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美釵
摘 要:合作與交流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正在被廣泛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合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4-003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22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學生之間合作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培養,還要對學生的合作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它不但可以改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成績,還可以緊密學生的人際關系。
一、激發合作學習興趣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因此,學生只有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才能促使學習活動活躍起來。
(一)精心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中,要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必須從課堂導入開始。教師可以在授課時精心創設情境,以此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強烈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異常興奮的狀態。
(二)善于把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在教學中,把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結合,貼近學生,使學生更易理解,更加懂得學習的目的。如:在教學“小數”的認識時,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種模擬售貨的場景。讓學生分別充當售貨員和客戶,買賣商品,計算銷售總額,思考多少錢可以買到幾種商品,怎樣才能買到最多商品……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二、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小學生生性愛玩,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課堂上通過組織一些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小學生的合作意識還很薄弱,有個別學生還處在被動狀態,特別是學困生,總認為那是優秀生的事,合作學習時只是一味地看、聽,不積極參與。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
(一)創造更多合作的機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與建議,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交流,來提高學生的整體合作意識。
(二)設計適合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
在實際教學應用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設計一些適用于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如通過合作“一起剪、拼來求梯形的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多運用激勵性評價
教師要充分利用激勵性的評價,鼓勵學生大膽合作,取長補短,讓學生在合作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別人的長處充實自己。
數學教師通過創設數學活動平臺,讓學生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并且感受到合作學習帶來的良好教學效果。
三、訓練學生的合作技能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與結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首要的就是要加強對學生合作技能的訓練,只掌握良好的合作技能,才能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一)學會傾聽
在課堂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學會耐心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不插嘴;并善于在傾聽的過程中發現別人的優點與缺點,在適當的時機做出補充或提出自己的見解。只有這樣,才能對小組討論合作起到應有的幫助。
(二)學會討論
在小組學習中,教師應為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并給予他們思考的空間進行討論。然后由小組長記錄并做出歸納總結。
(三)學會表達
表達是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體現。在合作中不能很好地把心里所想表達出來,就會影響學生的探究效果。學會表達是促進學生建立并維護人際關系的重點,也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合作能力培養的關鍵之一。
四、加強師生的有效互動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討論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眾所周知,“合作”是數學學習的有效途徑,學生養成合作的習慣,他們的學習興趣、動手實踐和自主探索欲望自然就會被激發出來。
如教學“9的乘法口訣”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熟記9的乘法口訣,教師可以讓學生玩游戲“找朋友”,以順著找、倒著找等形式展開。教師分發給學生事先寫好的“口訣紙條”,紙條上寫著口訣的前半句或口訣的后半句,請學生找朋友。第一組按開火車形式第一個開始,拿著“二九”的同學站起來說:“我是二九,我的朋友在哪里?”拿著“一十八”的同學馬上站起來說:“我是一十八,你的朋友在這里。”然后兩人齊讀:“二九一十八”……教師也參與其中,說出“我是五十四,我的朋友在哪里?”全班同學齊聲答道:“我是六九,你的朋友在這里。”然后,全班一起齊讀“六九五十四”。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數學學習方式,不但使枯燥的口訣背誦變得有聲有色,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五、引導學生合作實踐
心理學家認為,“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合作進行擺、剪、量、折、畫、拼等手段,調動學生動腦、動手等多種感官,在共同的操作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達成共識,最終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分母相同的兩個分數與分子相同的兩個分數”的大小比較,教師可以給每個學生一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條:讓一二組的同學折出紙條四份;同桌兩人一個畫出1/4,另一個畫出3/4,拼在一起比較哪個大;三四組同學的同桌一個折出紙條的1/2,另一個折出紙條的1/4,然后讓他們將折好的紙條拼在一起,比較哪個大。在比較中學生很明顯可以看出3/4大于1/4,1/2大于1/4,最后討論得出“分母相同的兩個分數,分子大的分數比較大;分子相同的兩個分數,分母小的分數比較大”這一結論。這樣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樂于合作、動手實踐,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生,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只有把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首要地位,并且被廣泛應用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才能不斷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從而培養學生養成團隊精神,這樣的數學課堂也才能更具活力。
參考文獻:
[1] 熊麗.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旬刊),2016(11).
[2] 李志新. 初探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