察秋毫,見微知著,在日常工作中應多留意學生的課堂表現、參與課外活動等情況,多分析學生行為背后的可能原因。學生工作者要主動走近學生,多進宿舍、勤觀察、勤記錄、多聊天、善學習,識別“易感人群”,多關注學生群體中那些政治信仰迷茫、價值觀念扭曲、性格孤僻、偏激、極端自卑、長期獨來獨往、夜不歸宿、經濟貧困、學業困難的學生,并有根據地挖掘問題的關鍵點。
一般來說,“易感人群”學生個體內部的積極力量與消極力量處于互相牽制之中,既可能朝病態發展,也可能往健康的未病狀態回歸,也就是說發展性的力量與問題性力量可能處于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高職院校學生工作者要經常利用心理咨詢、個別訪談、聯系家長等方法掌握他們的思想情況和行為動向,辨識、評估個體屬于“易感人群”的某類狀態及風險,并提供相應的個體、系統、全程、特定的服務發揮輔導員的思想引導作用,發揮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學生內在動力,防止由“未病”演變為“有病”。
(二)“既病防變”,及時對“問題”進行矯治,是學生工作體系的關鍵。“未病先防”的視角是事前預防,是向學生“灌注希望”,增強學生個體內部動力的塑造;“既病防變”的視角是事后修補,防止問題性力量的進一步發展,修正缺陷。筆者認為,這兩種導向在高職院校學生工作中都是必需的,就像生理上講的體內同時存在益生菌與有害菌,應根據身體和疾病的不同進展情況進行治療。
1.防微杜漸,及時把“輕微問題”扼殺在搖籃里。按照“初病時重在早治”的理念,應該對某些疾病出現的細微前兆,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樣,高職院校學生工作者要注意防微杜漸,摸清情況,掌握實情,充分重視異常事件的細微信息并迅速作出處置,進行疏導,防止由小變大,由輕變重,把問題處理在萌芽狀態,同時準備好處置預案。
2.當機立斷,及時把“嚴重問題”阻截在限定范圍內。按照“重病時重在防傳變”的理念,應該在掌握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傳變途徑的基礎上,早期診斷與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防止傳變包括阻截病傳途徑與先安未受邪之地兩個方面。因此,高職院校學生工作者在這個階段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根據以往經驗和實際情況,當機立斷,馬上處理,控制事態,防止消極事件本身繼續惡性發展;另一方面,要根據事態的影響范圍,做好其他學生的安撫工作,防止情緒傳染事件發生,防止集體恐慌或者集體憤怒等。
(三)“瘥后防復”,采取有效的善后措施,是學生工作體系的關鍵。危機事件發生后,對于處于危機的個體、學生群體,甚至是輔導員,都或多或少會產生各種后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影響可能是具體的可見的,也可能是心理上隱形的不易發現的,但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對相關人員帶來持續傷害。高職院校學生工作者應具備“病愈后重在防復發”的憂患意識,在彌補后果、消除影響的同時,一方面繼續完善相關防范機制,及時查找和修補管理漏洞,杜絕危機事故的發生;另一方面安撫相關人員的情緒,做好情緒的疏導工作。
在實際工作中,對于漏洞的修補一般比較重視,但對于相關人員情緒的安撫,很多高職院校做得不夠。因此,高職院校學生工作者既要注重對危機所造成的實際傷害進行彌補和修復,更應該注重研究和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在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時要講究藝術,注重心理疏導,引導當事人適當宣泄,走出心理誤區,引導其他學生群體增強心理安全感,以發展的眼光全面看待問題,在學生群體中培養“希望”“樂觀”“韌性”“自我效能感”等積極心理品質,提升學生心理資本,塑造學生內在動力系統,防止事態反復。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者面對學生的日常管理和學生危機事件的處理,可應用中醫“治未病”思想,“未病先防”,做好日常監控和科學預警,對全體學生進行預防宣傳,以杜絕不良行為,避免引發不良后果,預防危機的產生;“既病防變”,對存在“問題”的學生及時干預、教育與有效引導,防范危機事件的二次惡化和廣泛傳播,控制事態發展;“瘥后防復”,做好危機的善后工作及防止復發。歸納起來看,三個階段的重點工作都體現在一個“防”字上。在整個過程中,要尤其重視對學生心理的疏導,重視對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和挖掘,幫學生塑造內部動力系統,這樣才能使學生健康成長和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汪依桃.積極心理學視域下“治未病”思想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5(5)
[2]于博瀛.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預警機制探析[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4(3)
[3]陳翔.論“治未病”思想在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防御體系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2015(3)
[4]程茂雨,李正杰.中醫治未病思想在大學生安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2)
[5]胡麗偉.基于“治未病”思想的高校安全穩定工作體系構建[J].高教論壇,2013(6)
【作者簡介】王 瑩(1981— ),男,碩士,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