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新
摘 要:注重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是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F以數學課程標準為指導,結合初中數學教學實踐,從六個方面闡述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應用意識; 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4-007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46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數學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根據這一要求,改變數學教學中只重視解題教學而忽視應用能力的現象,是每一個教師的義務和職責。
一、介紹數學的基本思想,讓學生了解應用意識
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首先要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數學的基本思想。要實現這個目的,可在平時的教學中逐步滲透,讓學生明白數學的基本思想就是數學產生與發展所依賴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數學模型:即用簡潔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概念,它是溝通數學與現實世界的橋梁。
2.數學抽象:即把數學知識抽象成概念,并且用符號表達。例如,抽象出點、線、面,并用適當的字母進行表達。
3.數學推理:即從一個命題的判斷到另一個命題的判斷之間所進行的思維過程,它是命題的內涵之間所貫串的一條主線,能夠把各個命題之間的聯系結合起來。
二、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讓學生理解應用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重視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注重實踐應用?!睘榇?,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首先需要架起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的橋梁,通過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源于生活,進而感受數學數量關系的數學模型,激發起學習與探究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中心對稱”等內容時,可以聯系學生非常熟悉的窗戶、課桌凳等事物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可以“生活中有哪些東西運用到了三角形的穩定性”為題,讓學生交流。這樣設計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也為應用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在教學正負數的概念時,由于正負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和枯燥,初一的學生難以理解,教學時可以通過設計測量本班學生平均身高的活動來加深學生的理解。這樣寓教于樂,既達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學習了簡便的統計方法,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 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讓學生發展應用意識
數學新課程標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體驗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边@一要求指出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為此,在教學時,要積極引導學生對實踐活動中的數學問題進行討論,通過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敏性與創設性,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發展數學應用意識。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學的導入環節,可以出示下面問題:一個面積為54㎡的教室,其長是寬的2倍,但少3m。如果設教室的寬為xm,則長應為多少,所列方程是什么?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把其中的一個未知量用字母x表示,然后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感受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中數量關系的數學模型。
四、指導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應用意識
指導學生動手操作,不但能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快樂,而且能讓學生體驗應用的樂趣。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要注重給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通道,引導學生“用”數學,以此促進學生應用意識的養成。例如,在教學“截一個幾何體”時,可讓學生用馬鈴薯、蘿卜、小刀等教具,制作一個三角形、梯形、長方形、正方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幾何體,然后進行分析和討論,得到最終的答案。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可組織學生進行折紙、剪紙等實驗,通過動手操作,折、剪出各種美麗的對稱圖形。
這樣的教學設計,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答案,從而使應用意識和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五、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讓學生鞏固應用意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又應用于生活。為此,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一條有效途徑。例如,學習了“利息”的知識后,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銀行進行實地調查,了解利息方面的知識,在課上進行交流匯報。這樣,既能夠豐富知識,鞏固知識,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應用意識進一步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由于受其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在教學中還離不開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除了教師要努力提高數學專業素質以外,還要注重盡量把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應用實例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以便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自主培養對數學的應用能力和意識。
六、分層教學,共同提高應用意識
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只有面向全體,共同提高,才能達到教學目的。由于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能力不一,這就需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施行分層教學,通過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發展,有所提高,例如,在“制成一個盡可能大的無蓋長方體”的教學時,可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首先讓學生思考和分析“用一張正方形的紙怎樣才能制成一個無蓋的長方體,怎樣才能使制成的無蓋長方體的容積盡可能大”等問題,然后讓各小組代表發言,匯報對上述兩個問題的討論結果。最后全班討論各小組的意見,各抒己見,并動手做一做,補充完善,形成最終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制作盡可能大的無蓋長方體的方法,發展了應用意識,又互相啟發,深化了自己的認識,提高了合作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既是現代教學的需要,也是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不但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要反復滲透,不斷強化,使學生逐漸從被動狀態,發展成為自主的主動應用,形成良好的應用習慣,從而獲得對數學的全面理解與體驗,提高數學素質。
參考文獻:
[1] 胡國華.淺淡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J].科教文匯,2011(3):102-103.
[2] 韓福建.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J].網友世界,2014(5):203.